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艷
中共吉林市委黨校,吉林 吉林 132108
黨的政治建設作為黨的根本性建設,中國的發展已進入了新時代,對黨的建設而言既有機遇也有挑戰。面對新情況和新際遇,突出政治建設的重要地位,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成為我們新時代黨建工作的重要課題之一。
首先,政治屬性是政黨第一位的屬性。政黨,即政治組織。現代意義上的政黨更是圍繞著一定的政治綱領、政治路線、政治目標,并從事政治活動而組織起來的政治組織。區別各政黨之間差異的主要標準之一就是其政治主張和政治目的之不同。政治屬性與政黨是相互依存的,任何政黨都不能脫離其政治屬性空談政治綱領、政治路線,而政治綱領和政治路線的具體實踐則需要依托政黨的平臺來實現。
其次,注重黨的政治建設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質體現。馬克思主義政黨與其他政黨的根本區別在于馬克思主義政黨代表的是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其之所以能夠始終保持發展過程中的先進本色,就在于它始終一以貫之地開展政治建設,并隨著時代的發展提升強化政黨的政治要求。
進入21世紀以后中國各項事業高速發展,取得的成績是舉目共睹的,但隨之而來諸多問題,特別是人們價值觀念和價值取向在社會發展洪流中發生轉變,一些黨員領導干部逐漸在社會發展成果的糖衣炮彈中迷失了方向。基于這種國情和黨情,如何在不斷增強黨執政能力的同時,確保黨不走偏,成為擺在黨面前的首要問題。“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是新時代實現黨全面建設的一種必然要求,只有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才能夠確保黨協調各方,統攬全局,進而適應新時期復雜條件下黨的建設的新要求。
縱觀黨的政治建設的發展歷程,大致可將其劃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黨的政治建設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可以說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黨的政治建設主要圍繞黨的政治路線、政治綱領等基本方面展開。在《關于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中,毛澤東同志首次提出了“使黨員的思想和黨內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學化”的命題,鼓勵當時的黨員干部學會通過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去解決紅軍內部存在的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的問題,加強紅軍的隊伍建設。于是緊密圍繞黨的政治路線,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立黨原則應運而生,這樣黨的政治建設實現了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
同時,遵義會議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在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進而有了在1945年召開的七大會議上,劉少奇同志在總結黨的建設時候,所指出的從政治上和思想上建黨是毛澤東建黨路線與其他錯誤建黨路線的首要區別,明確提出“政治上建黨”這一概念。會上三大優良作風的提出,也標志著黨的政治建設在事實上納入到了“四位一體”黨的建設體系的布局結構之中,黨的政治建設逐漸公開化。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的政治建設的發展功效呈現出一種雙向性的趨勢。一方面,這一時期黨的政治建設工作的開展,它確保了黨和國家發展的正確政治方向。另一方面,在開展的過程中卻出現了黨和國家生活中“過度政治化”的問題,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在否定政治建設,而是這一時期由于我們黨的政治建設在指導思想上出現了一個“左”的偏差,導致最終的建設成效沒有達到預期的結果。
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八大,黨的政治建設經歷了一個“自然融入”的過程。這一時期黨的政治建設從作為黨的建設架構體系中的重要構成要素之一而存在,逐漸演化成其精髓融入到黨的其他各項基礎建設之中。
黨的建設的傳統布局從黨的七大一直延續到黨的十三大之前,其主要涵蓋了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和作風建設。至十四大召開將鄧小平同志關于制度建黨的思想寫入十四大報告之中,首次確立了涵蓋組織、思想、作風、制度建設在內的“四位一體”黨建布局結構。改革開放后,為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黨的建設架構體系逐漸形成了涵蓋黨的思想、組織、政治、作風、制度建設在內的“五位一體”的布局結構。
從黨的十五大到黨的十七大,黨的建設的架構體系均沒有明確提出黨的政治建設,但并不是說這段時期黨的政治建設擱置了沒有進行,而是其建設精髓融入到其他基礎建設之中。
從黨的十八大開始中國共產黨就提出在黨的建設過程中要把嚴肅黨內政治生活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來抓。隨著中國共產黨全面從嚴治黨工作縱深推進,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全面落實新時代強化黨的政治建設的思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這一重要的黨建課題,這也成為我們新時期黨建發展的新征程和新起點。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黨的政治建設的首要任務”,加強黨的政治建設務必要找到平臺和抓手,強化落實。
中國共產黨作為一個擁有著8900多萬名黨員和450多萬個基層黨組織的政治組織,如果在政黨的建設管理中,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散漫懈怠,那么勢必會是一盤散沙,毫無凝聚力。如今的中國已經進入了社會主義發展的快車道,我們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依然面臨著諸多的問題和挑戰,這就要求我們更應加大黨的凝聚力,集中力量辦大事,只有這樣才能完成黨的偉大歷史使命。首先,在思想上要牢固樹立“四個意識”這一思想基礎。明確黨發展的基本路線是看齊的基線,對于四個意識的樹立要更注重其實效,不能把其抽象化或表象化。其次,要堅決做到一切服從黨中央決策部署這一重大原則,并鼓勵廣大黨員干部群眾積極同各種違反這一重大政治原則的思想和行為做斗爭。
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長期實踐中,逐漸形成了一套開展黨內政治生活的有效做法——經常性開展嚴肅認真的黨內政治生活。通過對歷史研究發現,我們黨出現問題的時期往往是黨內政治生活不正常時期。近些年黨內出現一些令人咋舌的腐敗事件,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黨內政治生活的開展出現了問題。現在我們必須予以重視。一方面,要做到堅持民主集中制,堅持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相結合。另一方面要做到堅持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當然在批判的過程中,我們要杜絕批評的庸俗化,防止主觀武斷,要有根據,以幫助同志、增進團結為目的,不流于形式,敢于“揭短亮丑”。
諸葛亮在其《兵要》一書中有過這樣的表述“人之忠也,猶魚之有淵”,“魚失水則死,人失忠則兇”。什么意思呢?這兩句話意指人有了忠誠的品德就像魚有了水,魚離開水就會死,人丟掉了忠誠的品德就會很危險。那么一個人的忠誠品德的塑造要靠什么?也許有的人會說靠家庭、社會、學校、國家。無論是家庭、學校、社會、國家,它們對一個人的影響又依賴什么?也許有的人會說靠思想意識形態的影響。那么思想意識形態它的具體體現形式又是什么?那就是文化。我們是不是可以做這樣一個表述,優秀的文化對一個人忠誠品德的培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既然文化如此重要,一個政黨的政治文化對黨的自身建設又有著怎樣的作用呢?我們是不是可以做這樣一個延伸“優秀的黨內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態、政治建設的基礎,只有夯實這一基礎,黨的政治環境才能夠清風長拂,政治生態才能夠海晏河清,政治建設才能夠事半功倍。”
總之,在中國現代化和信息化高速運轉的今天,加強新時期黨的政治建設顯得尤為迫切,應當在全面從嚴治黨的科學布局中進一步明確定位、探索強化,突出黨的政治建設在黨建工作中的作用,進而適應新時代的發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