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韶婷
澳門科技大學法學院,澳門 999078
過去人們為了發展經濟不惜以犧牲環境、破壞綠化為代價,現如今生態環境遭到破壞,不得不引發人們思考如何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除此以外國家的發展也離不開這一問題。法律是國家治理社會的一大重要途徑,自然免不了對環境保護承擔起責任。其實早在綠色原則正式確立之前,提倡保護生態環境的理念已經在我國的立法中得到了體現。例如《環境保護法》就是專門針對環境保護與資源保護的立法、以及在民法中的《物權法》和《侵權法》中都有關于環境保護的相關規定。如此一來我們便不難發現,民法涉及環境保護問題其實并不陌生,陌生的是我們將綠色原則直接、明確規定在《民法總則》中,這確實是一個創新之處。此舉一出隨之而來的便是持不同觀點的學者對之進行的激烈討論,究竟應不應該在民法中引入綠色原則?
最先促使法學界嘗試將部分環境法的內容與民法體系融合起來的動因是環境法自身規定存在不足,光靠環境法的有關規定不足以對相關案件提供法律支撐。因此為了改變現狀,給予學術研究和法律實務以依靠,立法者試圖開辟將民法用于實現環境利益的新道路。下文將從兩個方面試論綠色原則存在與《民法總則》的合理之處。
首先,從環境法的法律性質來看,這部法律是以整體主義為本位的立法,最明顯的缺點就是難以將具體的權利落實到特定個人的身上。在具體的個案中我們發現,從整體主義出發實際上很難使問題得到根本性解決,在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這件具體的事情上面,應該從個人做起,具體規定公民的權利與義務有利于真正落實環境保護問題的解決與實現。
第二,民法的法律性質是私法,從這一點上來看,它可以解決環境法自身性質帶來的不足。此外,在民法的規定中有一項關于民事責任的優先制度規定,這一制度實則是為了解決當民事責任、刑事責任與行政責任并存時,使民事責任得以實現而制定的。具體來說,將環境法內容納入民法中,能夠使民事主體的環境義務得以明確,從而達到共同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目標。
環境問題已經呈現出與國家的發展緊密聯系的趨勢,當環境法的規定已經不足以解決現有的環境問題時,用民法的規定與性質來填補環境法的不足與缺陷,是一種正確之舉。
民法作為社會基本法,其體系應當隨著經濟基礎的發展而做出相應的調整和完善,所以民法的立法工作也要緊跟時代的腳步,盡量縮短因法律的滯后性帶來的延遲。
《民法總則》關注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在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這件事情上,如果像以前的民法通則和侵權責任法來解決問題是遠遠不夠的。在這個問題上它具有自身的獨立性,所以當代民法要做出改革和創新,在原有原則的基礎之上,增加新的、適合這個問題的原則規定,由此綠色原則便應運而生了。
毋庸置疑,綠色原則的規定就是對傳統民法的推陳出新,因此在對這一原則進行解釋時,應當圍繞“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論背景和價值追求,否則就不能將綠色原則擁有的價值作用發揮出來。
一說到原則的功能,第一印象往往是它們應當具有一般法律規范所共有的功能,比如說預測、指引、強制功能……與民法其他基本原則一樣,宣示功能是綠色原則作為基本原則之一理應具有的功能。與自愿原則、平等原則不同的是,綠色原則的立法目的是以體現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理念為出發點,來對民事主體進行的局限性規定。綠色原則是生態化、社會化的原則,與當今社會所堅持的可持續發展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相呼應,為提高公民環境保護意識奠定理論基礎和提供法理支撐。
其次,綠色原則還具有效力功能。這一功能具體體現在該原則的實施可以為民事行為提供行為準則與價值標準,也可以在法律實務中為法官提供裁判依據。民法中的法律原則與法律規則最大的不同點在于基本原則是一道不可觸及的“底線”,是一個保底性的規定。所以,效力功能給予了它可以直接適用而無需依靠其他強制性規定的權利。
綠色原則的通過與實行再一次明確了法律對于保護環境問題堅定的決心與態度,所以在下一步民法典編纂的過程中應當在各編中確立與該原則相對應的規則要求,使綠色原則真正發揮其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