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琳琳
沈陽師范大學法學院,遼寧 沈陽 110000
雖然《環境保護法》在2015年得到了修訂,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作用,但環境現狀依然令人堪憂,而《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的出臺與實施,說明我國環境保護領域“費改稅”工作的發展往前邁了一大步。
(一)排污費制度的法律依據不明確。排污費制度在我國第一次出現是在《環境保護法(試行)》中,但是只進行了籠統規定,“根據規定收取排污費”,而沒有具體規定根據“什么規定”和“哪個機關”制定的規定,存在規定內容不夠明確、具體的缺陷。
(二)行政機關不當使用權力。例如在沒有法律明確規定或授權的情況下,行政機關以出臺紅頭文件的形式徑自擴大自己的行政職能,私自作出涉及排污者權利義務的規定,或者在對排污費進行征收管理時,只重收費而不顧后續污染的治理工作,只重罰款而不對超標排污者采取禁止排放、停業整頓等實質性可以減少污染物排放的措施。
(三)排污費征收強度不足。近幾年,我國的經濟快速發展,隨之引起的是排放污染物的種類和數量也越來越多,但是從宏觀上看,對污染物收取的排污費總量卻沒有明顯增加,與經濟發展的速度和排放污染物的種類、數量增加的程度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
我國的環境保護稅是在借鑒國外環境保護方面的先進理論經驗的基礎上,例如公共產品理論、經濟的負外部性理論、“雙重紅利”理論以及可持續發展理論等,綜合我國的環境現狀和國情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等因素,制定的符合我國現實需要的稅種。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落實稅收法定原則”,隨后,我國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這是我國專門為了保護環境而制定的第一部單行稅法,表明我國開始構建綠色稅法體系。《環境保護稅法》全文共5章、28條,分別為總則、計稅依據和應納稅額、稅收減免、征稅管理、附則。
1.從征收范圍來看,二者基本一致,沒有很大的改變,但是一方面環境保護稅把原來排污費中的污水、廢氣修改為大氣污染物、水污染物,這樣更加科學;另一方面,環境保護稅的征收范圍只包括固體廢物,而不包含危險廢物,因為危險廢物很特別,更適合對其收費。
2.從稅收優惠的設置來看,環境保護稅與排污費對于農業生產排放、流動污染源排放的稅收減免政策,基本是相同的。但是環境保護稅將流動污染源進行了具體化分,還規定了減排減收政策,以及國務院批準免稅的其他情形,這就相當于擴大了免稅范圍。
3.從征管模式上看,與排污費比較,環境保護稅的征管特點是:企業申報、稅務征收、環保協同、信息共享。即環境稅的征收管理方式與其他稅種的都不相同,需要兩個部門即稅務機關和環保部門的協同合作才能完成行政職能,這種模式是環境保護稅特有的。
雖然《環境保護稅法》的制定歷經眾人的努力、匯聚大家的智慧,但因立法技術、國家政策、現實國情等原因,還是存在一定的瑕疵,例如專業的征管技術問題、環保部門和稅務機關的責任不明確、以及改革中的市場穩定問題等,要想使其發揮應有的作用,實現立法目的,還需要進行不斷的完善。
(一)環境保護稅的征稅范圍需要適當擴大。二氧化碳是引起全球氣候變暖的首要物質,而且我國又是排放二氧化碳的大國。因此為了全球人類共有的同一個地球環境和我國的環境質量狀況,有必要根據國內外的環境政策和我國的現實國情及經濟發展狀況等因素,將二氧化碳納入環境保護稅的征稅范圍。
(二)明確環境保護稅的收入歸屬和使用。環境保護稅屬于中央稅還是地方稅或者中央地方共享稅,其使用是統一納入財政預算統籌使用還是專款專用于保護和治理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法律沒有明確規定。但從社會實踐來看,如果像排污費一樣專款專用,也是恰當的。
(三)合理確定各地環境保護稅的具體適用稅額。環境保護稅法規定,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在規定的稅額幅度內可以對大氣污染物和水污染物的具體適用稅額進行確定和調整。因此,在制定具體的適用稅額時,各地應充分考慮本地區的環境狀況、經濟社會狀況等因素,使制定后的適用稅額真正適用于本地區。
《環境保護稅法》的出臺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我們要不斷結合我國的環境狀況和社會經濟發展情況,立足我國的現實國情不斷進行完善,使環境保護稅發揮其應有的最大作用,以實現其預防和治理環境污染,保護和改善環境質量的立法目的,使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真正落實到社會生活和經濟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