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木格
南開大學法學院,天津 300071
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曾經說過“刑罰可以防止—般邪惡的許多后果,但刑罰并不能鏟除邪惡本身。”2005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首次接到將惡意欠薪行為入罪的法律議案。2010年3月,全國人大接到全國總工會的立法建議,要求將惡意欠薪入刑。隨后全國人大常委將惡意欠薪行為納入刑法修正案(八)草案。2011年2月底,第十一屆人大常委會通過了《刑法修正案(八)》,將惡意欠薪行為納入刑法的管轄范圍,予以犯罪化處理。同年4月,最高法院與最高檢將惡意欠薪的這一惡性行為明確規定為“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2013年1月,最高法出臺了相關的司法解釋,對勞動者的勞動報酬、轉移財產、數額較大、經責令支付仍不支付、從寬處罰情節、造成嚴重后果、單位犯罪等若干問題進行了初步解釋。
1.勞動者的認定
在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中,勞動者是受害者,也是經濟上受到損失的一方。在本罪的司法審判中,勞動者這個法律主體的認定十分重要,但在學界,對勞動者的概念和認定并沒有達成一致。筆者認為,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中勞動者,應具有以下特征:(1)勞動者付出了切實勞動,與用工者達成了相關的合意或協議。(2)勞動者具有從事該勞動的權利能力。如車輛駕駛人員必須具備相應的駕駛執照。(3)勞動的內容和形式具有合法性,如賣淫、拐賣婦女兒童、偷盜、調查他人隱私等活動因其本身就不具有合法性,就不屬于此罪中的勞動者范疇。
2.勞動報酬的司法概念認定
勞動報酬,是勞動者對勞動的期待,也是勞動的動力所在。它是勞動者維持家庭生活的必要保障,體現的是其勞動所帶來的社會價值,也體現了按勞分配的公平社會制度。工資是眾多勞動者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收入來源,用工者惡意拒付報酬的行為不僅造成勞動者拿不到工資,甚至還有可能影響到勞動者及其家庭的基本生存。“勞動報酬”是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其范圍在司法解釋中有很明確的規定。
3.逃避支付的司法認定
構成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要求用人單位客觀上實施了轉移財產或者逃匿的行為,并且轉移財產或逃匿的目的是為了不支付勞動者的勞動報酬,拒絕履行自己負有的支付報酬的義務。而轉移財產和逃匿在實踐中都有很多種具體的行為方式,對此,最高法院出臺的司法解釋中有明確的規定,其中轉移財產的具體行為方式通常有隱匿己有財產、與他人串通后惡意償還債務或虛構實際不存在的債務、采取非法手段虛假破產或虛假倒閉,逃匿的具體行為方式包括行為人逃跑或藏匿、將與勞動報酬有關的材料進行銷毀、隱藏或篡改。雖然司法解釋對其具體的行為方式進行了較為詳盡的羅列,但在實際的司法實踐中認定卻依然困難重重。
1.對故意的認定
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在主觀方面只能是故意,過失行為不會構成本罪。由于支付能力不足而無力支付勞動報酬、因有關人員的過失導致未發或者少發勞動報酬或者在被政府責令后立即支付報酬這幾種情況,都不符合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對主觀要件要求,不能構成本罪。根據相關規定,用人單位因遇到不可抗力的自然災害或者戰爭等特殊情況無法及時支付勞動者的勞動報酬或者單位確實存在生產經營上的困難導致流動資金不足,可以在征求到本單位工會的同意之后,暫緩支付勞動者的報酬,這兩種情況都不屬于故意拖欠工資,也不能構成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的主觀故意。
2.法定從寬情節的認定
在2011年通過的刑法修正案(八)中,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的規定的法定從寬情節表述是“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處罰”,條件是行為人在公訴前已經及時支付了拖欠的勞動者的勞動報酬,并且依照法律規定也承擔了有關的賠償責任,這表明在司法實踐中需要司法人員針對具體案例的具體情況,結合案件的社會危害性以及造成的危害后果等諸多因素綜合考慮,做出從寬與否的處罰決定。如果用人單位或雇主曾經因本罪被判處過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罰,在五年內又觸犯本罪,則是屢教不改,符合累犯的構成條件,即便其符合可以從寬處罰的條件,也可以結合案件情況做出不從寬處罰的決定。
1.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與詐騙罪
根據學界對詐騙罪的定義,可以得出詐騙罪的犯罪構成的特征是:行為人的手段上是欺詐或者欺騙;因為受到的欺詐或者欺騙使受害人心理上有了錯誤的認識;受害人因為這種錯誤的認識,對自己已有的財產進行了相應的處分;不法行為人因此獲得了受害人的財物或者是財產上的利益,而且數額上較大。詐騙罪的實質性是受害人對自己取得合法所有權的財產做出了處分導致其失去了對財產的占有的行為,這是詐騙罪與其他罪相區別的關鍵所在。
2.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與侵占罪
按照著名學者張明楷先生的觀點,侵占罪一般包括兩種情況:一是在他人將數額較大的金錢或其他價值較高的財物交給行為人保管時,行為人因貪欲將保管物占為己有,并且拒絕將財物歸還給他人;二是行為人發現了他人故意埋下的埋葬物或者遺忘在某處的遺忘物,當財物價值較大且行為人明知其是埋藏物或遺忘物仍將其收入囊中據為己有時,也符合侵占罪的構成要件。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在以下幾個方面與侵占罪有著共同之處:(1)兩者在主觀犯意上都要求故意;(2)兩者都是將別人的財產占為己且不給予他人;(3)兩者在行為的手段上都是可以采用逃匿或者轉移財產等;(4)兩者在犯罪情節中都要求犯罪涉及的數額滿足規定的較大標準。
3.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與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
根據刑法分則的有關規定,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在構成上有三個主要特征:有能力執行、拒不執行和情節嚴重。兩罪的相同點主要體現在:(1)兩罪的行為人的主觀心態上都是故意,并且都是為了不履行本屬于自己的義務而實施的不法行為,最終獲取本不屬于行為人的利益。(2)兩罪在客觀的行為上,都是行為人在有能力履行的情況下卻通過逃匿或轉移財產等方式和手段拒絕履行。(3)兩罪犯罪主體的范圍都包括自然人和單位。當單位觸犯了上述兩個罪名時,都是對單位判處罰金,對直接主管人員或直接責任人員按自然人犯罪進行定罪處罰。
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已經被寫入《刑法》,但在司法實踐中對法條文義理解、入罪標準界定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偏差和問題,但本罪的入刑以及后來相關司法解釋的跟進,已經充分體現出立法者對于勞動者權益的尊重和保護。刑法只是這個社會中最低的限度,而不是解決所有欠薪問題的萬能鑰匙。徒法不足以自行,刑法罪名的設立只是為了懲治和一定程度上預防犯罪,并不能夠消滅犯罪本身,拒不支付勞動報酬問題的治理需要社會和國家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相信隨著法律逐漸完善,隨著社會普遍信用的提高,背信棄義拒付勞動報酬的犯罪現象也會得到有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