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培鑫
北京理工大學,北京 102488
自2014年藝人K、藝人F吸毒被曝光以來,不斷地有知名的藝人被舉報吸毒。2018年11月28日,藝人C又被曝出吸毒,并容留他人吸毒。被石景山分局責令接受社區戒毒三年。藝人吸毒又一次被卷入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從相關新聞的評論中,不難看出,大部分的網民并不了解吸毒的危害,以及對公共治安的負面影響。反而更多的關注在明星的私生活上。甚至有許多人還說這只是個人的行為,全然不知吸毒是違反法律,甚至是犯罪的。這充分反映了我國公民法律意識的淡薄以及法律知識的匱乏。
《法理學》中指出:法律意識是人們對于法律的各種心理、觀點、知識和理論的總稱,它既包括低層次的法律意識,也包括高層次的法律意識。所謂法律意識,就是指人們對于法律的感覺、情緒等低層次的認識。所謂法律思想體系,則是指人們對于法律的深層次的理性化的意識。因此,法律意識對人們尊重與遵守法律有著重要意義。
同時,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1]在如今的社會,人們對安全層面的需求不斷加強,吸毒之所以是一種違法行為而不是個人行為,是因為吸毒不僅傷害個人身體,造成艾滋病等傳染病交叉感染,危害公共健康,還會造成家庭矛盾,影響整個社會風氣,更有甚者,還會誘發盜竊、搶劫、自殘、群毆、殺人以及交通事故等等,嚴重的危害社會治安和公共安全。“禁毒工作事關國家安危、民族興衰、人民福祉。加強禁毒工作,治理毒品問題,滿足人民群眾對社會安全穩定的向往是我們的神圣所在、崇高使命所系。”[2]
從藝人吸毒以及網友對此事的態度上,可以看出我國公民對于禁毒法律意識匱乏,與我國目前的禁毒需要存在著矛盾。
“在全國毒品危害性問卷調查中,我們設定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你有機會,你是否會試一試毒品。在2066份有效答卷中,回答一定試一試的占4.1%,回答可能會試一試的占5.5%,不會試的占22.25%,回答肯定不會試的,占65.9%,說不準的占2.3%,有接近10%的人加入了潛在吸毒者的行列,這不能不使我們感到震驚。”[3]這是2001年由中國政法大學法社會學與青少年犯罪研究所做的一項調查。令人真正震驚的是,這10%的人,只是屈從于好奇心的選擇,在他們的理解看來,吸毒與不吸毒不過是一種個人選擇,是和吸煙、喝酒一樣的個人愛好,全然不知這是一種違法行為。法律意識何其淡漠,簡直令人發指。
早在2008年6月1日就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毒法》:
第六十一條:容留他人吸食、注射毒品或者介紹買賣毒品,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由公安機關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三千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
第六十二條:吸食、注射毒品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吸毒人員主動到公安機關登記或者到有資質的醫療機構接受戒毒治療的,不予處罰。
這意味著,無論參與吸毒或者容留他人吸毒,一并觸犯法律,輕則罰款、拘留,重則追究刑事責任。從藝人吸毒事件以及問卷調查看出,還有相當數量的人群認為吸毒只是個人的問題,無關法律。被曝光的吸毒藝人不斷增加,我們可以看出,相當數量的人并不十分重視吸毒的危害性,法律意識淡漠,法律素質低下。面對吸毒問題,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是——影響身體健康,而不是觸犯了法律。我們只知道偷盜、搶劫違法,殺人、縱火是違法,卻不知道吸毒也是違法、甚至是犯罪的行為。這么多的人,甚至是影響力巨大的公眾人物如此忽視法律法規,缺乏法律知識,法律意識淡薄,讓人十分震驚。
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時代,面對紛繁復雜的網絡信息,如果不具備良好的法律意識與法律素質,極易被圖謀不軌的不法分子以及蠢蠢欲動的一己私心引誘利用,從而走向犯罪深淵。面對這種狀況,我們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培養我國公民的法律意識,提升我國公民的法律素質,從而減少違法犯罪行為,為社會的和諧穩定做出應有的貢獻。
“要讓他們自愿主動去接受法律素質的培養,增強自身對法律知識、法律常識、法律行為的認知能力,力圖通過對法律素質的整體認知,達到對其充分的認同,使其內化為具體的行為,最終與法律素質培養的要求相一致。”[4]面對吸毒問題,我們首先要讓公民明白吸毒不僅危害個人、家庭,以及其他人,還有極其惡劣的社會影響,甚至是違法犯罪。所以形成一個堅決抵制吸毒行為的社會共識,促進公民對《禁毒法》等相關法律的認識與學習是勢在必行。
只有我們國家的公民信任法律,認可法律,認可法律的制定是對其公民的保護,才會讓每一個公民自覺的想要去了解法律,進而遵守法律。同時,“只有我們加強對違法亂紀行為的懲處力度,加強法治文化建設,宣傳法律對于人們的重要性,從思想上建立對于法律的敬畏。只有這樣,日后法律才能夠真正的被敬畏,被信仰。”[5]
可以“通過建立與法律素質相一致的日常管理制度,把法律素質的要求貫徹在每條具體的規章中,與日常生活對接和引領,轉化成日常生活的基本信念、生活慣性,使之真正被大學生所認同,逐漸內化為內在信念和自覺行為。”[4]雖然不是一定要將制度細化到具體規章,但可以規定各行各業定期學習相關法律知識,提升法律意識,保證公民法律意識、法律素質向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隨著公民的相關法律意識的不斷提升,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公民能夠依照法律進行自我要求,并且可以進一步對他人的失當行為進行監督。只有這樣,以每一個公民為突破口,我國的禁毒事業才能得到真正跨越式的進步,而不是每年犧牲大量的人力、物力,卻不能喚起公民對相關問題的重視和對相關法律的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