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悅
中山大學新華學院法學院,廣東 東莞 510520
占有制度在物權法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地位輔助方面,現代物權法已經從財產歸屬轉移到財產利用的方向,使得物權主義受到挑戰,為了讓現代物權法在其內容和結構上更為合理,凸顯其規范作用,需要重新認定物權法占有制度與侵占罪[1]。積極了解物權法占有制度與侵占罪的內涵,心素和體素作為占有的兩個要素,對物權法占有制度的認定是衡量侵占罪與盜竊罪的主要標準,在此環節可根據心素和體素來作出判斷。
占有制度是物權法的主要規定之一,它在維護人民利益、保護占有、推定權利等方面發揮出重要的指導作用。占有是人對物進行控制的一種事實狀態,這是一種權利,用以證明對物進行管理和控制的事實,其本權的存在無需證明。雖然對占有進行間接的保護,但是它屬于一種特殊的法律事實,具有多重法律效果,當占有達到一定期限后可主動獲得所有權,并以公示方式證明占有構成動產物[2]。占有人以身份行事占有物,法律對占有進行相應保護,以有效的法律保護可避免權利人的暴力行為,注重維護人類的根本利益。強調占有物的安全性,在法律保護下,占有可以物盡其用,實現其價值的最大化,避免物長期閑置,很大程度避免了國家財富浪費。占有的條件:嚴格來說,占有制度的內涵體現在體素和心素方面,從客觀角度說,對物進行事實性控制,實現了占有人對物的有效支配,通過運用占有的意圖,對物進行相應保護[3]。
侵占罪是以非法為目的,將他人交予自己的物非法占有,同時數額較大、不予歸還。從主觀程度說,侵占罪就是占為己有。本應是他人的物獨占著不歸還,僅是長期使用、不予歸還的行為屬于一般的民事侵權行為,而涉及很大的數額,并且拒不交出的行為是違法的,已經構成了犯罪。侵占罪構成的條件:非法占有是侵占罪罪名成立的前提,表明了因個人需求私自占有他人、國家等公私財物的行為都是具有法律性質,以合法形式代為他人保管的行為。從客觀程度上說,構成法律事實的原因有很多,其形式也是多樣的,對于代為保管的這種行為,根據生活常識,它在事實上是存在委托關系的。評價持有他人物的行為時,需要注意的是:持有他人遺忘物的行為是合法的,如對方無歸還的要求,行為人在規定時間內對這些財物具有自由管理的權利[4]。侵占罪這條罪名強調的是他人財物所有權,將不屬于自己的財務私自占、隨意支配,如果是他人丟失的財務,視為自己本意,因此當對這部分財物進行配置的環節,在未轉贈予至他人之手的情況下,行為人對這些財物具有代管權利。
盜竊罪指的是非法占有公共財物、多次使用公私財物等的行為,在使用公共財物的過程中自欺欺人,采取不易被他人發覺的方式占有公私財物,這種行為主要體現的是行為人的主觀認識。盜竊罪構成犯罪的主要原因在于,其行為是故意的,明知自己行為給他人和國家帶來危害還故意為之,非法占有財物,因此形成了很嚴重的危害后果,為科學認定侵占罪與盜竊罪,需要站在民法制度的角度分析問題,便于正確的區分侵占罪與盜竊罪。衡量盜竊罪與侵占罪的主要標準為:侵占行為特征,如侵占罪表現出很強的侵占行為,行為人將合法變為個人非法占有,由于是故意為之所以構成犯罪。為了認定侵占罪與盜竊罪,需要及時了解其行為的合法性與非法性,這是認定侵占罪與盜竊罪的主要標準之一,從民事制度的角度考慮此行為是否已經對物構成了故意占有,占有行為是否合法[5]。侵占是侵占罪中的關鍵詞,已經涵蓋了侵占制度的內涵,其行為可表現為:詐騙、貪污、搶奪,還強調了運用職務之便構成的故意占有行為也在國家制度規定范圍內。
綜上所述:本文以制度認定為研究主題,主要探討了物權法占有制度與侵占罪的認定,首先理解物權法占有制度,占有是人對物進行控制的一種事實狀態,法律保護可避免權利人暴力行為發生。非法占有是侵占罪罪名成立的前提,因個人需求私自占有他人、國家等公私財物的行為都是具有法律性質,強調的是他人財物所有權。在侵占罪與盜竊罪比較中,了解盜竊罪構成犯罪的主要原因,非法占有財物形成很嚴重的危害后果,站在民法制度的角度,侵占罪與盜竊罪的判定標準為:其行為的合法性與非法性,故意為之所以構成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