文/孫萬心
茶葉是綠色宣恩的主色調,是宣恩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旅游業是宣恩經濟騰飛的后發優勢,茶產業能豐富旅游產品內容,提升旅游硬實力。旅游業能拓展茶產業領域,促使茶產業轉型升級。做好茶產業與旅游產業一體化發展的文章,是實現宣恩綠色崛起的現實選擇。
宣恩縣屬云貴高原延伸部分,地處武陵山和齊岳山的交接部位,形成高山、坡地、平壩、山谷、峽溝等地貌。境內海拔1200米以上的高山占全縣總面積25.6%,海拔800-1200米的二高山占47.112%,800米以下的低山占27.19%。地形上巨大的高差,使全縣土壤、氣候、資源的分布呈現出明顯的垂直變化和差異。境內雨量充沛、土壤酸性、云霧較多、空氣濕度大、漫射光強,對茶葉生長有利,造就了豐富且品質優良的茶葉資源。
天賜良地的宣恩茶葉。湖北是茶圣陸羽的故鄉,宣恩是貢茶的故鄉。早在公元1784年,乾隆皇帝賜匾“皇恩寵錫”。1984年4月7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同志、共青團中央書記胡錦濤來到宣恩視察,喝了宣恩茶后贊不絕口,留下“6兩8斤茶故事”。1991年,著名歌唱家蔣大為到萬寨長茅嶺觀光,品嘗貢茶后,欣然編創演唱歌曲《請喝一杯宣恩茶》。
多年來,宣恩縣將茶葉作為主導產業來抓,現有茶園22.2萬畝,其中有機茶2.35萬畝,良種茶園17.8萬畝。年產總量2萬噸,總產值8.8億元。地方良種茶樹“鄂茶10號”被列為湖北省四個主要推廣品種之一。全縣茶葉出口備案基地達5萬畝。全縣茶葉加工企業達265家,規模以上企業達23家,茶葉清潔化生產線23條,自營出口企業達5家,產品出口歐盟、日本、中東、非洲市場,IOS認證企業達19家,有機茶認證企業達13家,省、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12家,通過質量體系認證企業達5家,相繼成功創建了“全國有機茶農業示范基地”“國家有機農產品認證示范創建區”“國家級出口茶葉質量安全示范區”“全國十大生態茶縣”“全國重點產茶縣”“中國名茶之鄉”6塊國字招牌。伍家臺貢茶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十大歷史文化茗茶、湖北省名牌產品等榮譽稱號。伍家臺貢茶昌臣茶園當選“2017年度全國30座最美茶園”之一。2018年9月,宣恩被國際茶業委員會授牌“國際魅力茶鄉”。宣恩茶產業已成為宣恩農村經濟最具優勢、特色鮮明的產業,帶動10萬茶農脫貧致富。
豐富獨特的資源稟賦。宣恩縣位于神奇的北緯30°黃金線上,形成了獨特的生態旅游資源———有七姊妹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貢水河國家濕地公園為代表的仙山貢水;有中武當大峽谷和東門關的絕壁瀑布;有白玉洞、羅圈巖天坑為典型的天然巖溶;有世界罕見、中國第一的“植物活化石”珙桐群落;有曉關野椒園千年紅豆樹、珠山鎮茅壩塘“九子抱母”古銀杏等珍稀植物;有堵洞成庫、世界最瘦長大壩的獅子關水庫和“不是三峽勝似三峽”的洞坪庫區湖光山色,有施南宣撫司土司皇城、道教勝地的中武當遺址、李白流放途經之地“李溪層石”等人文古跡。
悠久厚重的文化底蘊。宣恩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有以《七姊妹山的傳說》為代表的口頭文學;有以椿木營穿號子和高腔山歌為代表的民間音樂;有以舞進中南海的“宣恩耍耍”“滾龍連廂”以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薅草鑼鼓”“三棒鼓”為代表的民族歌舞;有以竹藤編織、十字繡、土家鞋墊、手工制茶為代表的民間工藝;有以中國“四大名腿”的大派火腿、恩施“十大名吃”的張關合渣為代表的飲食文化;有以苗族椎牛節、侗鄉賞新節、土家社節等為代表的民俗活動等;湖北省唯一保留苗族語言和習俗的小茅坡營苗寨、湖北土家吊腳樓“頭號種子選手”的彭家寨吊腳樓群、西南部僅存的椒園慶陽涼亭古街、曉關野椒園侗寨構成了宣恩縣獨特的民族村寨。
宣恩縣自2014年以來,充分利用伍家臺獨特的茶產業優勢,深厚的文化底蘊,貫穿“文化為魂、茶園為基、服務為優”的理念,推動茶產業與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走茶旅結合之路,華麗轉身建成貢茶文化旅游區,2016年成功地被評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成為武陵地區開放式鄉村旅游勝地。
一是整合部門資源,完善基礎設施。縣政府整合縣財政、農業、交通、民宗、扶貧等部門資金,完成了23.5公里的公路改擴建工程;1500米河堤治理,3000米青石步行道建設;建成了占地1000余平方米的伍家臺貢茶展示廳及伍家臺貢茶文化廣場;修建人行觀光步道3公里,打造了隆恩亭、乾坤壺、拂天香等人文景觀,建成大型生態停車場。
二是挖掘貢茶文化,提升內涵品質。通過尋根的方式,相繼拍攝了音樂電視《追尋》、微電影《回家的路有多遠》《茶山里的舞者》,編印了宣傳畫冊,整理出版了《宣恩貢茶》。新建改造特色民居250戶,運營農家樂18戶。
三是開展對外宣傳,擴大品牌影響。采取媒體宣傳、節慶展會等形式,連續舉辦了四屆伍家臺貢茶文化節;先后在“漢口—成都”“宜昌東—上海虹橋”動車上冠名“伍家臺貢茶”;在京廣高鐵電視媒體上播放伍家臺貢茶品牌宣傳片;在央視7套、湖北影視頻道多次投放伍家臺貢茶廣告,多次組織企業參加國家、省、州舉辦的各類茶事活動,提升了知名度和美譽度。
茶葉優而不強。產業鏈不長,融合度不夠。現代茶葉產業鏈由種植、加工、流通、消費四大環節構成。宣恩縣茶葉產業鏈的環節有機組合、相互促進、利益互補機制尚未建成。從種植品種上講,品種多而雜,低產低效茶園多,品改任務重,改造成本高。低產低效茶園主要表現是茶園老化、品種不優、改造成本高、勞動幅度大、勞動用工多、勞力成本高。從管理上講,沿襲傳統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千家萬戶的分散種植管理模式茶葉面積占比達96%,家庭土地流轉種植管理模式面積僅占4%,導致管理分散,效益不高。從企業拉動上講,全縣雖有茶葉專業合作社114個,但真正發揮作用的只有少數幾家。企業與農戶利益聯結不緊,互利互惠機制尚未完全建立。
市場開拓不夠。宣恩茶葉品牌多而雜,主打品牌挺而不堅,整合難度大。茶葉商標個數達30多個,很多產品都是以貼牌的形式進入市場。全縣茶葉企業達265家,多數茶葉加工企業都只收取加工費,以原材料的形式供給外來茶葉經銷商。以伍家臺貢茶品牌出現的高檔禮品茶、生活茶市場份額極少。全縣茶葉銷售仍以傳統銷售為主,絕大部分企業坐等外地茶商上門,市場主動權屬客商,占比達70%。現代網絡銷售剛剛起步。
茶葉文化挖掘不深。在歷史的長河中,宣恩先后創造了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茶風茶俗。土家族的油茶湯、侗族的罐罐茶聲名遠播。古往今來,宣恩各族人民傳承著“以茶待客”的傳統習俗和多種多樣的茶禮茶儀。特別是“四道茶”,形成土家人迎客待賓的隆重禮儀,整個茶藝過程就是一場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文化展示。
在宣恩茶區,每逢采茶節,漫山遍野的都是茶歌,“從我土家茶山過,小心茶歌纏住腳”是這里真實寫照。愛情永遠是茶歌的永恒主題,“太陽出來照紅巖,情妹給我送茶來,紅茶綠茶都不愛,只愛情妹好人才”。隨著時代的發展,濃郁的民風民俗只是依稀留在人們的記憶中,或偶爾展示在舞臺上,已成為漸行漸遠的風景線。
基礎設施建設滯后。隨著旅游市場需求日益多樣化、個性化,尤其是全域旅游的發展,旅游服務要求旅游交通網、智慧旅游網、公共服務網快速發展。由于宣恩縣茶區都處于二高山,相對偏僻,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落后。以伍家臺景區為例,村民生活污水都沒有配套收集和處理設施,處于自然排放狀態。景區出入通道坡陡彎急,安全舒適性無法保證。有線寬帶網絡、手機信號較差;核心景區上空各種線路織成不和諧網,影響美觀。
以規劃為先,統領發展。努力做好茶旅產業規劃。將茶產業與鄉村旅游規劃相銜接,做到規劃先行,合作共贏。根據兩大產業功能特點,統籌結合區域特點、民族文化、自然景觀等資源特點,科學劃定、區域定位。推動茶區圍繞景區調結構、出產品,景區依托茶區出特色、提品牌,促進茶旅融合結構合理、功能協調、發展有序。選擇景色優美、生態良好、交通便捷的區塊,打造集茶園觀光、鮮茶采摘、炒茶制茶、茶藝欣賞、科普宣傳、運動養生、休閑養生為一體的綜合性旅游基地。
精心打造四條特色鮮明旅游路線。線路一,貢茶古道尋根之旅,以椒園慶陽古街為核心,體驗茶馬古道風情,游覽土司皇城遺址。線路二,貢茶小鎮之旅,以萬寨伍家臺貢茶園為核心,再現古老的貢茶種茶、制茶情形。線路三,茶歌體驗之旅,以曉關野椒園侗寨為核心,建十里水上長街,品百家水上茶館,游覃家坪茶園,聽“侗族大歌”,吃侗家合攏宴。線路四,凈心禪茶之旅,以長潭河偌西、易家坪為核心,喝禪茶,游仙女池、武當山。
豐富旅游形態,滿足差異化的消費需求。美化茶園開展生態旅游,延伸茶俗茶事開展節會旅游,創新茶藝表演開展休閑旅游,整合茶葉加工開展工業旅游,挖掘茶葉功效開展養生旅游,利用茶學科普開展研學旅游,結合道教文化開展靜心旅游。
以茶葉為根,夯實基礎。一是優化茶葉生產布局。根據《恩施州茶產業鏈建設推進方案》及《宣恩縣茶產業鏈建設實施方案》要求,堅持“土地適宜、集中連片、突出重點、分步推進”的原則,切實做好紅巖卡—香樹林—伍家臺—馬鞍—板場—玉荷坪—羅針田、慶陽壩—老寨溪—水田壩—大巖壩—桐子營—中村壩—小溪—覃家坪兩條“百里貢茶走廊”產業帶建設規劃。
二是加強基地建設。按照布局要求,統籌規劃,改造一批,發展一批,規模開發。建設一批標準化茶園,使基地茶園達到品種良種化,栽培生態化,生產無公害化。改造一批低產低效茶園,提高良種化率。不斷提高基地標準化、機械化水平。茶葉品種以鄂茶10號和鄂茶1號為主,集中力量建設一批1000畝以上的標準化示范基地和茶產業專業村,建設高質量、高標準的精品茶園。
三是美化茶園環境。在不影響茶葉生產的前提下,通過景觀改造和茶木補植,適當美化茶園的景觀,形成良好的生態旅游資源。實現茶區景區化,景區茶區化,形成茶中有林、林中有茶、茶中有花、茶林相間、花香茶海的獨特景觀。
四是打響貢茶品牌。宣恩茶葉品質一流,旅游資源絕佳,必須實施品牌帶動戰略。堅持政府主導,企業跟進的辦法,將“皇恩寵錫”貢茶品牌、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全國有機農產業示范基地、國家級出口茶葉質量安全示范區的宣傳與伍家臺、彭家寨、七姊妹山等知名景點捆綁宣傳營銷,高標準制作茶旅形象專題、多媒體宣傳廣告,進行全方位、多渠道、立體式宣傳,提高茶旅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
以文化為魂,茶旅融合。“旅游就是追求文化的差異性”,文化是茶旅一體發展的靈魂,也是一個地方的核心競爭力。
一是注重茶文化的挖掘和整理。積極挖掘整理和開發富有宣恩特色的茶俗、茶藝、茶道、茶禮、茶歌、茶詩等茶文化,包裝符合現代旅游觀念的原生態文化,向游客展示最具地域特色的茶文化,營造“以茶雅志、以茶敬賓、以茶迎客、以茶悟禪”的濃厚氛圍。
二是注重茶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大力開展茶文化、茶知識的普及工作,廣泛開展茶文化進機關、進校園、進景區、進社區、進家庭活動,弘揚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堅持舉辦貢茶開采節、文化節等節慶活動,努力提高茶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整合力量創作一批反映宣恩貢茶文化,具備一定藝術水準的文學藝術作品,展示貢茶文化的魅力。
三是夯實發展基礎,提升文化自信。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堅定文化自信,堅持交通優先戰略,重點打造茶區的交通設施,增強茶區旅游的通達性,發揮產業路和觀光路雙重作用。推進旅游項目建設,以涵蓋生態觀光休閑度假、文化體驗等項目為重點,加快餐飲、賓館、網絡、民宿等標準化建設,帶動茶區基礎設施和配套環境的改善。高標準打造集茶葉交易、茶文化體驗、互聯網+茶知識傳播、茶業科研、茶旅游為一體的茶旅小鎮、村寨、景區和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