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迎春
西藏大學,西藏 拉薩 850000
千百年來,西藏地區的藏族群眾形成了依靠族中權威、當地德高望重老人和僧人解決糾紛的獨特方式。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依法治藏戰略目標的推進,藏族群眾的法律意識逐步得到提升,越來越多的群眾更傾向于選擇使用法律形式解決糾紛。由于藏語有幾個不同的方言語系,導致各地的語言差異性很大,為此在國家相關法律在藏民族地區實施過程中出現了很大分歧和沖突。
西藏是藏民族聚居地,全區300.22萬人,其中藏族人口271.64萬人,是以藏語為主的地區,而全區藏漢兼通的法律人相對較少,遠遠低于國家所規定的標準,這就導致了法律職業人在基層開展法律工作時面臨溝通難的問題,使得百姓訴求受阻。為了解決西藏地區缺乏既通曉民族語言又懂法律專業知識人才存在的問題,西藏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在2011年根據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員會制定《關于實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①的規定會同西藏大學等多方面開展定向培養藏漢“雙語型”法律人才工作。其目標是培養熟悉西藏地區傳統文化、風土人情、村規民約,掌握法學專業知識,具有法律職業技能和思維能力、遵守法律職業道德,熟練運用藏漢“雙語”開展法律工作的實踐性、卓越性的法律人才。
我國以漢語和英語為法學“雙語”教學模式,正處于探索的階段,而以漢語和本民族語言相結合的法學“雙語”教學模式才剛剛起步,存在很多問題。主要表現以下幾個方面:
卓越法律人才培養目標是要培養適用民族地區的“雙語”應用型、復合型法律人才,也是漢語和本民族語言兼通的應用型人才。但是,目前在培養模式和專業設置上存在明顯的狹隘性,培養模式上仍舊適用培養普通法學本科的模式,盡管專業設置上有所調整,增加藏文寫作、藏語法律術語,但是其實與普通法教學基本無異。這樣模式培養出的學生缺乏法律藏語知識結構,無法用藏語準確地解釋法律、運用法律。
本校培養“雙語”型法律人才的生源主要來源于畢業的專科、本科畢業生以及在職人員三類。根據2013-2017這五年所招生的生源來看,法學專業所占比例僅8%,漢族生源占50%以上,專業基礎薄弱,藏語水平不高,再加上學校要求在校學習專業課一年半和半年的實習,導致培養的成效不太明顯。
法學是實踐性比較強的一門學科,要求專業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具有一定的實踐教學經驗,來指導并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但是,從學校現有的培養模式來分析,影響教師指導實踐的能力的因素有:一方面從事法律實踐工作的教師比例較小,導致其對法律實際的運用和實施程序了解較少。一方面,根據學院現有的師資,藏族教師較少,會使用藏漢雙語教學的教師僅有4人,根本無法承擔24門的課程量。這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授課就會偏向于法律法規的介紹和注釋,而不重視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為其走上工作崗位后實踐能力較差,職業歸屬感減弱埋下隱患。
教學目標成效的好與壞,得益于教學內容源頭的優劣,而教學內容的源頭依賴于教材。但是,到目前為止幾乎所有的司法解釋都沒有規范的藏語條文,再加上藏語在各地的方言和習慣用語存在的差異,以至于沒有專業、實用、系統、規范的藏語版法律教材。②教材匱乏和不規范使用,這也是制約著學院實施藏漢雙語法律人才培養的原因之一。法學藏語教材的匱乏和不規范使用不利于教學秩序的正常進行,影響教學效果,更不利于藏漢“雙語”法學教學模式實施。因此,實現藏漢“雙語”法學教學并保證其教學質量的重要條件是編寫和選用較高質量的法學藏文教材。而學院實施“藏漢雙語型”法學人才培養模式下所用的教材僅有學院的教授次仁片多編寫的教材藏語版——《法律術語基礎》。大多數的教材還是使用與漢語班相同的漢文教材。這樣不利于藏語法律術語的學習和適用。
鑒于西藏高校的法學專業起步晚,國內在藏漢雙語教材建設方面也很不完善的現狀,要滿足西藏高校對法學專業藏漢雙語教學的需求,應該從以下兩點入手:第一,教師應該根據西藏法治發展水平以及對法律人才需求現狀,并結合自己的授課方式、內容的前提下,參照其他少數民族地區雙語教學編訂教材經驗,自己編寫所授課程的藏語版講義。這樣既避免了教材少的窘迫,又可以避免學生因為課程太難而喪失學習信心。第二、在法學專業藏漢雙語教學步入正軌后,對于一些重要的部門法以及涉及到西藏自治區的法律法規、法制史、民族法方面的教學,我們盡量要采藏漢結合的教材,這樣讓學生既可以掌握我國法律制度又能鞏固藏語專業術語和表達方式。這樣不僅提高了藏漢雙語法學教學質量,實現藏漢雙語教學的目的,也減少了學生專業課學習中的語言障礙。
根據學校這幾年人才招聘的實際情況,我校已經儲備了一定量的高學歷人才,但是藏漢兼通的教師相對還很少,為此在很難引進具備豐富的法律知識又能熟練運用藏漢互換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困境下,我們必須結合我校所處的地理環境以及當前的師資情況,發揮所儲備人才的優勢,加大藏漢兼通雙語師資的培育。選擇一些藏語能力較強且專業知識比較豐富的中青輕骨干教師,到國內外一些法學名校去進修學習,來提升專業知識素養和藏漢雙語教學技能。
根據學校百分之七十都是藏族生源的現狀,如果在教學過程中側重于國家法的講授,可能導致學生畢業后,在處理法律問題上過度引用國家法的相關條款,而忽視習慣法的適用,這樣不利于國家法以及國家政策長期貫徹與實施。所以實施培養“雙語型”法律人才模式時應當考慮西藏地區法律人才的特殊需求,轉變傳統觀念,在課程設置上,采用國家教育規定核心課程為主,兼顧民族地區民族法為輔的模式,來實現國家法與民族法的融合,通過民族法將國家法律以民族特色的方式予以實施。③
為了讓畢業后的學生更快的適應當地的司法實踐,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提升他們的法律專業技能,開展形式多樣,注重實效的實踐教學方式是必然選擇。比如,一些高校采用模擬法律教學,法庭、診所法律教育、判例教學法、法庭旁聽、學術報告等教學方法,④我們也可以加以改進應用到藏漢法學教學過程中,來提升學生藏漢雙語的聽、說、寫的實踐能力和動手操作的能力。
[ 注 釋 ]
①教育部 中央政法委員會關于實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http: // www.moe. gov. cn/ publicfiles/ business/ htmlfiles/ moe/ s6550/ 201204/ xxgk _ 134451. html.
②包來福.法學蒙漢雙語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完善——以呼倫貝爾學院為例[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14.24.
③周偉.論強化我國民族地區法律教育的路徑[J].行政與法,2009(9).
④楊震.邊疆民族地區應用型法律人才培養研究[J].學理論,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