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華
浙江中辛律師事務所,浙江 溫州 325100
當前來說,我國的司法制度建設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成果,各類法律條文條款的制定相對較規范和完善起來,我國依法治國戰略的推廣實施成為了我國司法事業積累得來的碩果之一。相對比國外的成文法典和司法制度建設,我國的法律體系受大陸法系之影響最為深遠,在法律淵源上,司法判例基本不作為法律淵源之一,而就法律結構來看,刑法屬于我國公法法律,普適范圍廣,調整對象多,這也是我國多項犯罪行為刑法適用的主要緣由之一。而就經濟犯罪的行為特征來看,由于其本身隱蔽性高,極難被普通公民察覺到,并與自身利益損害相聯系,因此,有關經濟犯罪刑法適用概念的公眾認同性是有待研究提高的。
關于經濟犯罪概念在主流刑法學界的觀點主要有兩種,一種學說認為經濟犯罪的行為的客體主要涵蓋有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各類法律主體的財產權利以及其他相關的破壞社會秩序、市場秩序、公民合法財產權利等,在犯罪的客觀表現上主要表現為違反國家相關的法律條款規定,在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活動中以非法手段干擾正常的市場秩序規范,嚴重破壞了我國市場經濟秩序,造成了國家財產損失和公民的合法財產權利損失并對社會造成了嚴重的消極影響。另一種學說觀點則認為,經濟犯罪行為的作用領域僅僅存在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范圍內,所以,經濟犯罪行為主要包括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類型中的各類犯罪,如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銷售假藥罪等。在犯罪的客觀表現上來說,其是出于謀求非法得利的目的從事非法經濟犯罪活動的行為,直接或間接破壞和干擾到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正常維護運行,與利用職務犯罪的侵犯財產罪關聯性不大,將其排出于經濟犯罪領域之外。
在本文看來,經濟犯罪行為的構成要件應如此定義:一,經濟犯罪的侵犯客體是復雜客體,除去國家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之外,任何的公民財產安全權利都應被包括在內,本罪的對象主要表現為金錢或其他方式的非法得利;二,在客觀表現上來說,經濟犯罪行為的主要表現則是利用各種非法手段方法從事非法經營得利、干擾市場秩序運行、侵犯他人財產等,且非法獲利情節嚴重;三,經濟犯罪的主體為復雜主體,既可以是普通自然人、組織、單位,也可以是某些國家機關機構等;就經濟犯罪的主觀表現上來說,犯罪主體的犯罪目的明確,基本出于利用職務便利或者其他優勢條件通過從事非法經濟活動來達成非法牟利目的,是故意犯罪行為。總的來說,經濟犯罪就是在經濟活動領域內,利用自身條件從事非法經濟活動,謀求非法得利的一種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國家利益安全、社會經濟秩序的具有相當社會危害性的犯罪行為。
與其他各種法定犯罪行為特征的基本特征相一致,經濟犯罪的基本特征為犯罪行為,而除去這一基本特征,經濟犯罪還包括了其他的主要特征。
1.復雜性
經濟犯罪行為不僅可以發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中,還可以發生在商品經濟領域的各種經營流通環節內,同時可以發生在與國家財產安全利益相掛鉤的國家經濟部門之中,此則說明了經濟犯罪的犯罪領域范疇廣泛且作用領域復雜;此外,經濟犯罪行為的主體一般是利用自身職務便利或者自身社會優勢從事經濟犯罪活動的,這就使得經濟犯罪行為的主體既可以為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也可以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主體構成結構具有復雜性特征。如上所述。經濟犯罪是具有復雜性特征的。
2.牟利性
一般來說,經濟犯罪的犯罪目是區別于其他類型的犯罪目的構成的,經濟犯罪的主要行為目的在于通過非法行為手段從事干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活動從而謀求不法得利。行為人主觀上是故意的,其為了一己之私利用自身職務便利或社會優勢條件來為自己的私利創造非法活動的作用空間,體現了經濟犯罪行為的牟利性。
3.法定性
與普通民商事經濟違法行為不同,一般來說,經濟犯罪行為本身在實質上就被定義為了一種犯罪行為,其侵犯的客體不是民事、商事關系中的一方合法的既得利益,而是上升為國家財產安全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侵犯客體不同,造成消極影響的程度不同,因此,我國法律的規定上,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屬于刑法罪名,適用于罪刑法定原則。
4.隱蔽性
經濟犯罪的犯罪主體與普通的犯罪行為主體是有很大區別的。一般來說,經濟犯罪行為的主體相對較為特殊,其自身是具有一定的職務便利或者社會地位條件優勢的,出于此類犯罪活動條件,其才能夠通過從事非法經濟犯罪活動來取得不法得利,構成經濟犯罪既定事實。正因如此,經濟犯罪行為主體在從事相關經濟犯罪活動時,其本身的犯罪行為才不易被察覺和感知,倘若沒有透明的公示環境,公民基本很難察覺到經濟犯罪行為的發生。此外,由于經濟犯罪行為的主要侵犯客體為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侵害客體波及范圍廣但是不易擴散深入,倘若沒有明顯的經濟波動影響,公民是很難察覺到經濟犯罪的危害性的。
自1982年我國法律界首次提出經濟犯罪的學說概念以來,經過多次不同法律體系的修正調整,最終,經濟犯罪被歸類到了刑法范疇內,在我國,經濟犯罪所適用的法律基本為刑法。于當前我國刑法法典的基本內容歸類來說,我國把經濟犯罪主要定義概述為了兩種,一中為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一種為侵犯財產罪,此外,其他涉及經濟犯罪的犯罪行為如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罪一類的,我們也將其定義為危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和國家安全利益的經濟犯罪,同樣適用刑法條款之規定。
在經濟犯罪的罪刑法定原則方面,我國法學界缺乏統一的有關經濟犯罪的觀點認知,但是有關經濟犯罪行為的定罪量刑,我國法學界秉承著罪刑法定適用原則,按照犯罪事實行為進行犯罪行為定性,以此各分則的條款罪行構成要件和標準來審視經濟犯罪行為,并以特定法條的定罪量刑標準作為經濟犯罪刑罰適用的基本標準。普遍來說,由于經濟犯罪本身的特殊犯罪特征,在刑法適用上,經濟犯罪的刑罰種類繁多,主要包括了拘役、管制、有期徒刑和無期徒刑并處罰金或沒收財產等。自2011年5月1日起,經濟犯罪的死刑適用條款就被我國刑法所廢除了。
由于經濟犯罪行為主體具有特殊性,一般來說,在經濟犯罪的刑法適用方面,我們不僅將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犯罪行為主體列入為經濟犯罪主體范疇內,也將侵占國家財產,利用職務便利從事非法經濟活動犯罪的行為主體列入為經濟犯罪的主體范疇之內,也就是說,適用刑法的經濟犯罪主體是普適性的,不僅包括普通的集體經濟組織,也包括有擁有特定政治權利義務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因此,在刑法適用上,經濟犯罪的量刑規定不僅為自由刑的普遍適用,也包括了特殊刑法的特殊適用,包括有拘役、管制、徒刑,而就資格刑來說,經濟犯罪的犯罪主體在罪刑適用上根據特殊犯罪情節還應以剝奪政治權利作為量刑條款之一。
1.刑法公眾認同概述
刑法作為我國國民普適應用的公法法律之一,其本身特殊的法律地位定位決定了其適用群體必須涵蓋國家國民、單位、組織等全部的自然人單位,使得法律制度規定能夠全面貫徹落實下來,因此,為將依法治國國策全面推廣開來,為民眾樹立法治意識,將國家的司法事業進一步推向縱深發展,在刑法的立法和修正及推廣適用上,立法者和執法者必須考慮到公眾認同態度基礎。公眾認同的主要含義是具有自然人法律地位的社會公眾團體能夠以國家意志和執政階層的意志作為自身的社會生存意志,以執政階層擬定的社會規范和法律條款作為自身社會生活的底線規范,自精神層面上支持和擁護主流的國家政治立場,最終將國家社會治理體系用戶上升成為權威的、被廣泛認知認同的遵守規范。公眾認同代表的不僅僅是少數人的用戶支持意志,而是絕大部分公眾群體共同支持擁護并自發開展正確認知的意志規范,得到了公眾認同,就能夠得到絕對的支持擁護。一般來說,通過積極利用公眾認同,國家統治階級可以將自己的執政理念和行政意志轉化為精神信仰深入貫徹推廣到國家公眾群體精神中,能夠將公眾群體的精神力量和自身的力量僅僅凝結起來,使公眾認同支持的法律規范和國家意志成為國民公眾的集體自發遵守的社會規范原則,從而達到維護社會秩序穩定的治理效果。刑法作為普適性廣泛的公法法律,是我國國民必須遵守的社會規范和精神道德底線,也是捍衛國家利益保障自然人合法權利的關鍵法律,倘若在刑法立法和執法的過程中,能夠加強保護國民合法權利的法律效力,獲得公眾認同的群眾基礎,刑法便可以在社會進步發展和改革時期發揮出至關重要的維護國家安全和國民利益的法律作用。而根據國家不同政治環境和發展時期的不同階段特點和需求,刑法適用的公眾認同獲得途徑也是不同的,譬如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國就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此時若想使刑法適用獲得公眾認同基礎,就必須保護好每個自然人的基礎合法權利,維護公民利益,而此時的刑法條款制定修正,主要需要注重的就是社會秩序的捍衛和規范的刑罰標準;而在目前平穩發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我國的刑法條款想要獲得公眾認同,就需要重新著眼考慮主要的社會矛盾和國民需求,關注不斷出現的社會經濟的司法現象,為國家經濟建設提供穩定的司法建設環境,盡可能全面地考慮國民需求,引入人文關懷,在國民的態度反應下進行法律條款修正思考,以獲得更高的公眾認同感,從而推進國家法制建設工作。
2.經濟犯罪的刑法適用公眾認同態度
當前來說,我國的刑法立法和修正工作都在常年持續跟進開展,考慮到國家公民的立場和司法見解,我國刑法法律條文的訂立修正都是基于國家國民安全利益和財產保護,在經濟犯罪形態多樣化發展出現的今天,我國不斷在刑法條文中添加明確相關的條文規定,力圖以成文法條的形式確定經濟犯罪行為的確切定性,以懲治各類違法犯罪行為,鞏固人民合法權利的行使和維護。經濟犯罪刑法適用的公眾認同,可以將不斷出現和更新的經濟犯罪行為方式盡快定性納入刑法懲治范疇之內,提高刑法法典的威懾性和公信力度,一定程度上可以通過刑法的威懾力量來降低經濟犯罪的發生概率,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維護國家財產安全。然而,面對我國不斷推進的司法建設工作,在社會呼聲中和公眾群體的態度中我們可以感覺到,當前來說,經濟犯罪的刑法適用公眾認同感其實還有待提高,想要獲得足夠堅挺的公眾認同基礎,我國的司法機關還需做進一步的努力完善工作。
經過分析研究,我們不難發現經濟犯罪刑法適用的公眾認同度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經濟犯罪的罪刑量刑結構不合理和有待矯正的經濟犯罪刑法適用的法律效應發揮,具體如下所述:
1.單位主體經濟犯罪刑罰適用量刑標準不合理
我國刑法有關經濟犯罪的量刑標準規定中許多都對自然人主體和單位主體的量刑標準有所區別,很多的經濟犯罪在定罪量刑上,往往會明文規定單位犯罪的情形進行單位罰金懲處,并對主管人員和其他責任人依照自然人量刑標準進行量刑處罰。單位犯罪行為的主體群體包括了單位范圍內的自然人,雖然單位的自然人主體都參與了犯罪行為,但是在量刑上,刑法僅對單位主體進行罰款處罰,并對主要責任人進行了刑事責任處罰,從另一角度來看,單位犯罪的量刑終點在于金錢而非刑事責任,在單位主體積極繳納罰款的情況下,主要單位犯罪的責任人甚至可以從輕處理,這樣的量刑標準,無疑難以以刑事責任處罰懲治經濟犯罪單位,反而變相讓公眾認為這樣的量刑太過注重金錢懲罰,難以樹立刑法刑事責任懲罰威懾性。
2.自然人主體經濟犯罪刑法適用量刑標準偏頗
在我國的歷史上的“嚴打時期”,我國刑法訂立修正重點曾主要放在了刑罰的制定威懾程度上升,以較為明確和嚴格的量刑標準來衡量經濟犯罪主體的量刑,所以在那一時期,我國自然人主體經濟犯罪的懲處結果往往會出現過重偏頗。時至今日,我國經濟犯罪的刑法適用仍然還存在此一不足,難以公正對待自然人經濟犯罪的量刑,過重處罰經濟犯罪,過輕對待侵犯公民合法權利犯罪,有失偏頗。
一般我們認為侵犯公民合法人身權利的犯罪行為相對比經濟犯罪行為來說更具社會危害性,更會導致公民恐懼心理和社會秩序矛盾,經濟犯罪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會危害到的是正常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損害的大多為國家財產和市場經濟利益,基本不會造成重大的公民人身安全損害。因此,我國的經濟犯罪刑法適用必須基于嚴寬相濟的司法制度理念,慎重考慮刑罰的原則和量刑標準,多以罰款形式進行量刑處罰,精確犯罪主體進行經濟處罰,打擊自然人經濟犯罪和單位經濟犯罪,慎以自由刑量刑,提高經濟犯罪刑法處罰成本,使犯罪主體在日后的刑罰執行過程中,深刻意識到經濟犯罪的代價,并積極改正自己過錯,彌補責任過失。
在我國來說,許多經濟犯罪的主體為自然人和集體經濟單位,由于經濟犯罪的隱蔽性極高,平時社會公眾難以察覺其經濟犯罪行為對于國家財產安全的損害,對于自身合法權利的侵害,直到經濟犯罪行為被司法機關提起訴訟,才引起了公民的廣泛關注。在互聯網發展規模宏大的今天,公眾有了更大的言論平臺,也有了更多的想法和訴求,想獲得更多的公眾認同,我國的司法部門就需要適當在經濟犯罪刑法適用上賦予公眾以一定的監督建議權利,防止司法判決量刑有失偏頗,也能夠進一步提高國民的刑法意識和權利意識。
經濟犯罪行為在主觀上是出于故意從事非法經濟活動取得非法利益的,犯罪主體不顧國家財產損失和國民經濟損失進行犯罪活動,說明了其本身的貪婪性和低下的政治思想覺悟,其本身的思想覺悟不足以擔當原先的秩序重任。因此,在經濟犯罪政治處罰力度不足的刑法適用基礎上,我國司法部門應考慮將政治處罰大規模引進經濟犯罪刑法量刑處罰中,剝奪犯罪主體以一定時期的政治權利,使其無法再次實施經濟犯罪行為,維護市場經濟秩序,維護國家利益。
經濟犯罪本身就是腐敗力量的自身源頭,是我國國家利益蒙受損失的巨大缺口,想要打擊經濟犯罪,就需要獲得充分的經濟犯罪刑法適用的公眾認同基礎,為此,我國的司法部門應竭盡全力進行刑罰修正建設,推動國家司法事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