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燕
西安培華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5
2019年3月8日,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在兩會“部長通道”上表示,中國的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已經走在了世界的第一方陣,人工智能技術帶來的法律與倫理問題的研究已經開始。“人工智能”,不再僅僅只是科學論壇里傳播的對人工智能的關注,我國將會在未來5年時間里,在人工智能AI技術和人工智能的法律倫理研究等方面,加強國與國之間的密切合作。高階人工智能給人類帶來福祉還是挑戰,近年來大眾無形中加重了人們對于“人機關系”的焦慮,比如說,人工智能運用“人臉識別技術”和“深度學習能力”挑戰人類記憶的高手,“阿爾法狗”擊敗了各國的圍棋大師等等。實際上,現在所謂的所有人工智能的技術,仍應當屬于“圖靈測試”界定下的“智能”而已,在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工智能技術都將會是從屬于人類的“工具”。最終,“人類價值觀”才是人類的典型特征和優勢,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應該更加促使人們對于自身存在的本質進行深刻的探索,而且,應當更加堅定人類與生俱來的自我價值屬性。
特斯拉CEO伊隆—馬斯克認為:人工智能是“人類文明面臨的最大威脅”,他對強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可能失去控制、威脅人類生存提出了擔心和警告。對人類而言,人工智能可能是一種失去控制權的異質力量。2004年,美國科幻電影《我,機器人》把場景移到了未來機器人時代——2035年,該影片的亮點在于:人類無法阻擋人工智能自我意識的形成,又必須得要依靠機器人的力量來反對它們中的異己分子。通過這樣的故事,我們重新認識到了人與機器人之間的關系,人們可以通過為機器人設置道德規范,讓其獲得“人性”而實現人機共存。
2016年的美劇《西部世界》中,更進一步探討了人類與機器人的人道主義關系。在這些影片中,終于有人開始不把機器人作為一種工具,人和機器人之間的關系達到了一種“平等”的狀態,實現了最終的共處共生。科幻電影,傳遞的是一種人類對未來“人機共存”倫理道德等實際問題的思考。
“人工智能倫理學”,作為一個新興的學術研究領域,正在面臨著越來越多開放式的問題,比如說,“人工智能失控”、“技術性失業”、“感情道德”等人工智能倫理的問題,這些問題都越來越受到社會各個領域的廣泛關注。雖然,人工智能可能帶來各種風險,但是,人工智能技術依然有著較為廣闊的應用前景。近些年來,人工智能與電子終端和垂直行業的加速融合,而且,AI技術正在全面地塑造機器人、家電、醫療、教育、金融等未來許多的行業。
現在,科技界已經將人工智能的發展進程分為:“弱人工智能階段”、“強人工智能階段”和“超人工智能階段”。國外很多專家認為,超人工智能時代將會很快到來,隨后那種更聰明的人工智能版本將會做同樣的事情,這種遞歸式的自我改善可能導致最終的“智能爆炸”。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人工智能的失控”確實引起到了各個領域的持續關注,尤其是相關的技術部門和法律部門,這是非常值得欣慰的。研究人員們,希望讓AI技術以人類能夠理解的方式解釋起思維和判斷過程,其最終的結果可能決定人們能否信任和應用這些系統……
技術性失業,是人工智能現在所面臨的在經濟和倫理的兩大方面重大挑戰。2017,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發布了《未來產業:自動化、就業與生產力》報告,該報告中指出在2000多項工作以及800多個職業中,近60%的職業或行業中,至少有30%以上的工作內容在技術上,基本可以完全實現其自動化,但是,真正能夠全面轉變為自動化的職業不超過5%,在“人機共事”的情形之下,自動化每年就可以將全球的生產力提升0.8%—1.4%。其中,自動化技術將會帶動大規模的勞動力全面轉型,并且,可能持續幾十年時間之久,類似這樣的轉型,早在歷史上有過這樣類似的例子,比如說:大多數的發達國家,在整個20世紀中,農業的勞動力就發生了大幅減少的情況,但是,沒有出現長期、大規模的失業,這是因為:科學技術發展同時,也衍生出了一些以前沒有預見過的新工作模式。
在2015年,美國CNBC和英國BBC兩家媒體,共同報道出了:美國一家公司制造出了“性愛機器人”(女性形象)的消息,公司負責人稱“該產品,可以幫助到喪偶者解決一些生活的具體情感煩惱”,這臺和真人一般大小的全球首款“性愛機器人”銷售僅僅6995美元。但是,該產品卻引起了廣泛的社會各界倫理討論。對此,英國德蒙福特大學機器人倫理研究員K.理查德(Kathleen Richardson)指出,過度專注機器人將“損害人類之間的情感共鳴能力”,并且,在互聯網上發出警示性的聲明,向全世界募集支持者。
人工智能,一直以來都是影響面非常廣的顛覆性技術,其“雙刃劍”的效應尤為明顯,我們必須得要未雨綢繆,加強預防和約束引導力度,有效地應對技術不確定性給人類帶來的一些新挑戰,確保人類社會安全、可靠和可控。面對高階的人工智能技術,我們既要通過法律和政策予以全面進行規定,同時,也要用人類文明和倫理道德更多地賦予其開放性的彈性力作用。我國目前的人工智能技術,還處于比較快速發展的時期與階段,發展的過程中有很多人類尚不知曉、不確定的因素和不可控制的風險存在,可能會危及到人類本身。想要把這種風險控制在可控范圍之內,必須要靠法律和倫理來予以規范,確保人工智能始終能為人類服務。
我國的未來,將會全面邁入人工智能時代,我們需要非常謹慎來界定”人機之間關系“的整體格局。2017年7月,國務院曾印發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其中提出了“建立人工智能法律法規、倫理規范和政策體系,形成人工智能安全評估和管控能力”。
日后,我國應當通過對于人工智能技術相關法律、倫理道德以及可能產生的社會問題進行深入地認真探索,為今后真正意義上的智能社會劃出法律與倫理的明顯界限,并且使得人工智能技術更好地為人類社會而服務。
人工智能的出現,是一種歷史上必然的趨勢,現在在語音識別、圖像分類、自動駕駛、機器翻譯等等領域,無一不涉及AI技術的身影。在我們未來的時代,人工智能技術能夠解決社會生活中絕大部分問題,包括:人類的疾病、社會問題等。當然,同時我們也需要做出適當的部署,否則,人工智能將會威脅人類的生存。人工智能一旦脫離了人類的控制,人類將會受到進化的限制,將無法與之競爭。在未來,人工智能的透明性、監管和責任、信任等將會進入更廣泛的公眾討論視野,相關標準和規范也須將進一步地完善出臺。新出現的社會問題,比如倫理、責任、安全、隱私等問題,需要在跨學科的基礎上,以及在政府、企業、民間機構、公眾密切合作的基礎上解決,以此來削弱人工智能可能會帶來的不利影響,我們的目標是創建人類與智能機器人彼此信任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