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佳
江蘇師范大學,江蘇 徐州 221116
在現實中,越來越多的隱私被隨意暴露在公眾視野中,尤其是公眾人物的隱私,被肆意宣揚和傳播的不在少數,這就產生了公眾知情權和公眾人物隱私權的沖突。
目前我國對知情權的定義還不明確,國內對知情權的定義也是各不相同的。知情權的概念具有強大的包容性,綜合考慮應將知情權理解為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享有的獲取他人信息的權利。知情權的內容也是復雜多樣的,體現在知情權同時具有接受權、請求權、獲得幫助權三項權能,并且每一項全能本身又有豐富的內涵。[1]
我國目前尚未對公眾人物隱私權做出明確的定義。公眾人物是指擁有一定的社會知名度,在一定范圍內具有社會影響力,并獲得一定積極的社會評價的人,如領導人、藝術家、影視明星、體育明星等等。關于隱私權的概念,筆者比較同意馬特先生的觀點:隱私權是自然人在私生活領域內對其私人信息、私生活安寧以及私人事務自主決定和控制的人格權。[2]筆者認為公眾人物隱私權是指公眾人物享有的保護其個人信息、事務秘密性的權利。
公眾人物隱私權維護是個人內心世界和外在生活的和平與安寧,而公眾知情權維護的不僅是個人的利益還包括社會公共利益。當個人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發(fā)生沖突時,隱私權與知情權的沖突必然產生。
目前我國法律關于公眾知情權和公眾人物隱私權沒有明確的定義和界分公眾在此環(huán)境下極易過分行使知情權,比如有些狗仔隊動用非法手段如跟蹤獲取公眾人物的隱私并傳播,甚至為了博人眼球編造事件、歪曲事實。如果他們曝光的是真實事件,那么明星的部分隱私就不受隱私權保護;如果不是事實,那就侵犯了明星的隱私權,甚至名譽權等其他人格權。
1.政治利益和公共利益優(yōu)先原則
恩格斯曾經提出:“個人隱私一般應受到保護,但當個人隱私與公共利益、政治生活發(fā)生聯系的時候,個人的私事就已經不是一般意義的私事,而屬于政治生活的一部分,它不受隱私權的保護?!盵3]公眾人物的私生活與社會政治、公共生活密切聯系在一起,甚至本身就已成為社會生活的一部分,當公眾人物隱私權與公眾知情權發(fā)生沖突時,政治利益和公共利益優(yōu)于個人利益。
2.保護人格尊嚴原則
人格尊嚴是人格權的重要內容,任何情況下都不允許被侵犯。雖然社會公眾人物的隱私權受到限制,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沒有隱私權,他們的隱私中與公共利益無關的應當受到隱私權的保護。即使是揭露社會不良現象,必要時可以涉及個人隱私,但不得以過分傷害人格尊嚴為目的。
3.公序良俗原則
公序良俗原則原則要求在處理兩者沖突的時候考慮到社會公德。無論是公眾人物隱私權還是公眾知情權的行使,都要遵循社會公德,不得違背社會利益。所以當公眾人物的行為違背了公序良俗,即使該行為屬于個人隱私,將其公開也不算侵權。公眾知情權的行使也要考慮公序良俗,不能單純地以蔑視他人隱私為目的。
公眾人物作為媒體、社會關注的熱點,他們的私生活信息往往會涉及到其他的領域,必然是公眾的興趣所在,隱私權必將受到限制。通說認為公眾人物隱私權受到限制有兩個主要理由:新聞價值和公眾興趣。筆者認為,除此之外,還應該參考著作權方面的合理使用制度。作為公眾人物,他們已經從社會大眾處獲得名譽、金錢等利益,犧牲一定的隱私也是合理的。但是,這種限制并不是沒有范圍的。公眾人物犧牲的隱私只能是與社會有關的個人隱私,否則公眾人物的犧牲就會顯得不合理。除此以外,被公開的隱私必須是真實的事情,如果不是真實的事情,不僅會侵犯到公眾人物的隱私權,甚至有可能侵犯到公民的名譽權等其他人格權。
筆者在文中通過分析沖突現象已經總結出一些解決兩者沖突的原則。但是,社會生活在不斷地變化,希望我國能早日出臺關于隱私權與知情權的法律法規(guī),為沖突的解決提供準確的法律依據,切實保證公眾知情權和公眾人物隱私權的行使和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