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紅
云南民族大學法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我國2001年修訂的《婚姻法》第4條規定:“夫妻應當互相忠實,互相尊重。”該法首次將夫妻忠實義務納入法律規制的軌道。這是總則中一條倡導性條款,具有導向作用,但是在人們實行過程當中存在一些違反行為,導致離婚率上升,婚姻幸福感下降。
在中國古代,由于綱常倫理的滲透和一夫多妾的婚姻等不平等制度的影響,女子的社會地位低下,在婚姻中承擔著不對等的義務。
在奴隸社會中,男子對女子的貞操要求苛刻,女子一生只能嫁于一個男性。宗法制的發展使得這些不平等的道德規范進入到宗法調整的范圍[1]。這一時期對女子忠實義務主要形成了“從一而終”“夫妻一體”等傳統宗法觀念,并且對后世的影響深遠。
封建社會依舊是男權社會。封建法制上繼承了奴隸制社會中的宗法制度,更加重了女子的忠誠義務。但是進步的是,秦代的《法經》中也規定了夫對妻的忠誠義務,這一進步根源于當時實施的一夫一妻制[2]。但之后的三從四德、男尊女卑的理念再次將片面的忠誠義務加諸于女子身上。當權者大肆宣傳貞潔烈女的觀念,在封建家教中也鼓勵女子將貞潔視為生命。到了元明清三代發展至頂峰,而喪偶的女性也跟隨著這股浪潮跌入女子片面承擔忠實義務的最苛刻的時代。
新中國的成立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法律制度的建設摒棄了一切封建社會中不平等的內容,在社會中樹立了新的婚姻觀念和倫理道德,女性地位得到提高,夫妻忠實義務有了新的內容。1950年首部《婚姻法》的出臺規定了男女平等的社會地位,因此男女雙方互負忠實義務。1989年我國頒布了《關于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如何認定夫妻感情確已破裂的若干具體意見》,其中指出夫妻一方可以將對方不忠實的行為作為提出離婚的一種依據[3]。2001年《婚姻法》正式將夫妻忠實義務作為法律原則規定下來,并明確了違背夫妻忠實義務的情形。
西方對夫妻忠實義務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羅馬時代。古羅馬還處于奴隸制時期,婚姻制度已經相對完善。當時實施一夫一妻制,但忠實義務仍舊是女性單獨恪守的信條。日耳曼法和羅馬法都對女子通奸行為作出嚴厲且不平等的規定,對丈夫忠實義務未曾提及。隨著羅馬經濟的發展及婦女在社會中分工的變化,女性的社會地位逐漸提高,婚姻中夫妻忠實義務制度也出現讓步。這一時期離婚率明顯提高,在古羅馬中后期,法律放寬了對女性不平等的束縛,妻子與丈夫平等的享有再婚權,夫妻忠實義務也不在單獨加諸婦女身上,顯得相對公平和人性化。
在中世紀的英國,森嚴的教會法規定了婚姻的三大原則:一夫一妻、永不離異、父權至上。在這樣的枷鎖下,妻子要恪守不平等的忠誠義務,未喪偶再婚或者通奸等都要受到嚴厲的制裁,而丈夫處于特權地位不受嚴格的制約。法國早期,婦女地位低下,因此其一生都依附男人,必須忠于對其擁有支配權的男子,她們沒有自己的獨立人格,必須永遠忠于高高在上的男性們。
直到二戰結束后,各國才將夫妻互負忠實義務正式確定下來,女性在婚姻中獲得與男性相對平等的地位,而男性也平等地恪守這一義務。在法國,該義務被明確規定在《法國民法典》中;同時意大利、日本、葡萄牙等國家都在其法律中明確了這一義務;德國民法中規定結婚的一方與他人已經有婚姻在先的,不得再婚。美國確定了重婚入罪的法律規則。這就使得違背夫妻忠誠的一方將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通過中西方、古今對夫妻義務的研究,我們發現:
(一)古代夫妻義務對女性有極大的不平等。無論是中國封建社會還是西方古羅馬時期,生產力水平低下,發展閉塞,人們的觀念也以男權為主,對女性的要求極為嚴苛,所謂夫妻忠實義務只是強加到女性身上的一道枷鎖,強制她們恪守本分,有些規定甚至可以說是單方面對女性的自我約束。
(二)近現代夫妻義務體現了相對平等。隨著經濟科技等的發展,世界各國的聯系日益緊密,文化也相互貫通、融合。這一時期更多關注的是社會發展,女性的權利獲得承認和解放,逐漸成為社會工作者的一部分甚至所占比例更大,此時男女平等的觀念也被人們認可和接受。夫妻忠實義務不再是單方面的要求,而是要求婚姻中男女雙方都必須遵守,這對家庭和諧與婚姻穩定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同時可以改善社會風氣,降低離婚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