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 銳 蘇琦敏 周含佳 陳 城
成都理工大學,四川 成都 610059
生態馬克思主義是20世紀70年代在全球生態環境問題空前突起的大背景下,一批西方國家學者把生態學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的產物。我們探尋現代人類社會自身發展的權利義務關系,自由、平等法理思想,為了能夠實現人類社會解放、人與自然解放,克服人類的生存危機。
阿格爾的生態危機理論:第一,以生態危機否定經濟危機。第二,消費異化直接導致生態危機。消費觀念和消費方式的異化維持了資本主義的擴大再生產,使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被生態危機所代替。
奧康納的雙重危機理論:在生態危機理論和異化消費理論基礎上,提出了資本主義生產的無限性與(包括自然資源在內的)資本主義生產條件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他認為雙重危機存在的原因,是資本積累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全球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福斯特關于馬克思的生態學理論:即馬克思運用“新陳代謝”的四個方面,即人本身就是自然的產物,需要與自然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勞動是人類與自然新陳代謝的中介,社會性的勞動使新陳代謝與整個人類社會發生聯系。
1.生態馬克思主義中的自由思想
生態危機從根源上并非是人與自然的沖突所導致的,而是由于人類社會內部的自身發展沖突所導致的,即人類社會無節制的“自由”發展與有限資源之間產生的沖突。社會主體的異化消費,促進了社會的擴大再生產,而資源與生產的矛盾必然導致生態危機。法理上的自由強調個體對自身活動和行為享有獨立自主權,不受他人的妨礙,但主體的行為與法律既有的規定相一致和相統一。
2.生態馬克思主義中的平等思想
奧康納和福斯特認為造成生態危機的原因,是資本積累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全球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從法理的角度分析,應當保障社會主體發展權利的平等。法理中平等的基本含義是社會主體能夠獲得同等的待遇。不僅是主體資格形式上的平等,而且主體法律權利與法律義務在實質上的平等。法律確認和保障社會財富、資源、機會與社會負擔的平等分配,法律責任的平等分配。
將個體的發展權利在法律框架下平等量化,遵循法理上的公平正義原則,保障其權利義務合理交互,符合福斯特的生態馬克思主義觀——人類社會內部的生產力需要解放,即人類社會的和解、人與自然的和解,進而推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可持續發展。
以上學者的生態馬克思主義生態觀,雖揭示了生態危機產生的直接原因,但人們認識到危機產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社會主體的擴大再生產與資源有效性矛盾,所引發的人類社會內部的發展矛盾。
其一,危機的根源不在于人與自然的關系。其二,緩解生態危機、消除異化消費的途徑并非是建立一個較易于生存的社會。趨利性本質是任何社會都存在的,逐利行為本質上無所對錯,評判對錯的標準在于逐利行為是否合乎法理。
要實現社會生產力的真正解放,需要每一個社會經濟主體的機會自由,發展機會平等。從法律權利、法律義務和法律責任,結合自由平等理念,助力實現人類社會內部的和解,建立起社會生態的可持續性。
自然資源的有限性和生產無限性并非是不可調和的矛盾。我們應當樹立綠色消費觀、理性消費觀,杜絕異化的消費觀念,規避資本無限擴張和積累導致發展的不平衡。健康的消費觀,有利于人類社會內部和人與自然的“新陳代謝”,進而解放生產力,減少人與自然的沖突。
人類應當摒棄“人類中心主義”、“自然中心主義”思想,切莫為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將自然界當做滿足人類自身需求的工具。人與自然的地位是平等的,控制自然的目的,是為了解放自然。我們把“控制自然的任務理解為把人的欲望的非理性和破壞性的方面置于控制下”,這種努力將是自然的解放,也是人類的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