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濤
南陽市臥龍區人民法院,河南 南陽 473000
公眾輿論也被稱為社會輿論或輿論,最早產生于新聞領域。馬正源教授在《當代新聞學解讀》一書中指出,輿論就是社會當中、一定范圍之內,一部分人或者大多數人對某一社會現象,以公開的方式展現出來的基本相同的意見。北京傳媒大學新聞學教授韓東光則認為,公共輿論是社會對既定事物的反映,是社會意識形態的集中體現,也是社會大量人員意見的共同體,著重強調公共輿論應該是消除個人偏見差異后而產生的一致性意見。上述兩種觀點是我國對公共輿論一詞較為認可的解釋。
雖然兩種解釋的關鍵點略有差異,然而均表明了公眾輿論所應具備的必要性元素,也就是必須在一定的社會范圍之內,以社會中發生的既定事件、現象、觀點為基本點,以公開和人數為條件,進而形成一個較為統一的意見。公共輿論在刑事司法領域從心理學的角度講,是一種欲求當家做主人的思想,希望通過公眾輿論對司法產生影響,充分體現出公民群眾意圖參與到刑事司法監督過程中的迫切需求。公眾想利用輿論的途徑,對司法審判產生作用,將內心公平、正義的潛臺詞變成現實。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公平、正義并不是法律層面的公平和正義,而是公眾憑借自身道德觀、世界觀、知識經驗等總結出來的,這與法律層面的公平正義具有較高的一致性,但也同時存在著大量矛盾。首先,由于公眾群體正義價值觀沒有明確的界定,而是根據自身感受、思想總結出來的正義觀,所以摻雜了過多的情感元素。其次,法律層面的公正不僅僅是結果的公正,而是同時兼顧結果與過程的公正,要求司法程序嚴謹、公平、邏輯清晰。由此可見,兩種正義之間的差距和矛盾之處,這也就造成了公眾輿論和刑事司法之間的交織博弈關系。
長期以來,各種媒體以公眾代表人的身份在行業中不斷發展,同時公眾輿論最好的表達途徑便是媒體,這導致大量公民將媒體觀點和公眾輿論聯系起來。而事實上是,媒體觀點并不能夠完全和公眾輿論劃等號。
從我國媒體行業的發展情況審視上述問題,可以將媒體劃分為公立媒體和私立媒體兩大類別。一方面,公立媒體是國家、政府行政機構等的附屬部門,在新聞材料采集、報道立場、報道內容方面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約,缺少一個媒體必須具備的獨立話語權,其存在的任務和目的就是為國家行政機構服務,另一方面,私立媒體是個人或者通過民間資本而組織建立的媒體企業,此類媒體雖仍受國家、政府機關一定程度的把控和管理,難以擺脫行政機構的制約和限制,但是相對于公立媒體來說,在自由報道方面更占優勢,這也就是私立媒體號稱自己是公眾代言人的主要原因。那么,私立媒體的立場、觀點就能夠完全代替公眾輿論么?答案是否定的。公眾輿論和媒體之間的關系并不是簡單的誰代表誰的關系。
第一,媒體是公民群眾獲得刑事司法活動信息的核心渠道。公安局、檢察院、法院作為處理刑事案件、打擊違法犯罪現象、維護社會公共安全的主要部門,公民群眾與之進行直接接觸交流的機會少之又少。因此,公眾對于刑事司法案件的經驗相對有限,對相關具體案件信息的掌握也均來自于各種媒體的報道。
第二,媒體的報道事件對于公眾輿論內容起到強烈的引導作用。媒體時常大規模報道相同事件,從多種不同的角度對同一個事件進行解讀分析,大幅拓展該事件的傳播范疇,對公民群眾的思想、視覺造成強烈沖擊,繼而形成由媒體設定公眾輿論話題的現象。與此同時,隨互聯網、計算機、智能移動設備終端等技術的快速進步,微博、抖音、皮皮蝦、B站等網絡新媒體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空間,每一個公民群眾均可以通過第三方網絡平臺發出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因此,部分民眾認為網絡媒體極有可能取替傳統媒體輿論話題設定。其實并非如此,傳統媒體已經充分認識到這一點,繼而在大量第三方網絡平臺設有公眾號、公共主頁等,以其在媒體領域地位較高的優勢迅速獲取大量粉絲,其話語權相對于普通民眾也就更大。在此類公眾號發布信息后,均會獲得大批量民眾的轉發評論和關注,繼而成為網絡輿論熱議話題。
1.有效預防司法腐敗問題發生,降低冤假錯案發生頻率
公眾輿論監督的監督功能,作為一種社會力量的監督形式,在提前預防司法腐敗現象發生具有極高的價值。人民群眾的眼睛是最明亮的,大量腐敗案件最初源于公眾檢舉揭發。例如,某安全生產監管局黨委書記、局長在出席某會議時,手腕上的手表看似平常,但卻被眾多網友尖銳的眼光所注視,發現了手表中的蹊蹺。通過上網查閱以及從事手表行業人員的一致反映,發現該手表原來是一塊價格高達近百萬的名表。在名表事件隨后近一個月的時間里,該官員又被爆出身披價格昂貴的外衣、腰系價格昂貴的腰帶。正是這樣的公眾輿論,引起相關紀檢部門的高度警惕和重視,使一個貪污腐敗的貪官得到法律制裁。
2.推進法律的不斷完善,使刑事司法更加合理
部分法律由于時代的變革而不再適用,因此法律需要與時俱進。繼續沿用健全程度不足或與時代匹配度較低的法律條文,將使法律本身應具備的功能性縮減。那么,如何衡量法律是否符合時代發展要求呢?這不僅需要各種司法、立法機關通過實踐不斷改善,更需要公眾輿論的呼聲。
1.對司法機關獨立審判造成影響,不利于司法秩序的調控
影響司法獨立、司法秩序是公眾輿論對刑事司法最主要的負面影響。司法獨立的最根本要求是在定罪期間,排除其他一切外在影響因素,根據犯罪性質、事實以及具體情節等客觀條件,立足于國家現行法律法規,對犯罪嫌疑人進行合理量刑。然而,公眾輿論并不在上述范圍以內,所以從理論的角度來講,定罪就不能將公眾輿論作為影響因素之一。但是部分群眾期望與法院定罪不符,導致群眾以道德綁架的形式對法官等刑事司法參與人員進行批判,這嚴重影響了司法機關的獨立審判權,不利于司法秩序的調控。
2.侵犯被告人員合法權益,使被告人員受到不公平待遇
由于刑事案件社會危害性較大,公眾對犯罪人員的憎恨程度相對民事案件更高,因此公眾輿論對刑事案件的態度普遍是求重刑罰,這無疑是不合理的。公眾輿論對刑事案件量刑工作發生扭曲,導致被告人難以受到公平的待遇,承受超過自身本應承受的刑罰,使其合法權益受到侵害。例如,網絡中只要涉及拐賣兒童的案件,輿論便是往“無期徒刑”、“死刑”的觀點傾斜,這無疑是對被告人權利的侵害。
綜上所述,公眾輿論與刑事司法既具有相同點也存在矛盾,司法人員在對被告人進行司法審判的過程中,需要正確看待公眾輿論,厘清輿論和法律之間的關系,使輿論成為法律法規完善發展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