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濤
云南民族大學法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國際學者在國際交流方面明確規定,就是在相同項目上,不同稅務機構對于納稅人收取一定費用,從一定意義上說,這樣的稅務征收情況是相同的。其他一些學者則認為,不同的稅務機構對于納稅人收取一定的費用與單獨設置的重復征稅項目存在一定的偏頗,他們認為,繳納稅務的主體可以是納稅企業,收取稅務的主體應是國家團體。上世紀六十年代DECD在闡述資本的稅務環節明確指出:國際性質的重復稅務征收項目必須是同一時間內執行,稅務征收及繳納主體必須是國家,但客體可以選擇是個人也可以選擇是企業。
中國實行“一帶一路”的經濟發展路線,讓中國經濟發展帶動周邊國家經濟發展。讓周邊國家搭上中國發展的快車、便車。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貿聯系在加強。
國際投資與國際貿易的融合越來越多。跨國投資者必然會充分利用世界經濟發展來獲得越來越多的收益。重復性的征稅項目只會打擊這些巨頭的投資熱情,從而影響資金流的注入與流通,對于市場的貿易并不是有力的。尤其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環境下,會嚴重影響市場活力。
形成不可調節重復征稅現狀,主要是各國自身利益考量實行不同稅收政策,尤為突出的是稅收管轄政策和相關因素的認定標準,是征稅的重要因素。它容易導致國家間稅收權利和利益的沖突,對國家間經濟合作甚至國家間關系產生不利影響。最終造成各國間經濟利益分配不均,且發達國家容易占得優勢。
在稅收管轄權方面,我國采用居民管轄權與來源地管轄權相結合以來源地管轄權為主的原則,原因是我國經濟情況決定的,我國在國際資本和技術流動中,表現為輸入國,大量跨國公司在我國投資設廠,獲得高額利潤,使源自我國的股息、特許權使用費等增加。此情況下,我國不能接受任何居民管轄權處于獨占地位的要求,更注意維護和堅持來源地稅收管轄權的優先地位。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許多有實力的中國企業走出國門,在境外的所得增多,所以,我國堅持以來源地管轄權為主,兼采居民管轄權,在現階段是維護我國經濟利益的優選。
中國發展經濟,引進資金,給予外商一些優惠條件。而對于有效的原住民在允許的條件下適當抵消重復征稅,但由于優惠稅率下實際抵免額度較小,在沒有稅收饒讓條款的情況下,我國給予跨國納稅人的優惠往往又被居住國實際占有,稅收優惠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又造成了居民納稅人與非居民納稅人的差異待遇,不符合國民待遇原則,不利于公平的市場競爭。
對于當地人出境的各種稅務條件,國家會給予一定的補助或者減免。一旦境外稅負輕于我國,可以實現全部抵免,消除重復征稅,并可以根據情況選擇是否實行稅收饒讓;在境外稅負重于我國的情況下,在抵免限額內進行抵免,一定程度能改善居民納稅人的狀況,減輕其重復征稅的負擔。
各國之間貿易往來基于自身利益考量實行不同稅收政策,尤為突出的是稅收管轄政策和相關因素認定標準,是影響征稅的重要因素。國家間稅收權利和利益的沖突,進而對國家間經濟合作甚至國際友好關系產生不利影響。最終造成各國經濟利益分配不均,發達國家易占得優勢。這樣在國際交往中,兩國家之間的貿易可以聯手對重復征稅進行定義歸納,從局部解決重復征稅問題,兩國之間貿易往來更加和諧,減少各種重復征稅及偷稅漏稅情況比例。雙邊協定從稅收博弈來看,在合作策略中不是完美消除重復征稅的途徑,它也不能完全消除重復征稅現象。與單邊措施相比,是現階段最有效的方法。
當前科技發展程度,國際法律的普遍應用已遠不止改革開放時代。對于一些國家及地區之間的各種紛爭,國際重復征稅是一項很關鍵的任務。同時對其進行充分研究也是對各交往國利益負責的必然要求,以及對各國交往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進行平等公正的貿易交流,才能有效促進地區及國家經濟、金融等方面的發展。配合當前形勢,努力推行“一路一帶”,才能在有限資源條件下創造更多的可能,為經濟發展帶來更多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