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赫
沈陽師范大學法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我國是法制社會,法律規范著人們的行為,關系到社會的發展,在法律體系的支撐下,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研究,闡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特點以及農業技術推廣優勢十分重要,是推廣農業發展,促進農業經營的基礎保障,相對的,對新型農業經營遇到的法律問題進行分析,找到問題產生的原因,從而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措施與方案也非常重要,可以促進法律的發展與完善,為農業經營在法律上進行進一步保障。基于此,研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法律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直接關系到農業的發展,關系到社會的發展。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集約化經營。與傳統小規模經營相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生了轉變,實現了集約化經營,具備更好的生產技術、更高的生產水平,更好的物質條件、更加現代的管理意識,能夠實現對資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做到物盡其用[1]。第二,專業化生產,規模更加合理。新型農業經營規模更加合理,規模明顯大于傳統家庭經營規模,生產也更加專業,從而能夠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實現勞動力價值的充分發揮。第三,市場化程度更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要是按照市場需求進行農業生產活動,因而與市場實現了有效的銜接,農產品能夠快速進入市場,解決了之前存在的滯產滯銷問題。
新型農業經營的農技推廣優勢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為農業技術推廣提供了物質載體,實現了設施的完善化,提升了農業機械化水平,為農業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為農業經營提供了良好的經營環境。其次,與科研院合作,有助于轉化農業技術推廣成果,為農業技術的發展鋪平道路,提升了農民的農業技術應用能力,促進了農業的種植發展,達到了建造現代農業示范區、培養現代農民的目的。最后,為農業技術落實推廣提供了保障,保證了農業技術的發展,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健全了生產服務體系,完善了農業經營主體的相關法律規范,為農業技術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從生產管理、新技術新品種示范、農機農藝等多個方面,促進農業經營管理,發揮農業技術推廣的優勢。
融資困難一直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遇到的主要問題,嚴重影響了農業經營工作的開展實施,不利于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首先,社員制度存在缺陷,管理機制也不夠成熟。法律中曾明確規定,入社與退社都遵循自愿、自由的原則,在此法律條款下,對農業合作社的發展造成了不利的影響,會出現資本不確定的問題,不知道什么時候會增添資本,同樣,也不知道何時就會有資本流失,導致出現了不知道何時融資的問題,為融資工作增添了難度,導致出現融資難問題[2]。其次,法律條款中規定按照成員返還綜合進行分配盈余,并需要按照百分之六十的比例進行分配,在此法律條例下,抑制了營銷與投資大戶的參加意愿以及入社熱情,從而限制了資本規模,也限制了資本的來源,打擊了成員投資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最后,金融扶持力度缺乏可操作性。法律法規為農民提供了多種資金支持,形式多種多樣,但是,缺乏可操作性,扶持力度不夠,缺乏明確的、具體的條款,無法為融資提供較大的幫助。
現階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存在的法律困境還包括土地所有權的主體模糊,對新型農業經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規定了土地的經營權與主體權,但是沒有規定集體土地所有權問題,因而,還是存在主體模糊問題,家庭經營較為基本,但是所有權依然外化,不利于新型農業經營發展,無法保障工作的順利實施。在法律上未規定農民的所有權,會導致經營環境與制度的變化,影響經營效果,甚至出現喪失土地所有權的可能。
法律地位不明。現階段,我國實踐中存在許多家庭農場,但是,關于農村存在的問題卻沒有明確,也沒有制定相關的標準,也未明確個體商戶與企業的性質,也未進行工商繳稅與登記,再加上我國是農業大國,情況也是千差萬別的,需要通過法律進行明確的規定,在法律地位不明的情況下,無法進行法律規范,也無法突出法律的地位與作用,無法保障新型農業經營工作的順利開展[3]。
融資難問題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也是法律法規下存在的主要問題,影響了新型農業經營效果,因而,拓寬渠道,解決融資難問題非常重要,是解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法律問題的關鍵措施。第一,改革合作社的內部制度。對管理方式進行革新。為進行有效的融資,就需要解決存在的先天管理缺陷,實行封閉成員制,以法律為依據與準繩,社員具備轉讓股份的權利,但是不可以退股。同時,還需要實行恰當的自愿協商的利益分配方式,通過投票表決的方式進行權責規范,對相應的問題進行表決,對比例限制進行規定,同時,建立健全的年檢制度,進行注冊登記等,一步步提升農民的融資信用水平。第二,與農村銀行等金融機構建立合作,保證農村銀行可以長期向農民提供資金支持,從而保障并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解決資金融資困難問題,緩解資金的約束。第三,完善金融立法,將法律法規落實到實處,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金融扶持。拓寬融資渠道,合理利用多種資源,有效解決融資難問題,解決資金問題,提供資金支撐,保障新型農業的健康發展。
深化土地改革,最為重要的是深化農村承包土地所有權改革,需要進行明確立法,將土地的主權明確化,將土地的主體明確化,從而促進新型農業的健康發展。深化土地改革,需要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第一,對農戶、集體、國家的土地產前關系進行合理明確的界定,進一步明確承包土地的權能,將土地所有權與其他權利明確區分,在確保土地所有權歸集體所有的前提下,賦予農民更多的權益,明確主體地位。第二,對利益主體進行明確,同時,明晰土地使用產權的界線,將土地使用權的決策權交還給農民,使農戶成為土地流轉的主體,保證農村承包土地的自由流轉,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同時,提供穩定的地源。由此可見,深化土地改革,確定立法,將土地主體進行明確的規定非常重要,直接關系到新型農業經營效果。
一方面,明確法律地位,可以為新型農業經營提供法律支撐,將法律法規落到實處,保證法律法規的可操作性,確保工作的順利實施,同時,在法律的規范下,可以降低違法行為、投機取巧行為發生的可能性,盡可能維護農民的切身利益[4]。另一方面,需要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法律屬性進行定位,給予農業必要的法律保護,促進新型農業經營的快速發展,促進經營主體的發展,同時,合理利用法律武器,將法律落實到農業經營過程中,突出法律在農業中的作用,發揮法律的優勢,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農業的發展以及農業技術的發展推廣創立有利的條件,打下堅實的基礎,提供法律保障。
關注農村經濟發展,關注農業發展,最為基礎與重要的仍然在于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規,相關立法機構需要根據農村的現實需要,根據社會的發展情況,不斷完善法律法規,并針對存在的制約問題以及影響經濟發展的障礙,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措施,促進農村經營主體的不斷壯大,促進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促進社會發展,樹立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