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瑜 黃詩琦
三峽大學,湖北 宜昌 443000
被害人是指其人身、財產或者其他利益遭受犯罪行為侵害的人①,是直接接觸案件事實的人,他能夠積極主動地要求參與訴訟過程。2012年的《刑事訴訟法》賦予了被害人當事人的法律地位。我國的刑事訴訟法明確規定:“當事人”是指被害人、自訴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和被告人②。刑事訴訟中的被害人的確定要求加害人的加害行為構成刑法層面的犯罪,否則就不能成為刑事訴訟當中的被害人主體。被害人作為訴訟當事人享有與其他當事人相同的訴訟地位,與加害人基本相對的權利。
刑事訴訟的上訴權作為一項救濟性的權利,是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保障刑事訴訟程序正當、統一法律適用以及保證監督的重要制度,是我國刑事訴訟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英美法系國家當中,享有上訴權的主體是被告人和檢察官,但是檢察官享有的上訴權是有所限制的;大陸法系國家享有上訴權的主體范圍相比之下,范圍更加寬泛,包括了被告及其法定代理、檢察官和自訴人,檢察官的上訴權的范圍基本不受限制。
我國《刑事訴訟法》當中將上訴權只賦予了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訴人以及附帶民事訴訟當中的原告也有上訴權,而被害人作為案件的當事人,理論上應當享有和被告人平等的訴訟權利。但是實際只有向人民檢察院提起抗訴的權利,并且這種權利只能夠針對于未生效的一審判決,不包括一審裁定。而被害人作為案件的直接受害者,其法益受到的侵害與自訴人和附帶民事訴訟當中的被害人相比較更加值得保護,這二者都被賦予了上訴權,能夠在一定程度保護自己的法益,但是被害人卻沒有與他們相同的權利。他們所擁有的只是向檢察院申請抗訴的一個申請權,這種權利對于被害人來說并不一定能有完全的到有效的保障,甚至有可能會對被害人造成二次傷害,因為最終是否要進行上訴的決定權掌握在檢察院手中。
另外從人權的角度來說,也應當賦予被害人上訴權。訴權是每個當事人平等享有的獲得司法救濟的權利,其來源于權利母體—人權③。被害人與被告人的人權應當一樣得到有效的保護,只有當被害人的人權在程序法與實體法中都的到有效的保障的時候,被害人的人權才會被保護。
因此筆者認為應當賦予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上訴權,以有效的彌補檢察院抗訴制度中存在的不足,有效的保障被害人的法益,維護被害人訴訟當事人的法律地位,維護刑事訴訟法當中的公平和正義,使得人權得到有力的保障。
2018年我國刑事訴訟法進行了修改,但是并沒有對公訴案件當中被害人的上訴權問題進行修改,針對目前的現狀,筆者對于完善被害人上訴權制度的完善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我國的行政法當中對于某些特定的行政案件要求先進行行政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再提起訴訟。我國被害人上訴權制度可以借鑒行政法當中的復議前置程序,對于被害人上訴設置前置程序。被害人對于判決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檢察院申請抗訴,人民檢察院不向人民法院抗訴時,被害人才能夠在上訴期限內直接向人民法院上訴。所以應當給予被害人的是有限的上訴權,還是堅持檢察院的抗訴為主,輔之以被害人直接上訴權。這既尊重了我國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又符合我國刑事訴訟實體法的要求。
我國建立了立案登記制度,與此相似,針對被害人的上訴,我們可以建立上訴審查制度,進行審查的主體,筆者認為應當由二審的人民法院進行,即對于被害人提交的上訴材料、主體資格以及是否向檢察院提起抗訴申請等進行審查。我國是兩審終審制的審級制度,二審法院進行形式審查能夠有效地節約司法資源,提高訴訟效率,同時可以有效的避免檢察院或者一審法院對于被害人上訴權的破壞與剝奪。
國家可通過建立多渠道的國家賠償制度,給予被害人以及近親屬損害與補償相適應的賠償,在物質層面給予被害人幫助,展現出國家在懲罰犯罪分子和保護被害人兩者之間的平衡與兼顧,體現法律的公平與正義。
被害人上訴權的發展道路任重而道遠,我們應當順應國際有關刑事訴訟法發展的潮流,緊貼我國刑事訴訟法的實際情況,完善我國有關于刑事訴訟當中被害人上訴權的內容。
[ 注 釋 ]
①陳光中,主編.刑事訴訟法[M].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78.
②《刑事訴訟法》第108條第2款.
③郭中亞.訴權—人權中的程序權[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