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雪穎
北京化工大學,北京 102200
“米蘭達訴亞里桑那州”一案(Miranda v.Arizona)確立了米蘭達規則,其內容可被概括為米蘭達警告和供述可采性標準,前者要求在拘留訊問開始前,必須對犯罪嫌疑人傳達下列警告內容:第一,你有權保持沉默;第二,你所說的每一句話都將用作呈堂證供;第三,你有權獲得律師幫助;第四,如果你不能承擔律師費用,在訊問開始之前會為你指定一位律師。后者指被告受審時被宣讀米蘭達警告且在理智且自愿的情形下做出聲明棄權的決定,其供述才可以被法庭采納。第一項權利告知保障被告人了解其具有保持沉默的基本權利,第二項權利告知使被告人意識到開口說話的后果。①
米蘭達規則自產生以來,在美國國內和國際上都頗具爭議。
本質上,米蘭達規則是美國憲法修正案“反對強迫自我歸罪特權”的程序保障措施,它有利于規范訊問程序,促進刑事訴訟程序公正性,并且在保障被告的基本人權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
然而,美國各界的反對聲也不絕于耳。從司法分支來看,聯邦最高法院最終僅以5:4的微弱優勢通過米蘭達規則;從行政分支來看,保守派認為法官在代替警方制定訊問規則時,難以適應偵查中個案的復雜情況,應給予適度的審查彈性;從立法分支來看,美國聯邦參議員甚至在20世紀60年代提議新增憲法修正案以推翻米蘭達規則。
一種法律制度的施行結果與其最初被設想的愿景之間會存在一定的差別。實踐中,根據數據顯示,米蘭達規則并沒能有效地確保無辜的人不被強迫承認罪名。相反,它的問題慢慢顯現了出來。
第一,在美國,它嚴重地影響了警察的破案率,如果真正的罪犯因為米蘭達規則而僥幸逃脫法網,會不會造成放縱犯罪、威脅社會秩序的亂象?而對于真正無辜的人,如果不能承擔得起律師費用,公權力機關指派的律師的辯護質量是否能得到保證,亦或是形同虛設的“形式主義”?第二,米蘭達規則施行后不久,警察界便通過“二次訊問”技巧來限縮“毒樹之果”理論對訊問程序的影響,即在第一次訊問時不對被告進行米蘭達警告,利用其心理壓力迫使其交代罪行后,進行二次訊問,此時才對其宣讀權利以避免違規操作。②
在國際人權制度不斷發展完善的今天,中國作為大國,自然要緊跟步伐。但是,米蘭達規則真的適合中國嗎?
米蘭達判決創設的程序保障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對抗了警察的羈押性訊問,保護了公民反對強迫自我歸罪的特權。③我國2012年修改的《刑事訴訟法》進一步規范了刑事訴訟的正當程序,規定了犯罪嫌疑人獲得律師幫助的權利、不被強迫自證其罪的權利和非法證據排除規則。這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和米蘭達規則的初衷不約而同。
其次,從社會觀念角度入手,霍姆斯大法官有句名言:“罪犯逃脫法網與政府的卑鄙非法行為相比,罪孽小得多”。美國采取“無罪推定”原則,在民眾的意識中,冤枉一個無辜者比放過一個有罪者更讓人無法接受。而中國則反之,雖然《刑事訴訟法》第十二條規定,“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不得確定有罪。”但是還沒判決,就給人家按上一個“犯罪嫌疑人”的帽子,既然還不知道他犯罪與否,怎么不稱呼其為“無罪嫌疑人”呢?在中國人的意識里,如果放過了一個壞人是很可怕的,因為他們可能會繼續作惡,可能會有更多和本案件毫無關系無辜者受難。
再次,從偵查技術和手段上看,如果可以使犯罪嫌疑人免于自證其罪,偵查機關必須提高自己的偵查能力和科學儀器的技術水平,從這一點考慮,我國的偵查效能有待提高,仍在尋找控制犯罪兼顧保護人權的平衡點。
現代法治的實現畢竟需要一定的司法智慧與溫和、漸進路線,盲目地將一些既定的法律規則進行擴張與類推適用,有可能激起反對的聲浪導致無果而終。④現在的中國并不適合立即推行米蘭達原則,但是待中國提供給這顆種子的土壤更加肥沃時,米蘭達規則的引入必是眾望所歸。
[ 注 釋 ]
①戴瑩.米蘭達規則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3.
②在1985年的俄勒岡州訴埃爾斯塔德案中,最高法院認為如果警方先前存在非法搜查與非法訊問(即獲取了“毒樹之果”),但只要之后依照合法程序進行米蘭達警告所取得的證據,法院仍應當采納.
③張洪進.米蘭達規則的兩面性[J].科技信息博士·專家論壇,2008(06).
④劉磊.米蘭達規則五十周年的紀念與省思[J].比較法研究,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