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昌磊
貴州民族大學人文科技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人格標識商品化權(Commercialization rights)的民法保護,是指對民眾人格標識的保護,即民眾的身體、形象、外貌、聲音、姓名、名譽等自然人特征,也包含組織代表等法人身份。民眾的人格標識與民眾緊密聯系、融為一體。人格標識的商品化權,主要指將民眾的人格標識商品化,這一過程的核心是“人格形象”。目前,我國的經濟發展形式越來越多樣,商家利用民眾的商品化人格標識,進行盈利活動的手段越來越多,人格標識商品化權及其民法保護相對滯后。
我國目前的人格標識商品化權及其民法保護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民法中對于人格標識商品化權的概念界定,還比較模糊。例如,將人格標識商品化權的具體權利,表述為商品化權、商品形象權、商業人格權等。這種說法總的來說,更加側重“商品”,對于“人格”的表述不清楚,具體的人格標識商品化權在保護的過程中,比較容易和“商品權”、“肖像權”等權利混淆。
第二,民法中對人格標識商品化權的保護對象比較狹隘,主要限于現實中已經出現過的被侵犯人格標識案例,例如聲音、肖像、名譽、冠名權等等,對于公民擁有的其他人格權的保護不明確,尤其是隱私的商品化權保護措施不足。
第三,目前公民的商品化權與人格權的保護,在實際的執法過程中常常是割裂的,法律工作者沒有對相關范圍內的名詞進行整合,公民在具體的維權過程中,很難得到有針對性的保護。
對于人格標識商品化權及其民法保護這一長期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立法部門應該從概念界定的角度入手,將相關法律概念進行細分,把公民的人格標識商品化權的保護落到實處。筆者認為,首先,要明確民法中,關于人格標識商品化權的具體名稱,將“商品化權”、“商業形象權”、“商業人格權”這幾個概念區分開來,明確不同的表述對象,代表的具體權利,統一這一權利的表述方法。其次,相對于“商業形象權”、“商業人格權”這兩種表述,“商品化權”仍然是這種權利的最佳表示方法,是對人格標識商業轉化的一種動態過程描述,更為清晰明確,不會和其他相關概念混淆在一起。最后,在確定民法中對于該種權利的保護名稱之后,要對權利作出具體的解釋。“商品化權”,可以解釋為——公民(自然人)通過利用自身人格標識進行商業化并獲取合法利益的權利[1]。
對于民法中,“商品化權”的保護對象過于狹隘的問題,筆者認為,最有效的解決辦法,是對保護的對象進行細分,并在現有的保護基礎上,擴大保護對象的范圍。第一,要做好人格標識的分類工作,要將人格標識與人格權(Personality right)區別對待,合理看待當代自媒體發展與人格標識保護之間的關系,針對不明顯的人格標識,如聲音、姓名等,要加強實地調查在立法與執法過程中的作用,詳細了解具體情況。其次,要完善民法中,對于死者的人格標識商品化權的保護,利用工業互聯網與智能制造的發展成果,利用科技手段,解決對死者人格標識商品化權保護困難的問題。最后,要從公民的角度入手,加強對民眾的人格商品化權保護教育。公民要提高對于人格標識的保護意識,將自己的聲音、肖像、外貌特征、姓名,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認識到不法分子的惡意侵害行為,不要等到嚴重傷害已經形成,才想起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
從上文的描述可以看出,商品化權與人格權在具體內容與立法目的上,有一定的相似和重疊,二者的保護對象都是一部分的公民人格標識,筆者認為,可以在現有的民法保護條例中,對人格權的具體立法進行一些調整:(1)將人格權與人格標識商品化權重疊的部分,做出一定的區分,按照“人格權更側重公民的精神保護,人格標識商品化權更側重公民的經濟利益保護”的角度,完善具體的保護條款。(2)對于差異比較模糊的保護內容,可以適當的延后處理,根據具體的事件狀況,進行差異化的處理。(3)通過立法工作的完善,適當借鑒大陸法系國家的相關立法案例,補充現有人格權保護法中沒有涉及到的內容。
綜上所述,商品化權的民法保護,是目前我國立法工作完善的重要內容之一。從本文的分析可知,任何一項人格標識,都有可能在當事人不知情的情況下,被不法商家盜用,對當事人的名譽和精神,造成嚴重的傷害。因而,法律工作者要加強對人格標識商品化權及其民法保護的重視,加強相關領域的社會研究,促進立法工作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