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英子
西北政法大學,陜西 西安 710063
法治是一個經典概述,最先能追溯到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當中,西方的法治將羅馬法和諾曼法的歷史文本作為原本。羅馬人和諾曼人的之于法治方面的造詣不光是注入到中世紀歐洲教會法和世俗法的體制當中,并且被用來繼續發展相關法治方面的思想。在人民看來,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需要由法律和正義來界定。法治思想如今成為當今社會普遍接受的基本原則,盛行在社會中的法治觀念總結來說大致有三點:第一,法律至上;第二,權力分立和制衡;第三,法律被認為是普遍、公正和客觀的。然而不同的社會背景對法治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最突出的表現就是西方的兩大巨頭——英國“法治”和德國“法治國”。接下來我們將要詳細闡述兩者。
英國中的法治應該被認為是“rule of law”,其一直追求的基本的目標是:限制國家的權力和保護公民的自由。雖然英國是王權社會,但法治始終在努力地為人民爭取自由,可以說其最重要的成就就是《大憲章》的頒布,雖然《大憲章》的主要目的是保護貴族的自由,對于下層民眾來說作用不大,但這也是法治的一大進步,可謂是奠定了英國法治的基礎。
后來,英國開始尋求保障司法渠道自由的具體方法。隨之而來的主要制度有:衡平法的產生、判例制度的初步確立、以及律師學院制度的建立。我們都知道,英國是典型的不成文法國家,以判例法為主,判例法分為普通法和衡平法,之前盛行的普通法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漸暴露出不足,也就要求著法官在日常判案的過程中適用衡平法。因此,在司法審判中,適用衡平法、遵循先例成為了法官判案的主要原則,判例制度由此初步確立。職業律師的存在,對于維護公民合法權利是不可缺少的,在法治發展的道路中也是重要的一環,英國在13世紀時就開始了所謂的律師學院制度,由于律師的存在,使得法治思想迅猛發展。
而自由法治的形成大致發生于17世紀的英國,在這里,個人自由成為了討論重點,其中的代表人物是洛克,他認為近代自由主義的主要內容也就是保護個人自由和限制政府的權力。只有通過法律才能真正保障個人的自由,政府的統治必須嚴格依照法律進行,通過明確的法律來限制政府的公權力。他還要求對立法權建立相應的違憲審查制度,人民有權來更換立法機關。
作為英國法治思想史上第一位對法治理論做出系統總結的學者,戴雪的法律主治的思想被世人所知。戴雪認為法治是英國政治專有的一大特點,然而,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與戴雪法治相左的情況不斷發生,雖然戴雪反對行政法,但是依法行政的思想卻實際上在英國社會中施行。戴雪在對法治的研究過程中,混淆了專制與自由裁量,因此,他的思想被后人批判。
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法學家關注的是法治的形式化特征,而較少地考慮其實質性特征。所謂的形式法治論是指需要有規則,人民要按照規則行事。因此,萊茲提出了法治的八形式原則,萊茲的法治是指政府的所有行為都應當有法律根據,應當經法律授權。
因此,英國的“法治”主要體現在自由法治。自由始終是其主導精神,其主要目的還是在于權衡保障個人自由和限制政府權力的關系上。通過形式法治,即形式上的限制來實現公民自由,即實質法治的要求。
德國的法治國是“Rechtsstaat”,一些德國學者認為法治國一詞便是為德國創造的,在其它國家語言中找不到相對應的詞語。可以說,由于各國歷史發展的差異以及政治文化的不同,很難在其他國家語言中找到完美的對應詞是現實存在的情況。而德語中的法治國概念,就是要揭示公民個人與國家之間的關系。
法治國學說的第一次使用便是在德國學者普拉西杜斯在18世紀末期出版的《國家學說》中,他在康德的影響下,意識到國家的根本目的是旨在保障公民的人權或是最大限度的自由。我們都知道,康德的思想是兩分的,他將法分為自然的和實證的,前者由先驗純粹理性原則為依據,后者則是由立法者的意識規定的,他主要是要強調法所應遵循的自由原則和法所具有的協調人們自由的功能。基于此,他認為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是自由的,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每一位公民都是獨立的。因此,“自由”、“平等”、“獨立”三種不可分離的法律的屬性才被賦予給社會中的成員。
魏克爾是完整的使用法治國概念的第一人,他認為,法治國是國家發展的最高層次,在法治國中,存在著一種實證的法律,首先,該法律對所有的公民都適用,具有普遍的效力;其次,該法律是公民外在的自由行為準則;第三,該法具有實在的強制力。他認為,法律是界定國家與公民關系的手段,既可以限制公民權利的濫用,又可以制約國家權力。
魏瑪時期中的《魏瑪憲法》的出臺,賦與了公民許多的自由與權利,盡管魏瑪憲法并沒有確定對形式上合法的法律從內容上進行合憲性審查的制度,但是,社會與民主原則卻是魏瑪憲法最突出的兩大因素,目的是想保證國家的權力能夠真正地反映民眾的意志。魏瑪憲法不僅賦予了公民的社會基本權利,還創立了經濟社會化原則,即通過國家權力對經濟進行干預與調整,以滿足社會最大的利益。但是,由于法治國沒有成為全體公眾的信仰,民眾也沒有一個統一的基本價值觀,魏瑪憲法所出臺的有關于法治國的支柱先后崩塌,魏瑪法治國走向失敗。
卡爾·施米特認為,法治國最重要的就是法律的統治,還有三權分立、立法權優先、司法獨立和行政的法律控制。這些是形式意義上的,論斷的共同的思想基礎是自由主義,共同的目的是維護市民階級的自由。這與國家社會主義的法治國的主張背道而馳。國家社會主義的法治國的觀點在于,將民族、大眾、人民置于個人之上,民族正義是至高無上的,是國家社會主義正義的第一原則。
從本質上講,法治國是指一個尊重個人自由、具有平緩保護和明確的國家權力的共同體,越來越多的人倡議民主和法治國是統一的,要想再建實質法治國,最終目標是公正,若要實現公正,應當思考民主和社會原則。在德國統一之后,民主的和社會的法治國原則也繼續被作為根本的立國方略。
法治在中國就表現在依法治國,而依法治國是指按照體現人民的意志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法律來管理國家,要求國家的政治工作、經濟運行、社會各方面的活動統統依據法律來進行,而不受任何個人意志的干預、阻礙或破壞。健全法治中國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法治就是通過法律的規范來限制政府公權力從而保障公民基本權利的實現與個人自由的維護,通過法治的開展,使得社會主義法治化國家的到來成為可能,依法治國是民主法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當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標志。在習近平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引導下,法治中國的前途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