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鏡戎
天津商業大學法學院,天津 300000
在許多發達國家,比例原則都是行政法研究的核心內容,而從我國目前的行政法進行分析,比例原則尚沒有能夠得到足夠的重視,不少研究人員談及比例原則,都將其簡單地看做是合理性原則。實際上,在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持續加快背景下,比例原則于行政法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應該得到相關學者的重視。
行政法中的比例原則,主要是強調行政主體在依法行使自身權力的過程中,必須運用有效的措施和手段,不能為了達到相應的行政目的超出必要限度,從而給行政相對人造成一些原本沒有必要的損害。從比例原則的要求出發,在相應的行政活動過程中,行政機關需要始終保持謹慎的態度,嚴格依照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開展各項工作,盡可能在合理合法的范圍內,確保行政相對人能夠主動接受相應的行政處理結果。理論界通常會將比例原則分為三個組成部分,一是適當性原則,強調在行政活動中,行政主體采用的行政措施必須符合現行法律法規的要求,實現相應的行政目標,在合法的基礎上強調合理。新時期,在行政執法過程中堅持適當性原則,能夠緩和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人之間的利益和沖突,獲取公眾支持;二是必要性原則,行政主體在采取相關措施來實現行政目的的同時,應該將行政相對人受到損害最小為前提,選擇方法和手段,即所謂的“柔性執法”,從而以一種更加平和、更加高效的方式,實現對于社會秩序的維護;三是狹義比例原則,強調行政主體在開展行政執法活動時,必須對自身采取的行政措施可能引發的影響進行權衡,確保正面影響能夠大于負面影響,做出利大于弊的選擇[1]。
在部分西方國家的司法理論及實物中,比例原則是一項基本原則,被廣泛應用,但是從我國現行的行政法進行分析,不少研究人員對于比例原則的定位存在一定爭議,爭議的核心,是比例原則是否獨立出來。我國行政法中的合理原則主要強調行政主體在開展行政行為的過程中,應該以滿足相關法律法規為目的,考慮相關影響因素,做到同等情況同等對待,這一點與西方的合理性原則截然不同,西方的合理性原則強調的是將不合理因素排除。合理原則本身的關注對象是行政主體,比例原則更加強調對于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人共時性的審查,要求找出利益平衡點,對比兩者,合理原則在行政主體自由裁量領域適用性強,比例原則在行政立法、行政執法和行政訴訟等領域有著更廣的適用范圍,其本身所具備的道德性、開放性和抽象性的特點,使得比例原則可以結合行政法中公權力和私權利的比例,對公私利益進行規范,以此來推動利益的優化平衡。因此,在行政法中,應該將比例原則作為一項獨立的原則。
對比例原則中的適當性、必要性和狹義比例三個內容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其本身存在有持續遞進關系,適當性原則僅能夠適用于部分具備裁量性的行政行為,必要性原則在適應裁量性行政的同時,也可以提供更多選擇,狹義比例具備較強的抽象概括性,屬于開放性原則,同時適用裁量行政和羈束行政[2]。雖然我國相關法律法規中并沒有關于比例原則的明確規定,不過比例原則在不少法律中實際上都有體現,例如,在《行政處罰法》中,要求行政機關在針對行政相對人進行行政處罰的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事件的情節、性質和危害程度,同時需要把握好裁量行政的“度”,推動行政處罰手段與目的的有機結合,盡可能減少和消除行政執法過程對于行政相對人合法權益的侵害。
事實上,無論是城管暴力執法還是所謂的“釣魚執法”,其中所體現的都是執法行政權與公民權處理的比例失調問題。這里將“釣魚執法”作為參考,執法主體為了獲取證據,采用了引誘的方式,單純從事件的表面情況分析,涉及的對象僅有行政主體和案件嫌疑人,但是從更深層次分析,行政執法機關的這種做法,已經逾越了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很容易導致公眾喪失對于行政執法主體的信任,最終的結果就是社會規范效力的缺失。從目的和手段的角度分析,釣魚執法嚴重違背了公共行政機關執法環節的利益考量,造成了公權力和私權利比例的缺失。基于此,將比例原則應用到行政法中,能夠推動公權力和私權利的平衡,在約束行政權錯誤行使行為的同時,也可以有效減少對于行政相對人合法權利的侵害,對政府的公信力進行提升[3]。
總而言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過程中,行政法扮演者相當重要的角色,而在行政法制定、修訂的過程中,應該關注比例原則的運用,對現有行政法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進行彌補,為特殊案件的法律解釋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推動法制的健全和完善,以此來減少對于行政相對人合法權益的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