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 新
桂東律師事務所,廣西 賀州 542800
民間借貸是一種比較直接的融資方式,是一種民事法律行為。受民間借貸“不穩定”、“不可控”、“風險高”等因素影響,我國一直以來對于民間借貸采取忽視甚至打壓的態度,嚴重阻礙了民間借貸發展,不利于民間借貸作用的發揮,本文分析討論民間借貸性質及效力,對于推動民間借貸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民間借貸行為作為一種金融行業現象,現階段在古今中外普遍存在。中國人民銀行將民間借貸界定為除了國家依法設立的金融機構外,其他的一些金融主體,包括法人、自然人之間進行的資金借貸活動。從制度層面分析,民間借貸具有一定的合法性,補充了正規金融機構的不足。民間借貸在數千年的發展歷程中,由于過高的利率以及諸多糾紛,而一直以來飽受爭議。隨著近年來迅猛發展的社會經濟,也不斷攀升了市場融資需求金額,我國將小額信貸的限制逐步放開,特別是近十年來,民間信貸蓬勃發展,既有力的補充了正規金融機構,同時還對經濟的發展,發揮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使部分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
當下關于民間借貸概念尚未有統一的觀點,從司法角度來看,我國《民間借貸司法解釋》中對于民間借貸概念有明確解釋:民間借貸是指,自然人之間、自然與其他組織之間進行的一種融資行為。其中由相關金融業務部門批準從事貸款業務的金融機構以及其他分支機構,因貸款發放引發的糾紛并不適合該項規定。從金融學、經濟學相關領域的學術觀點上來看,民間借貸是指通過簽訂借貸合同或借條,按照合同約定內容,開展的一種融資活動。在活動具體實施方面,基于借貸主體的不同,具體可以分為以下幾種形式,一是自然人與或經濟組織之間開展的借貸行為,二是經濟組織與經濟組織之間開展的借貸行為,三是自然人之間的借貸行為。從上述兩個觀點中我們可以總結出民間借貸的兩點共通之處,一是民間借貸的目的都是為了資金融通;二是民間借貸產生于民間,并不是國家批準的專業金融機構。這是民間借貸所具備的本質特征,同時也是判斷是否是民間借貸的重要依據。
民間借貸實施主要依靠合同來確定相關的借貸細節信息。從這一角度來看,民間借貸屬于一種合同行為,并且這一理念在我國《合同法》第196條中也得了明確的認定,即民間借貸是一種得到法律認可的合同行為。但相對于專業金融機構下產生的借貸合同而言,民間借貸這種合同行為存在很多不同之處,比如借款利息在設置上比較自由,一般由借貸雙方自行商討,有可能利息是零,也有可能遠超國家利息規定;又如民間借貸雖是合同行為,但合同形式比較多變,可以是借條,甚至只是口頭約定,用于證明借貸雙方存在的關系,從而具備《合同法》規定的法律效力。
從傳統的民事法律行為的角度來看,民間借貸具備以下性質:一是民間借貸是一種雙方或多方的民事法律行為,具有民事法律效力。民間借貸行為發生需要至少雙方(借貸方,貸款方)或者三方(借貸方、貸款方、擔保方),并必須確保上述雙方或三方意愿達成一致,才能形成民間借貸,并產生民事法律效力。
二是民間借貸對于利息沒有嚴格的要求。主要視借貸雙方親密關系而定,如果借貸雙方是親朋好友,很多時候不需要進行利息支付。而如果貸款方本意便是謀利,則屬于商業性民間借貸,需要還款方按照合同約定,到期還款,并支付一定的貸款利息。
三是民間借貸作為一種民事法律行為,基于貸款主體不同,自身性質也不同,可以是實踐性性質,也可以是諾成性性質。具體來說,如果民間借貸發生于自然人之間,則屬于實踐性民間借貸,《合同法》第121條對此有明確規定。如果是自然人與經濟組織之間借貸,則需要按照有關金融機構借款合同規定,自合同簽訂時生效,屬于一種諾成性民事法律行為,這一點在《民間借貸司法解釋》第十條也有相應規定。
四是民間借貸是非要式民事法律行為。民間借貸成立不需要特定的形式,一般以借條、借款合同為主,有時口頭達成意思一致也可以成立民間借貸,因此屬于一種非要式民事借貸行為。
五是民間借貸既是單務民事法律行為也是雙務民事法律行為,當民間借貸產生于自然人之間,由于這種借貸具備實踐性性質,在貸款人提供貸款時,借貸法律效力就已經生效,一般發生在合同簽訂前,此時貸款人就已經具備了到期還款付息的義務,因此屬于單務民事法律行為。而當民間借貸發生在非自然人之間時,由于沒有另外法律法規規定,屬于諾成行為,只有在合同簽訂后才會生效,此時貸款人負有按照合同約定拿出貸款的義務,而借款人則負有按照合同規定如期還款并交付利息的義務,因此屬于一種雙務民事法律行為。
一直以來,我國針對于民間借貸始終抱有漠視、打壓的態度,缺乏規范性法律政策的引導,導致民間借貸只能依靠民間力量推動,容易滋生各種違法犯罪行為出現。所謂民間借貸刑民交叉,即民間借貸如果違法,產生損害結果,則既涉及到民法,又涉及到刑法,需要合理判定評判民間借貸適合于何種法律體系。
以下是針對民間借貸與刑法關聯罪名間的評判區別分析。首先是民間借貸與合同、集資等各種詐騙罪,這種詐騙罪雖與民間借貸有一定的關系,但本質上屬于刑罰范疇,實際只是假借民間借貸外衣行使的詐騙,并不是因民間借貸行為所導致,《刑法》第192條對此有明確規定,便于我們從理論上區分民間借貸與詐騙罪。
另一方面,針對民間借貸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效力評判,相較于上述的各種詐騙罪,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不具備行為人具有非法占有特點,因此是一種能夠從民間借貸行為上升至更高級別犯罪的一種行為。在實際進行評判時,需要將兩者加以區分。首先,對于“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而言,應對其中的“存款”進行詳細的解釋,比如對非法吸收存款的數額、是否能夠兌現、到期返利等,否則,對于所有民間借貸而言,都能夠被認為非法吸收公共存款,這對于民間借貸的發展將會造成一定的影響。二是從刑法所保護的法益來看,對于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來說,其產生的犯罪后果非常大,能夠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造成嚴重的破壞,因此在實際判定時,需要慎之又慎,若該罪名能夠成立,最少要求其行為對相應法益造成了侵犯,從這一角度來看。在完成公眾存款非法吸收后,需要再利用這些存款,對社會經濟、金融秩序造成一定影響,才能夠被判定為非法吸收存款罪。如果完成存款吸收后,在實際使用這些存款進行正常生產活動經營時,若是客觀因素導致破產,比如金融風暴等,導致無法進行款項償還,針對這一行為,則不應判定為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應根據民事法律來進行判定。
對于民間借貸的效力來說,如果涉及到刑事犯罪,不能認定民間借貸關系屬于無效關系。然而有的觀點則認為,如有民間借貸相關的詐騙罪成立,涉及到了刑事法,那么前期簽訂的相關民事合同應認定為無效合同,這一觀念判斷可見于《合同法》第52條。但該觀點只是說明了合同無效原因,并沒有深刻認識到民間借貸本質,其作為民事責任與刑事責任交叉的一種行為,上述兩種法律判定應是一種上升的遞進關系,而不是互相對立的關系。實際上,承擔刑事責任并不意味著民事責任無效或消失,在民間借貸成立債權關系中,因違約才會導致責任承擔,才能對行為人所有行為進行完整評價,才能夠更好的加固國家利益與私法利益。因此不能夠僅僅根據《合同法》第52條規定便認定民間借貸產生的合同效力無效,否則《民間借貸司法解釋》第13條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在實際進行民間借貸法律效力評價時,應正確區分借貸部分與犯罪部分,并結合不同部分,分別采用民事法律與刑罰進行相應的追責,才是刑民交叉的民間借貸效力應有的正確評判方式。
綜上所述,民間借貸性質較為復雜多變,并且受“歷史遺留原因”影響,我國民間借貸相關的法律體系尚未完善,從而嚴重導致民間借貸效力評判存在種種問題,嚴重限制了民間貸款作用價值發揮。因此需要加強對民間借貸性質及法律效力評判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這對于推動民間借貸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