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建峰
中共許昌市委黨校,河南 許昌 461000
所謂黨的領導,實際上是指我國在進行相應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過程中,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而言,之所以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因為在人類發展的長久歷史中,許多的歷史事件都已表明,人類在進行任何一項重大的,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的時候,為了保障其能夠順利推進并取得成功,都需要形成一個強有力的領導核心。對于我國來說,我黨便是那個強有力的領導核心。并且在長時間的實踐和奮斗中,也證明了我黨強有力領導核心的地位。除此之外,我黨是馬克思主義的政黨。對于馬克思主義政黨而言,它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并且代表的是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能夠自覺認為自己是人民群眾當中的一員,并在建設社會事業的過程中,發揮自己的最大力量。因此,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我國獲得更好發展的有力保障。所謂的法制建設,實際上是指法律制度方面的建設,是屬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的重要一環。對于很多人來說,容易將其與法治建設進行混淆。法制建設,是從法律制度的層面展開相應的建設活動。而對于法治建設來說,更多是從依法治國的概念出發,講的是如何利用法律治理國家。而在本文的探究中,主要分析的是法律制度層面的內容。對于一個現代化國家而言,法律制度方面的建設顯得尤為重要。只有法律制度建設得足夠完善,才能夠為法治建設提供基礎。因此,本文將結合中國共產黨誕生七十周年的時代背景,對七十周年以來,黨的領導和法制建設展開探討。
我國成立已經七十年了,我黨的領導地位一直以來都沒有受到過動搖。之所以會形成如此穩定的地位,與我黨領導的作用是分割不開的。因此,在接下來的論述中,筆者將來說說七十年以來,堅持我黨的領導,對于我國的發展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
第一,在我黨的領導下,我國順利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在1949年成立之初,國內環境可以說是一窮二白、百廢待興。面對滿目蒼夷的新中國,當時以毛澤東同志為領導核心的黨中央集體,在立足于我國實際狀況的基礎上,做出了一化三改的重大決策。所謂的一化三改,實際上就是指在進行工業化建設的同時,推進農業社會主義改造、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一化三改的展開,使我國順利從新民主主義國家過渡到了社會主義國家。雖然僅僅是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門口,但是為我國后續的輝煌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而這些恰恰是與我黨的領導分割不開的。
第二,在我黨的領導下,興起改革開放,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之后,在開展改革開放之前,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出現了一定的問題。特別是在文化大革命之后,如何進一步推進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為了我黨亟待解決的問題。在1978年12月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我黨在經過一系列的實驗試點和探索分析之后,正式做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在改革開放之后,我國正式加入了WTO,投身與全球化的浪潮之中,承辦了一次又一次的國際盛宴,如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除此之外,在改革開放之后,我國更是積極參與各項社會主義援助事業,在國際平臺上彰顯中國力量。從1978年到現在41年,我國依然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不斷前行和進步。而這些成績都是在堅持我黨的領導下取得的,是我黨領導下我國獲得的偉大成就。
第三,堅持我黨的領導,在新時代中,進一步實現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在這些年來,我國已經進入了社會主義發展新時期,為了在新時期中實現我國更好的發展,以習近平為領導核心的我黨,形成了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系。在這一體系中,不僅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且還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口號。從2012年到2019年的今天,中國力量、中國擔當已經成為了國際社會現階段的熱門詞匯。而這些同樣也是在堅持我黨里領導的作用下形成的。因此,在未來的道路上,還需要繼續堅持黨的領導,實現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
黨的領導這一概念的提出,是在1850年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寫的《共產主義者同盟中央委員會告同盟書》中:“工人政黨,應該需要有自己的領導核心,并使得每一個支部都變成中心和核心。”在這一時期,能夠初步看出黨的領導的雛形。而在后來列寧提出:“黨對工人和其他工人組織的領導,實質上是指政治上的領導。”從此開始黨的領導變得更加的明確。
對于我國來說,黨的領導是在1942年9月的《關于統一抗日根據地黨的領導及其調整組織間關系的決定》一文中正式提出的。在后來的十六大上,黨章對黨的領導做了更加明確的規定,其中表明黨的領導,不僅僅是政治上的領導,而且還包括思想上和組織上的領導。而這一點,標志著我黨的領導地位的全面落實。
我國誕生七十周年以來,經歷過一代又一代的領導集體,但無論日后是怎么樣的變化,我黨都將繼續領導人民向前進。
對于法制建設來說,它的形成與發展并不是沒有意義的,恰恰相反法制建設的完善,對于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進程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和作用。因此,在接下來的講解中,筆者將分以下幾點,來說說法制建設的作用。
首先,形成法制建設,能夠為法治建設提供保障。在前面的論述中已有提到法制與法治之間的關系,只有形成了成熟架構下的法律制度,才能夠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因此,通過不斷加強我國的法制建設,能夠讓我國的法律體系變得越來越成熟,實現我國法律事業的發展。
其次,加強法律制度建設,能夠保障社會的安定。對于我國發展來說,內在的安定和外在的和平同樣重要,而對于法律制度建設來說,實際上通過加強法制的建設,能夠為我國內在的安定提供保障。對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來說,我國的發展可以說是越來越快,在高速的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一系列不道德的行為,這些行為如果不能夠得到有效的約束,會給社會造成極其不良的影響。因此,便需要從法律層面的角度,對其進行約束,以此來實現社會的安定與發展。
最后,法制建設是我國趨向于成熟的標志。一個成熟體制的現代化國家,一定會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作為支撐。而我國大力發展法律制度,實際上也是適應我國發展,為社會為國家為人民所提供最為真切的服務。
對于我國法律制度建設來說,它的發展歷程也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充滿曲折的。因此,在接下來的論述中,筆者將分時期來論述我國的法制建設發展歷程。
建國初期,法制建設的起步階段。在1949年剛建國的時候,我國并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體系,這個時候治理國家,更多的是依靠著黨的政策。而一些必須要有法律規章制度內容,都是以起到臨時憲法作用的《共同綱領》展開。其后到了1954年,在毛澤東同志的主持開展下制定了我國的第一部憲法,稱為1954年憲法,這一時期,已經形成對于法制建設的初步認知。但是到了1959年之后法制建設開始陷入了停滯的時期,一直到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
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對于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認知開始有的質的飛躍。在這一時期,不僅通過人大常委會成立了法制委員會,而且還制定了刑法、刑訴、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等七部重要法律。在1982年還重新制定了憲法、民法、民事訴訟法等基本法律。
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一直到社會主義建設新時代,我黨也沒有放棄法制建設,可以說在未來我國的法律體系會變得越來越成熟與完善。
綜上所述,在我國誕生的七十周年中,黨的領導和法制建設都取得了極大的成就。并且在未來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中,黨的領導和法制建設都將獲得更好的發展,我國也將迎接更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