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蕊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4
1989年4月4日,七屆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在推動我國民主和行政法律建設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隨著社會的發展,行政訴訟法在行政審判實踐中日益顯露出其局限性。行政訴訟中的“立案難、審理難、執行難”已經大大削弱了“民告官”這一訴訟方式進行的權利救濟,“信訪不信法”的現象大量存在。“告官不見官”、“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甚至有些行政機關為了給法官制造壓力,濫用“大局”、“中心思想”,這部法律的實施顯得異常艱難窘迫,行政訴訟被老百姓形容是“雞蛋碰石頭”,法官們則自嘲“在夾縫中生存”,學者描述行政訴訟充斥了“艱難困頓”一類的詞匯。[1]
立法宗旨做了重大變更,更加符合行政訴訟法的目的。新修的行政訴訟法的目的,既是立法政策的直接體現,更是法律價值的理性選擇。“遲到的公正不是公正”,及時是對審判效率的要求。行政訴訟法的核心目的是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為了破解“民告官”所處的困境,新《行政訴訟法》專門就保障原告起訴全做了具體規定。“無救濟無權利”,具有起訴權對于行政權利受到侵害者來說是司法救濟的前提和保障。
行政訴訟法的受案范圍有了重大的變化。我國的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是通過概括、列舉加雙重兜底的方式確定的。修改的點主要包括:第一,將“具體行政行為”修改為“行政行為”,行政行為的解釋空間較大,法院在接受百姓案件的受理時,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權,對受案范圍的擴大,可以避免法院借口沒有法律規定而拒絕受理。第二,增加附帶審查規范性文件,當時人在申請對抽象性法律文件中的部分行為進行審查,有助于監督行政主體,減少此類行為的發生。《行政訴訟法》對受案范圍的擴大,加強了對行政主體的監督。事實上,從行政訴訟的進化歷程上看,行政訴訟法也基本上持和司法一貫的價值取向,即權利救濟的價值取向,行政訴訟制度則是在權利救濟的基礎上得以進步并完善的,行政訴訟從感性之訴向理性之訴的發展體現了這一規律[2]。
新《新政訴訟法》明確行政機關負責人依法出庭應訴制度。倒逼行政機關依法行政,規范自身的行政執法行為。最重要的是,通過真槍實彈的庭審活動,實現對行政官員的普法教育和法制宣傳,培育其敬畏法律尊重私權的法律意識。從而實現行政機關的依法行政,充分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2016年4月,省政府被遵義一村民告上法庭,這是一個土地征收補償案件,副省長出庭應訴。這是1949年后第一個省部級干部出庭參與行政訴訟,引發了眾多的媒體和百姓關注和討論[3]。
行政機關應該在法律和憲法的監督下開展工作。把政府的行政權力關進法律的籠子里去,新修改的行政訴訟法對于行政機關的權力進行監督,前法中規定:“維護和監督行政機關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新法修改將“維護”刪除,刪除的理由和意見在于,政府管理百姓,政府本身就處于一種優勢地位,占絕對的主導作用,而行政相對人處于弱勢地位,缺乏權益的自我保護意識,如果確定“維護”的目的,保護公民權的將淪為空談。
新修的《行政訴訟法》規范了行政訴訟程序,提高了司法公信力,推進行政主體依法行政,新法為了彌補以往司法實踐中的問題,對程序中的問題進行規定,第一,是將起訴期限由3個月延長為6個月,增加了特殊情況下最長保護期限的規定。通過延長起訴期限,百姓可以有較長的時間對自己的權利進行救濟。以防因為自己的法律意識淡薄而喪失對權利的救濟,第二,增加裁判文書公開的規定,行政主體敗訴后,通過網上公開,政府不再是一種高高在上,不愿和普通大眾平等地接受審判,行政主體在以后的行政工作中,應該嚴格依法行政。
行政訴訟是一種“民告官”的訴訟模式,在以往的實踐中,“立案難、審理難、執行難”問題顯著突出,新修的行政訴訟法通過調整大部分的法律條文,從受案范圍的擴大,降低受案門檻,程序增設等方面加強對行政主體的監督和制約,從而保障行政主體依法行政,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