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倩姿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北京 100872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作為刑事訴訟中的核心人物,是訴訟的主體,但這些特定人群依然具有權利保障。包括人身權利、財產權利、訴訟權利。在刑事訴訟的全過程中,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是同一人在不同階段的不同稱謂。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訴之后才被稱之為被告人。無論是犯罪嫌疑人還是被告人,在理論研究和司法實踐當中,人們更多是關注被告人的訴訟權利,或者是從司法程序角度關注他們的權利保障,如從錯案的角度譴責刑訊逼供問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程序權角度批評限制律師會見權等。由此可見,只有較少的人群會從人權角度關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權利保障問題。
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權利可以充分尊重這些人的利益與要求,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一環,并且可以規范國家結構權利行使情況,避免公權濫用、權利擴張等問題,完成刑事司法改革目標,實現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的協調發展。因此保障犯罪嫌疑人合法權利有著重要意義。
從現有法律層面來看,當今刑事訴訟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擁有人身自由與安全權利、申請回避權、辯護權、控告權、最后陳述權、刑事賠償權、律師幫助權、母語使用權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依然是國家公民,享有法律賦予的責任。如果人民檢察院未批準、人民法院沒有決定、公安機關未執行的情況下,則作為公民就有自由權。犯罪嫌疑人被依法逮捕之后,我國刑事訴訟法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辯護權提出了專門規定。并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權聘請律師。在羈押、審訊過程中,如果出現了偵查員侮辱、毆打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情況下,則有權提出控告[1]。客觀來說,雖然刑事訴訟在法律程序、措施方面在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權利中有了很大進步,但依然存在著很多問題。
從上述內容中可以看出,我國刑事訴訟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權利保障相比過去已經有了明顯進步,相關法律制度也更加完善,但是依然存在著些許問題:
雖然我國刑事訴訟法當中有5種強制措施體系?!缎淌略V訟法》中規定逮捕、拘留是剝奪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但具有十分嚴謹的適用條件,所以拘留和逮捕并非普遍性,但現實中確是十分普遍的現象。只要有證據證明犯罪事實且犯罪嫌疑人可能判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罰,通常都會直接逮捕。拘留實則也是逮捕的前置程序。
監視居住作為一種緩和的強制措施,與保候審適用條件相同,在犯罪嫌疑人遵守的訴訟義務上不同。其強制性義務就是在公安機關未批準的情況下,不得離開住所。但是該方法對犯罪嫌疑人約束性較弱,給監視工作帶來了一定困難。因此在該緩和強制措施當中,一方面很少被使用;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犯罪嫌疑人的人權問題。該行為突出表現在,犯罪嫌疑人是否有固定居所,都會被限制在指定的居住地,并且犯罪嫌疑人不得離開,所以也是一種變相的羈押手段。
刑訊逼供等非法取證手段在實踐當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雖然難以找到材料證實,但的確是客觀存在。該項問題也是全球性問題,差別是逼供程度的不同。我國法律上明文禁止刑訊逼供現象,刑法中也規定了該行為要承擔刑事責任,但依然無法制止。通過口供收集其他相關證據是一直以來采取的辦法,可以有效收集犯罪證據、查明案件真相,所以每個案件幾乎都會收集口供。這種變相逼問的方式看似不會造成犯罪嫌疑人傷害或死亡,但是折磨程度(意志方面)不亞于受訓,從而達到逼供取證的目的。
社會屬性的基本之一就是家庭組織,公民具有和家人、朋友聯系的自由,并且該權利受到法律的保護。但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拘留逮捕之后,通常會強制性斷絕與外界的聯系,并且該現象普遍存在,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剝奪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基本自由實屬無奈,但也是不爭的事實。但是該方法不僅會侵犯犯罪嫌疑人權利,也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家庭人員和親友。
可見,當前我國刑事訴訟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權利保障依然存在著問題,拘留、監視、逼供、羈押隔絕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權利,代表我國相關法律還不夠成熟。整體來說,想要緩解上述問題,還需要從人身權、財產權、訴訟權三個方面進行突破。
進一步加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權保護,這也是刑事司法改革的核心內容之一。面對人身權利保障性確實的情況,要根據中國國情特點、借鑒國際成功經驗,不斷完善人身權保障機制。樹立人權保障意識,這些特定人群在社會上被排斥,成為了社會弱者,所以我們不能只考慮人權保護的重要性,還需要注重社會弱者的人權保護。并且人權保障還必須要以立法的形式基于保障,賦予法院拘留、逮捕后是否羈押、延長羈押期限的決定權。在法律上明確規定,羈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律師、親屬有權向法院提出異議以及變更強制性申請。此外,要明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控告權,如果出現了司法侵犯行為,可以上訴控告,從而起到侵權行為的約束效用。
我國訴訟原則與條文當中明確規定要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財產安全。如“無罪推定原則”(第12條)、“不得扣押、凍結與案件無關的財產(第118條)”等等[2]??梢?,在偵查、起訴、審判等各個階段,都對其財產保障權、處置權提出了法律標準,所以只要依法辦案,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財產權。此外,《國家賠償法》當中明文規定:“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違法侵犯公民、法人、組織合法權益而造成的損害,受害人可以依法獲取國家賠償的權利”[3]。也就是國家賠償的主要對象是受到非法侵害的所有合法權益。為了能夠全面突出賠償權效益,需要進一步擴大刑事賠償內容。不僅要對非法侵犯人權、財產權造成的物質損害賠償責任,同時還會給予被侵害者的精神賠償。
我國人民法院獨立審判更多是指整體層面上的獨立,而案件中的主持法官卻不享有獨立審判權,還會受到審判委員會等影響。作為法院,不能站在控訴機關、偵查機關的角度,而是要站在個人權利保護的方面,避免個人權利受到控訴、偵查機關的侵犯。如果采用了非法取證,要將該行為排除在定案證據外,并且賦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一系列訴訟權利。還要推行沉默權制度(被告對法官的提問有權保持沉默或拒答),并對此行為不予追究[4]。根據法律規定,只有被告人自愿放棄沉默權的陳述才能作為審判依據。雖然刑事訴訟當中沒有規定被告人享有沉默權,只規定了“偵查的提問要如實回答”規定。口供只是定罪量刑的依據,不能影響定罪量刑。所以在刑事訴訟當中要尊重被告人的自由陳述權。
綜上所述,在刑事訴訟中,雖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權利保障有所進步,但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侵權行為依然存在。提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權利保障水平,是保障法律公平、公正的必然需求。從犯規嫌疑人、被告人的財產權、人身權、訴訟權三個方面出發,多方面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權益,才能夠進一步推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權利保障的再次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