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月華
宜賓學院,四川 宜賓 644000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經濟發展十分迅猛,同時我國城鄉發展的不平衡問題也日益凸顯,城鄉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距。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解決好“三農”問題,并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18年1月2日發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該意見指出,實現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精神保障,必須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繁榮鄉村文化,不斷提高鄉村社會的文明程度。
我國歷經千年所形成的農耕文化是鄉村文化形成的基礎,農耕文化中所包含的思想觀念、道德規范、人文精神等也通過鄉村文化得以傳承。
我國的鄉村社會中,村民們在長期的共同生產生活、抗擊自然災害及抵御外部力量侵犯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共同的價值觀念、風俗習慣、道德規范以及類似的宗法家規等。村民的言行也是深受這些習俗、傳統等的影響和約束。可以說,鄉村文化中的風俗習慣、道德規范起著教化民眾、淳化民風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鄉村文化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遷,但是傳統的鄉村文化仍然對村民有著一定的約束力。在我國城鎮化過程中,盡管許多的村民已經成為了城里人,但是他們仍然十分注重鄉音、鄉情,因此,鄉村文化建設有著凝聚民心的作用。
鄉村社會是典型的熟人社會。在鄉村社會里,不僅有著鄉村的綠水青山,還有著鄉村里的各種鄉風民俗、節慶活動以及錯綜復雜的人情往來。鄉村文化同樣也是熟人社會的文化。鄉村文化注重鄰里關系,強調鄰里之間應當誠實守信、團結友愛、守望相助。鄉村文化中潛藏的這種精神文化資源在穩定農村的社會秩序、維護農村的社會和諧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由于受到市場經濟思想的沖擊,在當前進行的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出現了政府以及村民更為注重農村的經濟建設而相對忽視了鄉村文化建設這樣的現象。這就導致鄉村文化中傳承已久的民間故事、民間技藝等在逐漸消失,維系鄉村社會運行的部分鄉風民俗等也在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因此,維護鄉村社會的穩定運行,必須重視鄉村文化建設。
改革開放給我國農村帶來了巨變,農民不僅實現了經濟收入的快速增長,同時還開始離開生于斯、長于斯的土地,融入到了城市建設的進程之中。農村剩余勞動力越來越多的向城市轉移,農民開始越來越多的接觸到城市文化,鄉村文化也因此受到了城市文化的沖擊,農民的思想觀念也逐漸發生變化。新生代農民工選擇在城市工作、居住之后,逐漸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對城市生活方式比較認可,且他們中的多數人開始覺得鄉村生活是落后的,鄉村原有的家庭觀念、民風民俗等也逐漸被他們所拋棄。對于“進不了城、返不了鄉”的農民來說,他們同樣受到城市文化的沖擊,加之他們因為進不了城,對城市生活更是向往,對城市文化更是認同,因此,鄉村文化已經很難讓他們產生心靈上的價值認同,鄉村文化自信的根基已經發生了動搖。
我國的城鄉二元結構,導致城鄉居民之間一直以來在經濟收入和生活方式上存在著非常大的差異,農民以成為城市人而榮,以能夠在城市工作和生活而自豪。改革開放政策實施后,農民為了能有更高收入,能有更好的生活質量,開始紛紛離開故土家園,向城市遷移。隨著我國城鎮化建設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涌入城市,成為了城里人。這些涌入城市的農村人中有不少擁有較高的文化素質。這些人才的流失對于鄉村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帶來了較大的損失。
鄉村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應當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多方面挖掘當地鄉村文化的特色,進行全面規劃。當前的鄉村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還存在部分問題。一是鄉村文化中的物質文化遺產遭到損壞。一方面是人們缺乏古建筑保護意識以及古建筑保護資金,使得鄉村的古建筑沒能得到及時保護與修繕、從而倒塌乃至消失。另一方面是歷史上曾經拆除了部分很能反映鄉村文化特色的古建筑,而這些已拆除古建筑的恢復也因資金等原因在目前已成為了不可能。二是鄉村文化中的生態保護觀念面臨挑戰。受市場經濟的影響,鄉村建設也表現的較為重利、重發展速度,而最應當注重的鄉村生態環境卻遭到了極大的破壞。
農村是鄉村文化的發源地,鄉村文化極具地方特色,是祖祖輩輩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村民在共同的生產生活過程中所形成的智慧、經驗的凝結,鄉村文化中不乏值得傳承的內容。與城市文化相比,鄉村文化有著其獨有的特色,鄉村文化建設就應當抓住鄉村文化的獨特性,讓村民不再對城市文化盲目崇拜,因此,鄉村文化的建設與傳承首要的就是培養村民對鄉村文化的自信。
鄉村文化自信的培育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是維護當地文化遺產,培育村民的文化自信。鄉村文化中有許多極具價值的文化遺產,有物質文化方面的,也有非物質文化方面的。對于物質文化方面的遺產,如古建筑、文化遺址、名人故居等應加以保護、維護。對于物質文化遺產,政府應當通過宣傳讓人們了解其形成歷程,蘊藏的含義,讓大家參與到對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來。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申遺,讓當地村民了解其價值,共同參與、共同維護這些文化遺產。二是通過鄉村文化建設培育鄉村文化自信。鄉村文化建設除了建鄉村文化服務站、建“農家書屋”、建文化廣場外,還應當注重體現地方特色,培育鄉村文化自信。對于學生而言,學校可以將文化教育與鄉村文化傳承結合起來。如學校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時候,可以加入鄉村文化中與之相符合的實例,增強學生對當地鄉村文化的了解與認同,促使鄉村文化得以傳承。對于村民來說,政府可以從物質和精神上給予支持,鼓勵村民組織一些體現鄉村文化的表演團隊,尤其是帶有地方特色的山歌、民謠、戲曲、舞蹈等的表演團隊,讓村民利用空閑時間表演,這樣既豐富了村民的業余生活,同時還能傳承與創新這些鄉村文化,讓村民增加對當地鄉村文化的自信與熱愛。
鄉村文化的保護與傳承要求保持其原有特色,展現鄉村文化的魅力。對鄉村文化中的優秀部分加以保護與傳承,對不適合現代社會生活要求的部分,則是將之展示出來,讓人們了解其形成及消失的原因,了解鄉村文化在本地區發生變遷的歷史進程,凸顯鄉村文化的獨有特色。
鄉村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需要熱愛鄉村文化的人才,政府應鼓勵和培養這樣的人才。對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政府出資維護即可。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應引進人才,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和條件,并對其進行培訓,以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得以繼續。
鄉村文化因區域的不同會呈現出較大的差異,因此,鄉村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也應當因地制宜,要根據不同區域的鄉村文化特點,制定相應的保護政策。
對于現有的古建筑、古村落、名人故居等物質文化遺產,在保護的過程中要制定相應的規劃,有計劃的進行維護。對于民歌、民間舞蹈、戲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保護與傳承的過程中,應當制定和實施人才培養計劃,注重培養更多的傳承人。對于鄉村文化中蘊含教育意義的內容的傳承,則應當聯合教育、宣傳部門,制定規劃,注重結合現代社會的思想道德要求,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之后再加以保護與傳承。傳承保護鄉村文化,建設鄉村文化,還應當加強調查,挖掘新的優秀鄉村文化遺產,讓更多的優秀鄉村文化出現在人們的視野里,讓鄉村的文化建設為鄉村振興建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