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然
西北民族大學,甘肅 蘭州 730030
我國關于單位行賄罪的規定,明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393條:單位為謀取不正當利益而行賄,或者違反國家規定給予國家工作人員以回扣、手續費,情節嚴重的,對單位判處罰金,并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據此,接下來進行具體分析。
通說認為,單位行賄罪所侵犯的客體是國家工作人員的職務廉潔性[1]。而職務廉潔性主要包括職務行為的不可收買性和職務行為的公正性兩個方面的內容。在單位行賄罪的規定中,其僅僅規定了“為謀取不正當利益”,而沒有要求“已取得不正當利益”的結果,即觸犯本罪的前提在于實施了行賄行為,從而使國家工作人員不履行其工作職責或者違背其職責,因此對職務行為公正性的侵犯其實是對職務行為不可收買性的侵犯的附屬產物。
在此問題上,筆者贊同通說觀點。由于單位行賄罪的入罪必須要存在行賄行為,所以對于職務行為的不可收買性是侵犯無疑。而對于職務行為的公正性,筆者認為仍需商榷:第一,當行賄行為發生時,國家工作人員有個人意志決定是否受賄,若在面對行賄行為時,毅然拒絕或者將收受的財物立即上交有關部門處理,此時其實并沒有對職務行為的公正性造成侵犯,但對于行為方,卻已然構成了單位行賄罪;第二,國家工作人員收受了財物,雖然承諾給予行賄方不公平的便利或非法利益,但卻沒有作出具體行為或者在作出具體行為前被審查落網等,此時對職務行為的公正性仍然沒有造成破壞,但行為單位也應認定構成本罪。據此筆者的觀點是,單位行賄罪在客體認定中“職務廉潔性”的范圍,并不包括國家工作人員的職務行為的公正性,而僅僅是指國家工作人員的職務行為的不可收買性。
根據我國刑法條文規定,存在以下行為就可認定構成本罪:單位為謀取不正當利益而行賄,或者違反國家規定,給予國家工作人員以回扣、手續費,情節嚴重的行為。在此有幾個要點需要進行分析:
有學者認為,以單位的名義行賄并不是構成本罪的必要條件之一,一部分行為如在單位意志控制下的、為單位謀取不正當利益的工作人員實施的個人行賄行為,仍然是認定構成本罪的;[3]對此持反對態度的學者則認為,個人的行為若要被認定為單位的行為,必須要具備一定的形式要件,即必須要以單位的名義做出該行為。[4]
對此,筆者更贊同利用“所得利益歸屬”來解決此問題。當所得利益直接、全部歸屬單位所有時,才能認定單位行賄罪;當全部利益歸屬于個人時,即便該行賄行為是以單位名義做出,也應認定為個人行賄;當一部分利益歸屬個人,一部分利益歸屬單位時,由于該自然人在行賄過程中獲利,對其應認定個人行賄,對單位也要同時認定構成本罪。
關于“情節嚴重”是否涵蓋“為謀取不正當利益而行賄”和“違反國家規定,給予國家工作人員以回扣、手續費”兩種行為,還是僅僅只包括后者,各學者存在自己不同的見解,而準確認定“情節嚴重”的適用范圍,對于本罪的司法適用有很大影響。有學者認為,“情節嚴重”應當僅指后者,而不包括前者,即不包括“為謀取不正當利益而行賄”;[5]持反對觀點的學者認為,條文規定第一種行為方式時,沒有以“的”字結尾,同時從立法意圖上看,后者行為的危害性也并不輕于前者,因此“情節嚴重”應當是本罪客觀方面兩類行為方式的共同要件。[6]
筆者認為,對“情節嚴重”的適用情形無需進行明確界定,根據《關于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立案偵查案件立案標準的規定(試行)》(以下稱《規定》),具有以下情形之一即認定符合“情節嚴重”:
1.單位行賄數據在20萬元以上,應予立案;
2.單位為謀取不正當利益而行賄,數額在10萬元以上不滿20萬元,但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應同樣予以立案:
(1)為謀取非法利益而行賄;
(2)向3人以上行賄的;
(3)向黨政領導、司法工作人員、行政執法人員行賄的;
(4)致使國家或者社會利益遭受重大損失。
據此,筆者認為,不需分析行為人實施的是何種行為,只要行賄行為符合以上的規定,都應當認定構成本罪“情節嚴重”的情形。
單位行賄罪是純正單位犯罪,其主體只能是單位,根據《刑法》第30條,單位是指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對于單位的界定,現今學界已經達成一致,不再贅述。而在司法實踐中,卻有許多復雜情形,導致單位與個人不能很好的區分,對我國打擊此類犯罪產生了一定阻礙。
關于主體問題的最大爭議就是一人公司能否構成單位行賄罪。一人公司是指股東僅為一人,并由其持有該公司的全部出資或全部股份的有限公司。現行《公司法》承認了一人公司的獨立法人地位,但一人公司是否屬于刑法意義上的“單位”,學界卻存在分歧:
刑法所規定的“單位”既包括國有或集體所有的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也包括依法設立的合資經營、合作經營企業和具有法人資格的獨資、私營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一人公司是依法設立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其當然屬于刑法意義上的“單位”,所以一人公司也當然符合單位行賄罪主體要件的要求。[7]
雖然一人公司符合民法“無財產即無人格”的原則要求,但刑法在確定一個行為是否承擔刑事責任時,是奉行行為意志、行為認識和利益歸屬相結合的。因此有學者認為,在一人公司中,股東的意志和公司的意志界限模糊,往往很難區分,名義上公司的行為實質上就是股東自身意志的體現,名義上公司所獲得的利益最終往往歸屬于股東。[8]因此很難肯定一人公司在刑法上的地位,自然也就不能構成單位犯罪。
刑法意義上的“單位”應當符合合法性、組織性、獨立性。在一人公司問題上,最容易引起爭議的顯然就是獨立性。有學者認為,體現一人公司的獨立性,應當從三個方面入手:財產、意志、責任。[8]
筆者的觀點如下:第一,一人公司的獨立法人地位既然得到承認,那么它自然是一個依法成立、合法存在的有限責任公司,是一個獨立的經濟組織體,其利益與股東的利益應當是有所區分的,其應當擁有獨立的財產如資本公積金、任意公積金等,甚至也必須獨立繳納稅款;
第二,單位意志和股東個人意志的界限模糊至極,大部分情形下很難將其做好區分。筆者認為,其重點在于確定行賄意志形成時的形式要件,即當行賄意志形成時,行賄人是以何種身份來做出決定,單位意志應當是由單位內部通過一定的程序而形成的,此時的行賄意志顯然是獨立于股東個人存在的,而個人意志則不同,未經單位集體通過規定程序進行決策,都應當歸納為個人意志;
第三,從責任方面看來,筆者認為一人公司依然是獨立的。我國刑法的規定中,對于單位的處罰即為罰金,而一人公司不僅有獨立的財產經費,更重要的是其內部組織完備,擁有獨立的核算部門,因此一人公司在刑事責任的承擔上是具備一定能力的。
目前我國的私營企業依其是否具有法人資格分為兩種,下面分而論之:
1.有法人資格的私營企業
該類型的私營企業主要是指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它們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以其獨立的財產為限對外承擔有限責任,投資者以其出資額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它們在法律意義上的地位明顯不同于自然人,且具備構成單位犯罪的要件,因此我們可以確定該類私營企業能夠成為本罪主體。
2.非法人資格的私營企業
該類型的私營企業包括獨資企業和合伙企業。與前者不同的是,在非法人資格的私營企業里,投資者應當承擔的是無限責任。有觀點認為,合伙企業是由合伙人共同經營的,且沒有嚴格的組織制度和規章管理,作為這種非資產的人的集合體,其不具有獨立的意志,也算不上獨立的企業法人,自然也不具備刑事責任能力。[9]
與此相反的觀點則認為,合伙企業依據合伙人之間的合伙協議成立,內部具有自己的組織機構,外部優先以企業財產承擔民事責任,對于不能清償的部分才由全體合伙人共同承擔無限連帶責任,可以認定是具有獨立性的企業,所以合伙企業符合構成本罪主體要件的要求。[10]
筆者認為,合伙企業因其不能獨立于合伙人而不能認定為單位。如前所述,雖然企業也有財產,但企業財產與合伙人財產明確分離,財產不能獨立,其并不擁有獨自承擔刑事責任的能力,不能稱為本罪的主體。
通說理論認為,單位內設機構、分支機構能夠成為本罪主體,這一觀點也在司法實踐中得到了普遍認可。[11]但有學者認為應當嚴格按照刑法條文中的規定,即“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除此之外,刑法中沒有規定的內設機構等則不能認定為本罪主體。[12]還有學者主張應當確定該部門是否有獨立核算經濟利益的能力。[13]
在此問題上,筆者贊同第三種觀點。單位內設機構若要成為單位犯罪的主體,其首要要件應當是能夠與單位意志和單位刑事責任作出分離,即該內設機構、分支機構有獨立的財產能承擔法律責任。而當該機構能夠自行核算經濟利益時,其已然符合此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