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慧
臨海市人民檢察院,浙江 臨海 317000
2015年以來,我院共辦理破壞環境資源類犯罪案件80件167人,其中辦理非法采礦罪30件85人,件數人數分別占37.5%、50.9%。且2015年至2018年涉嫌非法采礦犯罪人數分別為3人、1人、35人、46人,呈現持續攀升態勢。
從涉案罪名來看,非法采礦罪和污染環境罪是破壞生態環境資源犯罪中最集中、最突出、最典型的犯罪類型,尤其在2016年《刑法修正案(八)》對非法采礦罪作出修改,降低了入罪門檻后,在2017年出現集中爆發期,出現多案多人,2017年、2018年非法采礦犯罪件數人數較去年同期分別上升340%和31.4%。
從涉案人員來看,一是男性占絕對多數,涉案人員中有男性83人,占比97.6%,女性2人,占比2.4%,女性參與非法采礦的基本是作為會計、記賬人員。二是年齡段較為集中,涉案人員年紀最大的65歲,最小的23歲,30周歲以下僅2人,占比2.4%,大部分人年齡在40-60周歲之間,有55人,占比64.7%。三是文化程度較低,初中、小學以及文盲75人,占比88.2%,高中、中專及以上學歷的10人,占比11.8%,文化程度不高通常是參與非法采礦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四是以本地戶籍為主,本地戶籍的有66人,占比77.6%。值得注意的是安徽籍犯罪嫌疑人共有6人,占外地戶籍的一半,且老鄉帶老鄉結伙作案現象明顯,所占比重不容忽視。
從犯罪地點來看,非法采礦由于受礦產資源分布的限制,各鄉鎮分布差異明顯,目前主要集中在9個鄉鎮,其中以杜橋鎮、汛橋鎮、永豐鎮、上盤鎮非法采礦案件多發,如杜橋鎮上大坑村、龍王村外坦、青嶺頭、婁山;汛橋鎮長石大岙村;永豐鎮橋下村、呂山店巖倉等;括蒼鎮、白水洋鎮則多為河道上無證偷挖砂石料,如永安溪小海門段偷挖砂石。且多數非法采礦案件都是犯罪嫌疑人假借“土地平整”、“木本油茶基地”、“林間道路”等項目名義,私挖盜挖,過度開采,造成國土資源嚴重損失。
(一)破壞區域生態環境,造成嚴重隱患。一方面,作案時間跨度較大。在我院辦理的30件非法采礦案件中,有14件作案時間跨度長達二、三年以上,對生態環境危害極大,且大部分環境類資源存在不可再生性,一旦這類犯罪發生,修復逆轉需要很長時間。如葉某某、林某某等5人非法采礦案,其2014年至2017年5月期間在杜橋鎮龍王村等處非法開采山體巖石出賣獲利,造成山體國土資源嚴重損失。另一方面,缺乏專業開采技術。非法采礦人員一般不具備相應的采礦資質,往往以謀取暴利為目的,未進行規劃設計,采取破壞性開采方式,造成對礦產資源的嚴重破壞和當地生態環境的嚴重隱患。例如徐某某、王某某等12人非法采礦、非法制造爆炸物一案中,利用硝酸鈉、硫磺、木炭以(6:1:1.3)的比例自制爆炸物非法采礦,已用爆炸物達3.8噸,開采山體礦石約4.34萬噸。
(二)犯罪團伙分工明確,鏈條化趨勢顯著。僅近兩年辦理非法采礦犯罪案件27件81人,共同犯罪共25件79人,共同犯罪件數、人數分別占非法采礦總件數、人數的92.6%、97.5%,人數最多的為15人。此類犯罪涉案人員多且分工明確,有策劃、指揮人員,有專門的采挖機械操作員,有運輸隊進行偷運等。如徐某某、王某某等15人非法采礦、非法制造爆炸物一案中,徐某某等人承包了上盤鎮田岙島工程、疏通與村鎮關系,郭某某等人制作爆炸物,吳某某等人操作使用炮機、挖機開采,王某某等人負責打炮眼,丁某某等人負責運輸所開采的礦產。另外,多人串案較為常見,如郭某某等人又在杜橋鎮上大坑村、小芝鎮岙坑村巖倉等處采用同樣方法自制爆炸物用于非法采礦,買賣巖石6萬多噸,非法獲利約100萬元。
(三)村干部牽扯其中,深挖出職務犯罪案件。在辦理的非法采礦案件30件85人中,大多為共同犯罪,而且有些案件之間相互串聯,村干部暗中參與利益分配,甚至有些執法人員為了利益,知法犯法。如李某甲、李某乙非法采礦案,其二人分別為上盤鎮田岙村書記、主任,得知施工方超出范圍建造施工便道,不僅默許,還以要求給予田岙村好處費就繼續同意其非法開采礦石。又如2018年查處的謝某某濫用職權案,2014年10月至2017年9月期間,謝某某身為臨海市國土資源土地監察大隊大隊長及監察員,不僅未履行土地監察職責對非法采礦人員進行查處,反而單獨或者伙同他人進行非法采礦活動,以國土資源局受理案件為由阻礙相關部門查處或向相關部門打招呼等方式,多次對非法采礦行為人進行包庇,幫助逃避查處,造成國家資源損失達1000余萬元。
(一)加大查處非法采礦案件力度。依法履行批捕起訴職責,持續加強對破壞生態環境資源犯罪的打擊力度,對涉嫌犯罪符合逮捕、起訴條件的,及時做出批捕、起訴決定,保持刑事威懾力。突破個案辦理局限,針對已經成功辦理的案件,要找準普遍性的突出問題,逐案深入分析,深挖非法采礦背后可能存在的保護傘,尤其是在重點項目推進中一些負有監管職責的國家工作人員及村干部等存在的強攬工程、索要干股、保護費等“潛規則”問題,要深入開展拔釘清障行動,堅決予以打擊。此外,對重大復雜疑難以及社會關注的案件,要及時提前介入偵查,積極引導偵查取證,依法從嚴快捕快訴,體現打擊力度,確保辦案質量。
(二)建立打擊非法采礦協作機制。加強與相關職能部門的溝通協調,完善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銜接機制,推進“兩法銜接”信息平臺建設,及時掌握涉嫌犯罪線索,著力防止有案不立、有罪不究、以罰代刑等問題的發生。同時,建立日常工作聯絡員制度,適時召開打擊非法采礦情況分析會和協調會,加強統一執法理念、執法尺度和法律適用標準,著力推動解決破壞生態環境刑事案件取證難、鑒定難、認定難、法律適用難等問題,形成推進工作的外部合力,及時遏止非法采礦行為。
(三)建立健全生態修復補償機制。非法采礦一般使用挖掘機、鏟車等大型機械設備露天挖掘,甚至自制爆炸物進行破壞性開采,采挖速度快,破壞面大,容易導致山上樹木被毀,地面植被破壞,一旦遭遇強降雨,隨時會發生泥石流、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危及人身安全。因此,在查處非法采礦犯罪的同時要堅持打擊犯罪與生態修復并重,深入貫徹恢復性司法理念,積極探索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和生態修復補償機制,對損害責任者實行嚴格的修復補償制度,督促其通過補植復綠、土地墾復以及各類礦庫安全隱患治理等方式恢復生態原貌,將資源破壞和環境污染的損失降至最低程度,更好地守護“藍天綠水青山”。
(四)積極營造群防群管社會氛圍。加強生態資源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宣傳,可結合司法辦案,定期在電視臺、網絡、報紙等新聞媒體中報道非法采礦案件查處、審判等典型案例,到非法采礦多發地開展送法進社區、進課堂、進企業等活動,積極引導社會公眾認識破壞生態環境資源犯罪的危害后果,增強生態環保意識和法制意識,鼓勵人民群眾積極參與生態環境資源保護,切實形成打擊破壞環境資源犯罪的社會合力。開通微信及網絡舉報渠道,群眾可以通過“隨手拍”的方式,用照片、視頻、文字說明舉報生態環境違法及監管人員瀆職等問題,檢察機關將舉報問題移交給相關職能部門,督促其及時查處,限期反饋結果,形成檢察和群眾監督的合力。
[ 注 釋 ]
①本文主要以2015-2018年來辦理的涉嫌非法采礦犯罪的85人為樣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