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麗娟
中共湖北省委黨校,湖北 武漢 430022
韓非子是春秋戰國時期法家思想的代表,他在當時極為混亂的社會政治秩序中開辟出一條富國強兵的變法之路,通過對各家思想的批判繼承和取舍,將“法、術、勢”融為一體,構成了“以法治國”思想體系的核心,對后世有著深遠的影響[1]。
先秦法家倡導“以法治國”,主張運用法律來治理國家。法律是一種用來治國的工具,這是傳統意識下的管理主義的法律觀念,這種“法治”,主體是國家機關,是手中掌握權力的人,治理的對象是老百姓。當代“依法治國”是指治國必須依法,即治理國家的方式方法必須要符合相關法律規定,這體現了當代控權主義法律觀念,這種“法治”,主體是人民,治理的對象包含一切可能濫用國家權力的當權者和人民群眾。
法家的“法治”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法治。其本質是人治和專制,以統治為核心,是君主專制獨裁為主的中央集權制,也是君主實行專制統治的工具和手段,其主要目的以維護皇權和統治人民。法律權柄完全掌握在君王手中,隨時可以更改,君主就是王法,其言出法隨,言出法廢。當代“依法治國”,實質就是依法辦事,遵從法律。一切社會活動都必須嚴格按照相關法律來行駛權力和義務。保證有法可依,對違反其法律規定的行為,必須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歷朝歷代,法律的強制作用在法家學派體現最為明顯,是典型代表之一。這體現了法家“法治”思想的一個重要特點。法家“法治”其重刑目的不在于刑罰對象,主要強調的是通過其嚴刑酷法產生的社會影響和威懾力。
目前世界各國刑法,普遍規定了罪刑均衡原則。主要依據其具體犯罪情況,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最后由法院宣判得到應有的刑罰。它體現了人類文明在不斷前進,也反映出當代法治的核心價值觀,公平、公正、正義。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現代法治不僅強調罪行均衡,還逐漸朝著輕刑化發展。
法家講究的法由國家制定法家進而頒布的,它主要通過賞與罰兩種手段,達到規范人們日常行為的效果。其實質就是,封建地主階級常常用此來統治和壓迫廣大人民。
現代法治主要強調民主原則,然后進一步來規范化,將國家事務進行相關的法律化、制度化,最后依據法律進行管理的治國理論,制度體系與運行狀態。其賦予的特殊內涵是重視它的法律之治,是有法可依的“治”,其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具體來講就是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律面前一視同仁,嚴禁任何黨派、組織和個人凌駕于法律之上行事。
現代法治不同于法家法治,不僅強調依法治國,還重視道德的教化作用。其認為德治應該被包含在現代法治里。現代法治,對兩者同樣重視,法律和道德都能夠對人們行為起到規范和約束作用,兩者不可替代,各有作用,其在社會各領域起到的作用也不同,同樣不可忽視。由此可見,現代法治注重德治和法治相結合來共同管理,能夠更好的指導和規范人們行為,減少犯罪行為發生,維護社會秩序,創造更加和諧美好的社會環境[3]。
在“以法治國”的框架內,君主專制與君權的不可挑戰性是政治的核心問題,其法治思想體系的實質內容就是為君權服務。韓非主張君權大于一切,法術勢相輔相成,“法為君操,勢為君處,術為君執”,體現了強烈的集權與權治特點。“法治”思想的主旨和整體內容,雖然與現代民主政治的精神格格不入,但是其中的一些精華值得我們借鑒,并結合我國國情加以借鑒和利用,繼承和發展。韓非主張“以法為本”,“一斷于法”,萬事皆有法去評斷,君主只需因勢而為。然而,韓非之后的歷代統治者都因過于強調嚴刑酷法在維護統治中所體現的作用,導致百姓民不聊生,君王揮霍無度,社會秩序混亂,對歷史的發展造成消極影響[1]。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要實行依法治國,必須先要制定相關法律規定,俗語講,以律均清濁,以法定治亂。法律作為一把國家的利器,不僅能夠維護社會秩序,也有利于治理國家。回首古代,先秦法家治理國家方面,尤其在立法方面,有很多值得我們現代學習和借鑒的方面。在當時,法家提出眾多立法思想、原則與方法,至今影響深遠,對于我國現階段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有一定的啟示和指導意義[4]。如:“因時立法”、法令順民心”、法令須“易見、易知、易為”等。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提升和國際地位日益增強,面臨的國際環境日益復雜多變,我國的立法工作更需進一步完善與加強,立法任務也將更加繁重。可以講,我國的立法工作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此外,立法工作不僅需不斷提高和優化立法質量,還要結合我國當代國情,進而規劃頒布符合我國國情,和人民滿意的良法,為推進我國社會法制化建設做貢獻,進而更好的為人民服務。
當前,我國在促進法制化進程建設,一直去粗取精,學習法家法治的執法原則,這對于我國社會注意法制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5]。這樣,一方面,切實做到有法可依。在執法行事時,能夠規范化執法,嚴格執法,提高人民滿意度,也符合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化建設的內在要求。另一方面,法家倡導,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任何人都要遵守法律,體現法無例外,人人平等的法治思想。除此之外,法家還強調,君主更要自覺遵守一切法律相關規定,開創了當時法治史記的記錄,對后世也起到借鑒作用。
當前,我國進行法治建設化,需要借鑒和學習法家的執法原則,強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無論地位高低都要嚴格依法行事,遵守法律章程。一切組織及個人,都要在法律的規定內從事活動,誰都不能享受特權,游離于法律之外來行事,否則要追究相關法律責任,違法必究,執法必嚴。與此同時,相關執法人員,在形行使權力時也要做到,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堅持以人為本的執法理念,依法行政,為全民守法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從根本上解決執法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更好的服務社會和人們,堅決做到法無授權,法無例外。
法家的法治思想內容豐富,系統深刻,對我國當代律法制度有著深遠的影響,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當代借鑒和學習。我們對其研究時應該結合時代環境,掌握總體聯系,繼承和發揚,將具體主張置于思想體系和歷史進程中去評價,這樣更有利于對法家法治思想的內在原理和科學意義進行中肯的評價,從而為現代法治思想的豐富和發展提供歷史的養料,為促進我國法制化建設做一份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