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彥茜
西南財經大學法學院,四川 成都 611130
隨著“互聯網+”時代正式開啟,傳統金融行業與互聯網技術結合后衍生出一系列新型行業,P2P網貸平臺就是其中之一。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頒布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后簡稱《暫行辦法》)中把P2P定義為是通過網絡平臺實現個體與個體之間的直接借貸。P2P網貸平臺于2007年走進大眾視野,截至2018年P2P網貸公司已達5949家,2018年的成交量更是高達25768.49億元,比2017年成交量(17948.01億元)增長了43.6%元。目前,P2P網貸平臺的經營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種:
中介模式是P2P平臺最初的運營模式。“拍拍貸”的成立標志著我國網貸平臺的正式建立,其初期也采用的是這種模式。該模式旨在為借款人與出借人雙方提供信息,并收取一定費用。在該模式下,網貸公司實質上是一個中介,僅僅具有審核、提供信息、撮合交易的功能,而并未介入二者的借貸關系中。
在這種模式下,網貸平臺為借款人擔保,當借款人無法按時還款時,則用自有資金進行償付。該模式有利于吸引資金,消除借款人的后顧之憂,但另一方面,由于P2P網貸平臺面對的是大眾,如果大量借款者無法按時還款,那么網貸平臺可能會面臨資不抵債,資金鏈斷裂的情況。
該模式下,網貸公司先以自有資金出借給借款人,獲得債權,爾后將債權進行拆分和包裝成理財產品,與出借人簽訂協議將此債權轉讓。該模式可能讓網貸平臺步入違法的境地。因為在這種模式中,網貸平臺將投資者購買債權的資金聚集起來進行下一輪放貸,就形成了資金池,很可能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等等罪名。
正如前文所述,P2P網貸平臺在近幾年的發展中衍生出許多其他的模式,早已不是單純的中介角色,這種現象被很多學者稱為“異化模式”,背后存在諸多法律風險。下文將圍繞網貸平臺可能涉及的罪名展開詳細論述。
根據《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條的規定,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的定性有四個條件:分別是未經批準、公開宣傳、承諾在一定期限還本付息以及向不特定對象吸收資金。在“中介模式”下,一方面,網貸平臺僅僅向借款雙方提供借款金額、周期以及用途等信息。因此準入條件并不高,僅需按照《暫行辦法》的規定至地方金融監管部門備案登記即可;另一方面,網貸平臺并未介入到借貸關系中,也不存在向不特定公眾吸收存款等行為,一般不會涉及此罪。而另外兩種模式下,則存在觸犯該罪的風險。首先,P2P網貸平臺可能會利用互聯網進行公開宣傳。其次,網貸公司為借款人進行擔保,實質上是對出借人還本付息的承諾,不符合金融市場中的風險性原則。再次,網貸公司會形成資金池。將借款的具體數額與還款日期進行拆分,包裝成理財產品進行出售;或者是實行資金自融行為,甚至會出現“拆東墻補西墻”的龐氏騙局。最后,這兩種模式下的P2P網絡借貸公司實質已經不是單純的信息中介角色,因此必須取得有關部門批準。但是,大多數網貸公司并不具備吸收公眾存款的資格,是非法運營的。綜上所述,在后兩種“異化模式”下,網貸平臺很可能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
根據《暫行辦法》第十條,網貸公司不得為自身或變相為自身融資、不得直接或變相向出借人提供擔保或者承諾保本保息。由此可見,監管機構更希望P2P網貸平臺作為一種單純的信息中介平臺運營,不能超出該經營范圍。但是,在“擔保模式”下,網貸公司為了降低投資風險,吸引投資,往往建立風險擔保,由此在借貸關系中扮演擔保人的角色。而在“債權轉讓模式”下,網貸平臺將債權進行拆分和包裝成理財產品出售,以此滿足自身的融資需求,并再次進行放貸,涉及到貨幣資本業務。從這一層面上不難看出,此時網貸平臺與銀行業務基本相同。而銀行作為金融市場重要的機構,其設立和業務的開展有嚴格的市場準入范疇,必須通過監管部門批準。因此,這兩種行為已經遠遠背離網貸平臺“信息中介”的角色,同時也存在資不抵債的破產風險。符合《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條第四款“其他嚴重擾亂市場秩序的非法經營行為”,應當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
《刑法》第一百九十二條規定了集資詐騙罪。首先,“集資”是指將社會閑散資金聚集并投入使用的過程,其面向的是不特定公眾。由于P2P網貸平臺利用互聯網技術開展資金借貸業務,必然面向“不特定大眾”。其次,此罪構成要件要求主觀方面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在目前網貸平臺的運營中,有兩種情況可能涉嫌此罪名。第一,不少運營商一開始就以騙取不特定公眾的資金為目的設立P2P網貸公司,按照設立公司、騙取資金、攜款逃匿的犯罪程序進入市場。第二,出借人故意編造虛擬身份,提供虛假信息以隱瞞借款用途和投資項目。在這兩種情況下,可以追蹤資金流向和用途以判斷犯罪主體的在主觀方面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符合集資詐騙罪的構成要件。
由于技術發展的超前性與法律規范的相對滯后性矛盾,P2P作為技術發展所誕生的產物,其運營面臨著一系列問題。2019年開展的“315晚會”就曝光了一種叫做“714高炮”的高利息網絡貸款。為了牟取暴利,這些機構直接或間接從事“超利貸”的運營和推廣。泄露借款人隱私信息、暴力催收等行為,嚴重破壞我國金融秩序。
我國目前針對經濟犯罪領域所指定的資格刑還較少。盡管在2015年頒布的刑法修正案(九)增加了一種“從業禁止”的處置措施,但從我國的司法實踐中,針對該類犯罪人的刑法仍以自由刑為主。“自由刑”是指剝奪人的自由為主要內容的刑罰,它可以在短期內給予犯罪人以嚴厲的懲罰,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方法并不能從根本上杜絕其“卷土重來”。因此,禁止犯罪人從事與金融相關的行業,可以更好地預防從業人員的犯罪行為。
P2P作為互聯網技術與金融行業結合的產物,對經濟發展也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一方面有利于提高資金的利用效率,解決我國散戶、小戶投資無門的問題;另一方面,為實體行業的融資提供便捷。因此,在利用刑法對其進行規制時,應該遵循謙抑性原則,堅持以產生嚴重的實質性危害作為刑法制裁的標準。既對網貸公司的違法行為進行規制和嚴厲打擊,同時也應該保護其自由和效率。例如在“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定性問題上,應該將“資金用途”納入考量。如果網貸平臺將資金用于自身或實體生產經營活動,則不會對社會造成巨大危害。相反,如果P2P網貸平臺將資金用于投資股票、證券等高風險領域,一旦操作不慎就可能導致資金鏈斷裂,不僅對借貸雙方產生不良影響,也勢必會對金融秩序造成沖擊,此時則應按照“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定罪。
P2P網貸平臺具有高效、便捷、交易成本低等諸多優勢,為小微企業的發展帶來更多機遇。但是,機遇與風險并存,在享受網絡借貸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也不能忽視這種模式背后的法律風險尤其是刑事風險。當務之急就是在P2P網路借貸行業劃定刑事紅線,保障網貸平臺的健康發展,為金融市場秩序的維護提供法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