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歡
山東司法警官職業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我國司法體制改革以來,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報名條件以及法律服務工作者資格的學歷條件變更為本科,法律執業門檻提高,這使得高職層次法律類專業陷入比較尷尬的境地。高職法律類專業學生的人才培養模式和就業方向亟待轉變。在高職層次的法律類專業推行現代學徒制是提高高職法律類專業學生就業率以及提升單位用工質量的有效途徑,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但是,高職法律類專業現代學徒制建設也存在著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亟待解決。
2018年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報名條件中學歷要求較之前的司法考試發生重大變化,學歷門檻大幅度提高。雖然學歷要求有“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但對于2018年4月25日后入學的大多數非全日制本科生及高職層次法律專業學生想要參加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只有參加專升本或取得非全日制本科學歷后考研這兩條途徑。同時司法部修訂《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管理辦法》,將擔任法律服務工作者的學歷條件也變更為“高等學校法律專業本科畢業”,較之以前的“具有高中或者中等專業以上的學歷”也有了提高。我國目前并未取消高職層次法律專業的設置,隨著法律專業就業難度的增大以及限制條件的增多,高職層次法律專業學生在畢業后從事法律相關專業的比例正逐步下降,學生正面臨著就業難的困境。
2015年至2018年間,教育部辦公廳陸續公布了第一、二、三批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名單,共有8家行業組織、17家企業及410高職院校入選,其中無一家法律行業組織、企業及法律類高職院校。各省教育廳公示的現代學徒制試點項目亦是如此。根據公布的相關數據我們可以看出,教育部、教育廳批準立項的現代學徒制試點項目多數集中在機械制造、藥品制造、數控機床、汽車維修、計算機技術以及美發、烹飪等專業,這些專業都具備職業門檻低、實踐性強、理論學習與技能操作同步進行的特點。而高職類法律專業至今未能入選現代學徒制試點項目,可見其自身的專業特點決定了高職類法律專業與現代學徒制相結合絕非易事。
(一)學徒的職業定位不清晰,出師后無法執業。高職法律類專業并不適用一般意義上的現代學徒制。一般意義上的現代學徒制是師傅帶徒弟,最終徒弟出師,成為能承擔師傅工作崗位任務的員工。然而,由于新形勢下法律執業門檻提高,高職層次的法律類專業畢業生無法取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也就意味著在現代學徒制的模式下,雖然高職法律類學生的師傅是法官、檢察官、律師等專業人士,學習的也是涉法崗位相關知識,但是他們卻沒有從事師傅工作崗位的執業資格。因此,找準高職法律類專業現代學徒制的人才培養定位尤為重要。
(二)法律職業知識系統性強,學徒直接接觸實務存在一定障礙。法律專業的特點決定了即使從事基層崗位工作,也需要掌握較為系統的理論知識和法律素養,在沒有搞清理論之前,在工作現場很難獲得直觀、系統的認識。這與機械類、制造類專業形成了明顯反差。輔助性法律工作雖然重視于技術性輔助,但依舊不能忽視對法學理論的學習,現代學徒制學習關系是基于工作時間和學校中學習,學徒在從事相關法律輔助工作后,會發現其法律理解適用的不足,但在工作狀態中其學習的大多是事務操作與具體經驗,很難抽出精力在工作時間之外加強理論的學習知識。
(三)學徒福利待遇低、職業上升空間小、人員流動性大。在實踐中,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法律服務所、公證處等單位都會采取考試錄用或聘用輔助人員來幫助法官、檢察官、律師、公證員等從事相關工作。但是,目前法律輔助性崗位待遇較低,人員流動性很大,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以法院為例,法官培養一名可以獨立完成工作任務的書記員通常需要半年以上的時間,而熟悉整個法院各種業務則需要更長的時間,而一名書記員一般工作兩到三年就會因為工資低、缺少職業上升空間而離職。律所、公證處也存在類似的問題。法律行業的輔助人員被定義為合同工、編外人員,成為行業的一大普遍現象。不利的行業大環境,造成學徒出師之后,干不了幾年就離職。人員的頻繁更換,無疑是對時間和精力的一種浪費。這樣就陷入了較低的福利待遇和發展空間導致了人員的流失,人員的流動頻繁導致了較低福利待遇等等的惡性循環,造成了嚴重的人力資源浪費。
(一)以培養法律輔助人員為定位,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隨著司法體制改革的穩步推進,我國法律人才需求缺口巨大,尤其是基層法律崗位,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法律服務所、公證處等單位都面臨著工作量大,人手嚴重不足的情形。以法院為例,隨著法官員額制的施行,各法院法官人數驟減,而案件數量卻逐年增加,基層法院面領著人手不足的困境。在最高院發布的《人民法院書記員管理辦法(試行)》中,聘用制書記員學歷條件為“具有大專或本科以上文化程度”。因此,專科類法律專業學生完全可以在法院或檢察院等單位從事書記員等法律輔助性工作。
以從事法官助理、律師助理等法律輔助性工作作為現代學徒制的人才培養定位,可以繞過法律職業對高職層次學生設立的門檻,通過學校及相關用人單位的配合,由學校及用人單位對學徒進行學歷教育和職業教育,學徒畢業后通過考試或考核,與單位簽訂勞動合同。經過學校和單位的共同培養,減輕了單位培養新進人員的壓力,學徒畢業后能直接接手工作,減少了磨合時間。現代學徒制培養出的高職層次法律類專業學生在從事法律輔助人員崗位與本科法律專業畢業生相比也能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和崗位穩定性。
(二)優化法律輔助崗位選擇,加強理論學習與實踐技能結合。學校和用人單位要平衡好學徒的工作與學習時間,從而使學徒在法學理論理解及實踐經驗中一并加深。法學不等同于一般的技術行業,即便是作為服務行業的律師行業也需要不斷完善自己的理論知識,適用高職法律專業學生的現在學徒制制度,要通過理論的學習回歸實踐,再從實踐中認識不足回歸理論學習。
各相關法律部門多樣,從事法律工作或相互輻射或完全獨立,高職法律專業的學徒不僅要學習整個法律體系以及實踐經驗,更要完善法律專業的列表化,區分訴訟專業、非訴、仲裁、公證等行業差異性,注重學習某一領域理論知識,使高職法律專業學生能更好把握自己的學習方向和未來就業的方向。
(三)完善相關政策制度,建立穩定的用人機制。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出臺《關于規范公安機關警務輔助人員管理工作的意見》之后,多個省市紛紛出臺了對警務輔助人員的管理細則,建立了輔警職級制度、薪級工資制度和績效考核制度,提高了輔警的福利待遇、晉升渠道,增強了整個隊伍的專業性和穩定性。這對于法律輔助人員的各項相關制度建設具有很大的借鑒意義。相關國家機關、行業可以出臺管理辦法、行業規范,建立關于法官助理、律師助理等法律輔助人員的職級制度、工資制度和考核制度,提高法律輔助人員的福利待遇,建立職業發展通道。這就打通了高職法律類專業現代學徒制的最后一個阻礙。學徒出師之后,能擁有良好的福利待遇、穩定的工作環境以及可預期的發展空間,形成了學生-學徒-員工-業務骨干這種穩定、健康的發展路徑。
建立行之有效的高職法律類專業現代學徒制,必須有準確的專業定位、穩定的合作企業、優秀的師資隊伍、優秀的師資隊伍。除此之外,還需要學校和企業還要在組織、運行、經費、師資等方面給予大力的支持與全面的保障。高職法律類專業現代學徒制一旦建成完整、規范、長效的制度體系,不僅解決了高職法律類專業學生的就業難問題,為我國依法治國的施行源源不斷地輸送高質量、專業性的人才,還可以為未來現代學徒制推廣到整個法學教育提供寶貴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