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楠
山西省沁水縣委黨校,山西 沁水 048200
法治思維是指以法治觀念為基礎,運用法律規(guī)范、原則對有關事項、問題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的理性認識過程。簡言之就是法眼看世界,即領導干部在想問題、作判斷時,要從法治的角度來加以審視、加以判斷、加以思考。
黨的十八大提出:“堅持依法治國這個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1]“兩個基本”的表述至此被最終的提出和確定下來。十八屆四中全會更是再次明確了這個表述。
首先,法治作為一種治國理政的基本方略,就意味著它作為治國理政的重要內容和重要方式,對大是大非問題和治國理政事務要發(fā)揮主要作用,這也就要求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必須遵循法治的精神和原則,對法治這一重要治國理政方式,不可輕視,更不可棄之不用。
其次,法治作為一種基本方式,也意味著在治國理政的各個方面和每個環(huán)節(jié)中,都要始終貫徹法治的精神,而不能只在某一部分或某個環(huán)節(jié)進行貫徹。
所以,各級黨政機關和黨政領導干部在工作當中,對于具有決定全局、決定根本、決定長遠地位和作用的法治這一基本方式,必須經常使用、主要使用,從而推動改革、發(fā)展,化解矛盾糾紛,維護和諧穩(wěn)定。
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法治化進程,老百姓的法治意識普遍提高,遇事找法、依法“要說法”、通過法律途徑維權的現象越來越普遍。相對的,如果公職人員、領導干部不依法“說事”、辦事,仍是用強權命令、長官意志等簡單粗暴的老套路來回應老百姓的訴求,老百姓是不答應的,也是不能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需要的。可以說,老百姓對法治的渴求會倒逼領導干部必須具備法治思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所謂的法律至上簡言之就是要人服從法、權從屬法、行受制法。這就要求領導干部首先要正確看待黨的政策和國家法律的關系。關于這一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早就指出:“我們黨的政策和國家法律都是人民根本意志的反映,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黨既領導人民制定憲法法律。”[2]只有認識到黨的政策和國家法律在本質上的一致性,才能意識到維護憲法法律權威就是維護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權威,捍衛(wèi)憲法法律尊嚴就是捍衛(wèi)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嚴,保證憲法法律實施就是保證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實現;其次要帶頭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同時絕不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
權力制約是指國家機關或領導干部手中的權力必須受到法律的約束。這就要求領導干部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堅持做到法無授權不可為,在擁有權力的同時承擔相應的責任,在行使權力的過程中積極接受監(jiān)督。同時還要增強兩種意識,一種是自律意識,做到慎獨、慎微,另一種是自覺主動接受監(jiān)督的意識,這自覺主動就體現在,愿意聽群眾的意見,聽得進黨內的批評。
公平正義是衡量一個國家或社會文明發(fā)展的標準,是人類文明的標志之一。從階級產生以來,人類社會所追求的公平正義是帶有鮮明的歷史性和階級性的,并不存在超階級的公平和正義。究其根本,公平正義也與一定的社會生產關系相適應,凡是能夠促進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的,就被認為是公平正義的,否則就被認為是不公平非正義的。
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是中國共產黨的一貫主張和奮斗目標,同時也是凝聚民心,維護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重要保證。
對當下中國共產黨而言,追求公平正義就是希望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得到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體現出人們生存發(fā)展權利、機會、規(guī)則、救濟的平等與公正。
所以,這就要求領導干部要做到處事正當公道。比如,領導干部在謀發(fā)展、進行重大決策時綜合考慮群眾的長遠利益和現實利益,找準最大多數人的共同利益和不同階層、不同群眾具體利益的平衡點,決不能顧此失彼,使一部分人大獲其利而另一部分人深受其害。其次,還要做到不歧視、無特權;再次,要做到扶助弱者,對于一些歪風邪氣、損害公平正義的事情,要敢于亮劍。
程序是指各種行為的時間和空間方式,表現為步驟、時限和形式。法治思維也是程序思維,注重程序在整個行為中的地位和作用。
美國政治哲學家羅爾斯寫過一本書叫《正義論》,里面有一個分蛋糕的故事。一位母親買了一個蛋糕要分給兩個兒子吃,但在沒有任何測量工具的前提下,如何要保證一刀下去,蛋糕能被分成平等的兩份呢?也就是說,兩人都有可能在這次蛋糕的分配中吃虧或者占到便宜,這次分割,將注定是難以達到實質公平的。那么,這位母親怎樣做才能讓兩個兒子心服口服呢?這位母親想了一個辦法,通過抓鬮的方式讓一個兒子切,另一個兒子優(yōu)先挑選。可以說,這位母親通過一種程序的設計,實現了兩個兒子想要的公平。這就是程序的價值所在。
而所謂的正當程序就是應該滿足以下四個主要要求的程序。
第一個要求是自己不做自己的法官,就是領導干部或公職人員在處理涉及與自己有利害關系的事物或者裁決與自己有利害關系的爭議時,應主動回避。
第二個要求是告知、第三個要求是說明理由、第四個要求是聽取申辯。
舉例說明一下,政府要拆我的房子,那么,政府最起碼要告知我拆房子這件事,同時要說明拆房子的理由,如果我有不同意見,政府也應該聽取我的申辯。
那么為什么一定要使用正當程序呢?因為正當程序對于保障私權、限制公權、提高政府公信力方面發(fā)揮的重要作用。所以,領導干部應當具備正當程序的思維。
同時不可忽視的是,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fā)展,公開、透明、公眾參與在正當程序中越來越占有重要的地位。這就像我們都玩過的摸盒子游戲,不透明的盒子里,一只兔子也可能把人嚇得尖叫,將盒子換成玻璃的,能夠看到盒子里的東西,就沒有人會害怕了。所以,領導干部在行使權力的時候,一定要讓公共事務以公眾看得見的方式運行。
保障人權首先體現在要維護老百姓的人格尊嚴不受踐踏。
所謂人格尊嚴,是指公民所具有的自尊心以及應當受到社會和他人最起碼的尊重的權利。我國憲法第38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3]
保障人權還體現在要保障老百姓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
那么在現實生活當中,領導干部都具備了保障人權的思維嗎?2018年6月1日,河南省某縣在打擊盜竊民航旅客財物專項行動中,有一些舉措引起了網民的熱議,其中最受爭議的舉措是:如果犯罪嫌疑人逾期不歸,將會在電視臺曝光其父母、兄弟姐妹等親屬,并將這些親屬拉入誠信系統并限制其出行,甚至將會在其家門口、村口懸掛“飛天大盜之家”的牌子。
當然,隨后當地政府也發(fā)布了道歉聲明,說是有些工作人員的法治意識淡薄,工作方法簡單,并對其進行了批評教育,并及時地撤回了相關通告。雖然當地政府發(fā)布“告知書”的初衷是為了追逃犯罪嫌疑人,但即便這些犯罪嫌疑人罪無可恕,那也是其個人的事情,與其家人親屬并無關系。更何況在電視臺進行曝光,甚至懸掛“飛天大盜之家”牌子的做法明顯帶有強烈的人格侮辱色彩,會給人們造成很大的傷害,有媒體就曾報道稱,告知書發(fā)布之后,有些犯罪嫌疑人的家屬就因精神壓力過大而整夜睡不著覺。可以說,這一事件背后折射出的正是保障人權思維的缺失,所以,領導干部一定要具備保障人權的思維。
綜上所述,在法治化進程不斷推進的過程中,只有當法治成為人們的一種習慣、一種追求、一種信仰時,領導干部在深化改革、推動發(fā)展、化解矛盾、維護穩(wěn)定的過程中才會自覺地使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