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曼
廣西外國語學院,廣西 南寧 530222
大學生的政治認同是對黨的執政合法性、合理性及社會制度認同、民族歸屬感認同的政治思想共識,大學生的政治認同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撐托,是國家“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重要命題。將習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貫徹十九大精神進課堂、落實黨的國家方針政策的必然要求,也是通過法治教育的方式加強大學生政治認同的有效途徑。
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中提到“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也就是說人是社會中的人,離開社會關系,人的本質無從談起,人活在社會關系中,并通過社會關系確認自己的身份,認同自己的身份,約束自己的政治舉動,這就是政治認同。無論在家庭、工作還是社會中政治認同都是人們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產生的一種情感和意識上的歸屬感,它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發揮著凝心聚力的作用,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要集合全體人民的力量,特別是年青一代的力量,因此,要加強大學生的政治認同引導,解答大學生的政治困惑,讓大學生對社會主義的道路認同、理論認同、制度認同、文化認同產生強烈的情感上的共鳴,并自覺投身社會主義建設。
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任務就是加強大學生的對黨和國家的政治認同。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各種先進與落后的、健康與腐朽的思想、觀念紛紛涌入,特別是近幾年來歷史虛無主義、功利主義、普世價值論在社會上造成了較大的負面影響。由于大學生認知能力及心理年齡不成熟等特點不能完全辨別這些問題的本質,使小部分大學生在政治信仰的選擇上出現了困惑和危機,甚至對黨和國家認同產生懷疑,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通過對黨、國家方針政策的解讀、對科學理論透徹解析,增強大學生的政治認同,讓大學生在政治博弈中堅持主流政治文化認同,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立黨立國的指導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組成部分,其包括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格局等理論構成了習近平法治思想。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黨的十九大取得的重要成果,習近平法治思想如何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急需解決的問題。有關法治的內容,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涉及面比較廣,因此《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在貫徹落實習近平法治思想方面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教師要把理論向課堂教學轉化,實現二者的深度對接、深度融合,解答大學生在政治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強化大學生對黨國的政治認同,使其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擁護者與踐行者。
法治是良法與守法的結合,也就是制定的法律本身就是一部良法,而頒布的法律又得到普遍的服從。在社會生活中,規則意識與法治觀念是通過對主體的教育及實踐形成,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參與者,如果缺乏規則意識、法治觀念也就無法形成對法律的信仰,甚至出現踐踏法律的行為,從而影響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質量與進程,可見提高我國大學生法治觀念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培養社會主義合格接班人的必經之路。將習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能使學生清楚認識到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體系和道路,從法理的角度加深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認同,增強大學生的法治觀念。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法治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層面的價值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無時不有,必須堅持全民行動、干部帶頭,從家庭做起,從娃娃抓起,使之成為人民日用而不覺的行為準則。習近平法治思想就是通過依憲治國、依法執政、依法治國來建設法治中國,最終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內在的統一性,都強調通過規則意識來治理社會,習近平法治思想側重用國家強制力來規范社會成員行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則強調通過人們內心堅守、社會輿論的方式來約束自我行為,二者在發揮社會治理過程中相互促進,相互作用,因此,將習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引導大學生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要增強大學生對黨、國家的政治認同,必須用理論的科學性和徹底性解答大學生存在的政治認同困惑,將習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通過對習近平法治思想進行選取和整合,進行教學設計,從法理的依據、邏輯推理解答大學生的困惑,樹立正確的政治信仰。
1.從法理視角闡述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合理性與合法性,增強大學生對中國共產黨執政的政治認同
憲法規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就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為什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要堅持黨的領導呢?這是由法律的本質所決定的,法律是由一定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反映統治階級意志并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規范體系。中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而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社會統治階級的先鋒隊組織,它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中國共產黨的主張代表的就是中國社會統治階級的意志,代表的就是廣大人民群眾的意愿,所以中國法律要凸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法律是反映統治階級的意志體現,這是普世價值,中國共產黨是中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代表統治階級的意志,這是中國特色價值,二者之間是無縫對接的。有些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僅是從法律規定的角度闡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為什么要堅持黨的領導,沒有從法理依據、邏輯推理上得出結果,授課就會底氣不足,學生也不能完全信服。通過法理邏輯推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由中國共產黨領導是由法律本質所決定的,闡明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合理性與合法性,教學達到了論據充分、有力,做到以理服人。
2.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認同教育
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皆可行的法治道路,各國因歷史原因、政治制度、文化背景不同決定其法律體系和法治道路會有所不同,中國共產黨如何帶領人民群眾治理國家,這是關系國家前途、民族命運的根本問題。改革開放40周年以來,我國社會各項事業蒸蒸日上,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中國離民族復興從未如此接近,中國將完善法律制度,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建設良法善治的法治中國。
(1)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黨的領導與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關系。習近平指出:“我們講依憲治國、依憲執政,不是要否定和放棄黨的領導,而是強調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黨領導人民執行憲法和法律,黨自身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根本要求,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的全過程,這是法治建設的核心問題,只有黨的領導才能確保人民當家作主,而依法治國又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式,所以三者之間是有機統一體,缺一不可。任何將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對立起來的作法都不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要求。到目前為止,我國有法律260多部,行政法規700多部,地方性法規9000多部,行政規章11000多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逐步建成,這些法律法規都是在黨的領導下,人民充分行使權利中制訂出來的,而法律法規的出臺也是為了保障人民的權益。
(2)利用課堂教學解答大學生關于“黨大還是法大”的疑惑。我國一切權力屬于人民,法律明確規定權為民所賦,權為民所用,用權受監督、違法受追究;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一些黨員干部法治法律意識淡薄,偶有出現濫用職權、以權謀私、權大于法、以權壓法甚至貪贓枉法的行為,因此,在社會上流傳著“黨大還是法大”的質疑。這種質疑破壞了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影響大學生對法律的信仰,沒有對法律形成信仰,法律就形同虛設。質疑“黨大還是法大”,其實是把黨與法根本對立起來,在我國,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是高度統一的。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堅持以民為本、立法為民的理念,帶領人民制定憲法法律,使每一部法律都能反映人民的意愿,得到人民的支持;黨保證執法,就是要依法行政,執法必嚴,違法必究;黨支持司法,就是要保證社會公平正義的防線,提高司法公信力;黨帶頭守法,是指黨的內部每個成員都必需信仰法律、服從法律、維護法律權威,任何人違反法律,必然受到法律的懲罰。所以“黨大還是法大”是一個偽命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與社會主義法治是內在統一的。
3.加強對“法治中國”建設的教育實踐
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內容是“法治中國”的建設,黨的十九大提出要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國領導小組,進一步加強法治中國建設力度,這是法治中國的頂層設計,對法治中國建設作出了戰略部署,為全面依法治國指明了方向和路徑。
(1)建設“法治中國”首先要有完善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法律體系是法律的規范體系,是指一個國家所有法律規范的總和。法律在社會生活中有影響力和公信力的基礎是法律本身的科學程度,建設完善的法律規范體系,就要善立法、立善法、改惡法,堅持立法先行,加快立法進程,為“法治中國”建設提供基礎。
(2)建設“法治中國”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中國的法治道路建設是由中國的國情決定的,我國憲法明確規定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經濟基礎決定了我國的國體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本質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法律表現形式。因此建設“法治中國”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這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經驗概括,是人民的共同選擇。
在教學方法上,要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授課,加快信息化教學改革,尋找適應當代大學生獲取知識的學習方式、思維習慣和行為模式,將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將單調的理論講授變得更具趣味。
1.習近平法治思想內容講授要進教材進課堂進腦袋,確保師生永遠跟黨走。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018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已經與習近平法治思想深度融合。進課堂是習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課的關鍵所在,教師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手段,結合學生興趣和實際,通過講授法、合作學習方法、案例教學法的使用,翻轉課堂教學改革的進行,以達到將習近平法治思想全方位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目的,實現學生對理論內容的真學真懂真信真用。
2.將習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全過程。課內的實踐教學主要是通過討論、辯論、演講、角色扮演為主,在講授習近平“公平正義法治思想”的內容時,可以組織學生對“十八大以來冤假錯案的平反”的社會價值進行探討,錯案的糾正是衡量一個國家法治建設的標準之一,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面對冤假錯案,有錯必糾,違法必究,讓每一個案件的審理都經得起考驗,讓人民群眾在參與司法過程中感受到公正與正義。課外的教學實踐主要以社會調查撰寫調研報告、參觀實踐教學基地為主,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掌握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精髓,培養法治思維,成為“法治中國”的宣傳者與踐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