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琳
攀枝花學院人文社科學院,四川 攀枝花 617000
應用型法律人才按照字面含義來理解應該是應用類型的法律人才,法律人才理所當然就是具有法律知識、水平、能力的人才,因此要想明確界定應用型法律人才,關鍵在于明確“應用”二字的含義,經查詢《漢語大詞典》得知,“應用”①一詞共有四個方面的含義,分別是:“適應需要,以供使用”;“支付使用”;“使用”;“指駢體文”。筆者以為“應用型法律人才”一詞中的“應用”應是對法律人才類別的界定,在這四種解釋中“支付使用”是針對于金錢或者資本的付出,“使用”是對工具等的采用,“駢體文”是一種文體,因此可以結合法律人才類別說明的只能是“適應需要,以供使用”這一解釋。經過對于詞語本身含義的追尋,筆者認為應用型法律人才是指通過法律知識學習和培訓后,可以適應社會需要和國家需求的,能將法律知識和技能熟練運用到工作、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去的,以供國家和社會使用的法律專業人才。
筆者認為法學實踐教學在應用型法律人才培養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法學實踐教學是對法學理論教學效果的檢驗。法學實踐教學的開設,既可以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務分析能力,也可以測試相應理論課程的學習水平;第二,法學實踐教學是實現授課教師法律經驗和技能言傳身教的重要渠道。法學理論教學已經將法律運用的工具(法律知識)交給了學生,但是這些工具什么時候用?怎么用?用在哪里?多個工具都在手上的時候應該如何選擇?需要由授課教師在實踐教學環節中將自己的法律經驗和技能言傳告知學生,身教給予學生演示,手把手的教會學生;第三,法學實踐教學是讓學生將應用中的錯誤留在學校,縮短校內學習就業工作距離的重要環節。在法學實踐教學的大量教學活動中,課程主要是由學生自己完成,完成中通過不斷試錯來尋找處理法律實務的思路,這樣完全可以提高學生今后法律實務問題的處理能力,有效縮短學生校內學習與就業工作的距離。
目前的校內實踐課程教學多在實驗室和教室開展,現有模擬法庭實驗室是2005年修建,并不具備科技法庭的功能,實際上也就是個擁有法庭外形的多媒體教室,教師們在上課時只能利用現有設備和場所開展教學活動。法學專業校外實踐實習場所雖已覆蓋了攀西地區的二十余家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行政事業單位,但是學校與實踐實習場所的溝通和聯系多停留在表層,往往只是對于實習生和實踐活動的整體安排,無法確保對實踐實習單位為每一位學生提供的實踐實習崗位做到有效控制和安排。法學實踐教學中目前使用的教學資料主要有兩類,分別是市場上已公開出版的實踐課程教材和教師們在法律實務中獲取的真實案卷材料。教材基本上可以滿足各類模擬審判和法律實務類課程的理論框架指導需求,任課教師在教學中結合自己選擇的真實案卷材料,通過以學生操作配合教師引導、糾錯、點評、總結的教學方式可以順利完成實踐教學活動,但是由于實踐教師隊伍不夠穩定、任課教師對于課程教學的案例選擇無法統一、教師們的教學經驗水平參差不齊、教學方法相對單一,教學可以完成但還未能真正做到“教者有籌,教之即學,學以致用”。
結合上述的問題,筆者對法學實踐教學模塊的課程進行了分類設計,具體為:
法學理論知識實踐應用模擬類課程是指在學生學完相應的法學核心課程理論知識之后,通過任課教師指導學生模擬還原真實辦案場景,以此檢驗學生應用理論知識能力的模擬類實踐課程。這類課程主要包括兩大類:法律實務和模擬審判,法律實務類課程側重于訓練學生運用實體法分析案例的能力,模擬審判類課程側重于訓練學生運用程序法審理案件的能力。在對這兩類課程的設計中,基于我國法律體系三大實體法三大程序法的主線模式,共設置了民事法律實務、行政法律實務、刑事法律實務、民事模擬審判、行政模擬審判以及刑事模擬審判六門課程,此類課程是對學生法學理論知識的應用檢驗,均在相應的理論課程教學結束之后立即開展教學。
法學技能綜合訓練實踐課程是在學生學習的兩個重要階段——學習中期和終期開設的,由任課教師單獨指導,檢驗學生在該階段中對其法學技能的綜合運用水平的實訓類課程。這類課程主要包括兩大類:一類是大學中期開展的認知實習和學年論文,這兩門課程是為學生親身理解法律實務工作和自行操刀完成專業論文寫作而開設的,主要開設在第四和第五學期;另外一類就是在大學終期開設的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畢業實習是對學生從學校走向社會之前的最后訓練,全部都要在真實法律實務部門中完成,畢業論文是對學生大學法學知識學習水平的全面檢測,學生需要在教師的全程指導下獨立寫作并完成答辯。
法學學生綜合素質提升輔助實踐課程是指輔助提升法學學生的外在形象塑造、口頭表達、專業寫作能力以及其他綜合素質的實踐課程。筆者以為應用型法律人才的綜合素質除必須具備扎實的法學專業知識水平和運用技能之外,還應該擁有良好的外部形象塑造能力、優質的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以及配合法律實務操作的其他職業技能。這類課程主要包括:形象與口才訓練、法律文書寫作實訓和考取其他技能證書。形象與口才訓練課程從學生進校第一學期一直開設到第六學期,主要包括形象訓練和口才訓練兩個部分,讓學生通過訓練最終能夠獨立完成容貌修飾、服飾搭配、體態管理,并用標準的普通話做到自信流暢的對外溝通。法律文書寫作實訓課程通過任課教師的指導讓學生掌握常用法律文書的寫作外形(規范的格式要求)和內涵(順暢的文字和法律規范應用能力)。考取其他技能證書這既是一門課也是一個對應用型法律人才的基本要求②,這些技能證書包括了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目錄認可的所有證書、會計從業資格證、駕照以及第二外語證書、第二專業學歷等證明材料,不限定考取時間,僅在畢業授位時核查。
[ 注 釋 ]
①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漢語大詞典》第七卷[M].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10353.
②互聯網社會中應用型法律人才應具有多方面才能,這一要求是對法學畢業生適應互聯網社會的校內嚴格培養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