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燕
延邊大學,吉林 延吉 133002
青少年犯罪是指介于孩童到成人之間的年齡階段的人實施的行為,其行為具有社會危害性。青少年犯罪是根據人的生理學上的年齡所作的犯罪種類的區分。在我國相關的法律法規中,對“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沒有清晰的定義。以刑法學上的觀點把青少年犯罪的概念規定為:青少年犯罪是指青少年實施了某個對社會產生危害、觸犯法律且應受刑罰的行為。這就是我們所講的狹義的,更明確講是嚴格的刑事法學的犯罪概念。
突發性犯罪的主觀要件是突然性故意。其特點是在強烈的情緒爆發的沖擊下,對于自己所實施的危害行為及其結果的認識處于一種模糊、不明確的狀態。這大多是由于突然性導致的,他們由于心理不夠成熟、不善于控制自己情緒等原因造成情感上的一時沖動,做事不計后果。
青少年連續性犯罪指的是青少年根據同樣的犯意,反復地進行數次犯罪,因此而觸犯同一罪名的一種犯罪行為。判斷青少年有無連續性犯罪的標準是:在主觀上有無連續實行某種犯罪行為的故意。而青少年因其缺少自控能力,對違法犯罪事實認識不清,導致在主觀上形成犯罪故意,連續犯罪的可能性很大。而這種連續性犯罪會導致他們對自己的犯罪行為習以為常,進而觸犯其他更嚴重的罪名。
有些青少年為達到犯罪目的,作案手段極其殘酷,而且不惜代價。其中以故意傷害最為常見,傷害結果往往使被害人重傷、殘疾、甚至死亡。很多違法犯罪的青少年并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對被害人有多大的影響,他們一味的發泄自己心中的憤怒及不滿,想要達到發泄的目的,作案手段有時極其殘忍。這種犯罪嚴重化主要由于他們心理不成熟,受外在不良影響極大的原因所導致。
青少年團伙作案表現在搶劫、聚眾斗毆等犯罪行為中,被害人主要是中小學生、在校生等相對較弱勢的人。青少年團伙常常是共同作案,人數在3人以上,主要表現為搶劫錢財、物品以及尋釁滋事等行為。他們憑借著人多的優勢,達到傷害被害人等目的,隨后迅速逃離現場。這種青少年團伙化犯罪的人身傷害性廣,且有發展趨勢。
現如今,家庭教育的缺失是許多青少年違法犯罪的根源之一。良好的家庭教育作為孩子成長的催化劑,不僅有利于孩子的身心,而且有利于孩子的全面發展。如果缺乏家庭良好教育,會造成孩子對違法犯罪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使其誤入歧途。青少年家長應該加強對孩子的法制教育,不斷從根本上提升孩子的德智教育,并用嚴于律己的行為以及正確的價值觀來影響孩子,讓其在一個美好、溫馨的環境下成長。
學校作為培養青少年的搖籃,對青少年的教育、培養有著重要的作用。學校要大力開展青少年的司法教育工作,開展普法活動,提高青少年對“法”的敬畏之心,防止青少年群體的違法犯罪,特別是重新犯罪。青少年因為生活閱歷較少,對情緒的掌控能力較差,他們往往面對不順心的事情不懂得如何去控制自己,易出現違法犯罪的行為,學校應發揮其積極作用,及時制止犯罪行為的發生,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
在上個世紀80年代左右,當時正是未成年人犯罪率極高的時代,當時我國建立了以少年刑事案件的審判為中心的少年司法制度。經過三十多年的努力,少年司法制度的建設取得一定進展,但仍然存在刑事單一化、相關立法不足等問題,無法適應現實生活的需要。現如今,青少年受到來自網絡以及身邊的誘惑,做出許多法律禁止的犯罪行為,并不能明確地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對這個社會產生多大的影響。因此,有關部門應做好自己的分內工作,對可能造成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違法犯罪行為予以嚴重的打擊,以維護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為青少年提供一個好的生活氛圍。
由于時代的快速發展,許多外在原因影響到了青少年的升學情況,他們往往受到這些原因的影響,失去了可以在學校接受教育的機會。由于年齡、文化水平等原因,這些青少年無法在社會上立足,得不到足夠的尊重,也因此會被一些不良分子抓住機會,將其拉入他們的行列,成為其中的一員,從此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筆者認為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青少年違法犯罪的問題,就必須要擴大升學率,給更多的青少年接受教育的機會,不斷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以培養其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深刻了解到違法犯罪就在他們的身邊,如果不及時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并對違法行為說“不”,便容易成為欲望的奴隸,變成社會所不齒的犯罪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