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宇行
澳門科技大學,澳門 999078
有限責任公司制度始于1892年德國的《有限責任公司法》,該制度是結合了合伙企業及股份公司各自的優點而創造出來的。有限責任公司既具有合伙企業內部嚴密的人合性特征,又具有股份公司的有限責任的特征,結合“各家之所長”進行的法律制度創新。這種制度的創新,使得有限責任公司可以最大程度地聚集資本和勞動力,提高資源配置。有限責任公司一般由幾個股東共同出資,規模較小,具有較強的人合性。
根據我國公司發的相應規定:經股東同意轉讓的股權,在同等條件下,其他股東有優先購買權。
按照現行法的規定,當股東已經同意股權的對外轉讓時,轉讓股東對外轉讓股權時會盡可能的與外部第三人展開股權轉讓的協商與談判,這時如果其他股東在原先同意的情況下,又來行使優先購買權會打亂轉讓股東對于股權轉讓的安排與部署,使其對外部第三人可能造成逾期違約,其他股東前后不一致的言行也有違誠實信用原則。
股東優先購買權的穿透效力是指,在股權的間接轉讓中,法人股東的實際控制人的股權變動,存續股東的優先購買權能否有穿透適用。穿透效力的問題是隨著商業活動的日益頻繁,公司中出現了以法人為主體的股東,法人股東的實際控制人的股權發生變動時,表面上來看公司內部結構沒有發生變化,但實際上該法人股東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由于其控制權的易主,導致該法人股東行使股權的方式方法等各方面都將發生改變,等于公司的其他股東被強制地接受一個內在已經發生實質變化的“新人”。股東優先購買權穿透效力引發了廣泛的討論,法律對此沒有做出明確規定,其問題的關鍵就在于法人股東的實際控制人的股權變動是否是觸發行使股東優先購買權的條件。
隨著社會及商業模式的繼續發展,人們對股東優先購買權制度又有了全新的認識,于是約定優先型的立法模式誕生了。此種模式是結合了前兩種立法模式的優點,把優先購買權制度首先通過法律固定了下來,當股東之間對此沒有例外規定時也不至于無法可依。同時又規定,股東可以通過公司章程進行約定,排除適用法律關于股東優先購買權的規定,或對股權的對外轉為作出更為嚴格的限制。第三種立法模式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私法自治的要求。我國現行公司法采取的是約定優先主義立法模式,賦予了股東可以通過公司章程排除優先購權的適用。公司法作為私法的一部分這種立法上的轉變是一種巨大的進步。但有學者并不滿足于此表示,我國應當與西方發達國家立法接軌,將約定優先主義模式轉變為約定主義模式,完全取消法律關于股東優先購買權的規定,將此問題完全交給股東通過公司章程進行約定。此種說法本文持保留意見,以下是幾種立法模式的分析。
德國和英國公司法采取的是約定型立法模式。德國公司法規定,股權原則上可以任意自由對外轉讓,章程對此作出相反規定的除外。德國、英國都是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其從工業革命時期開始,其社會經濟與法律制度都有了長足的發展,所以這些國家從約定型模式到法定型立法模式再到約定型立法模式也不足為其,這種集體的立法“返祖現象”我們從中也發現了一定的規律。但這種立法模式是否適合當下中國,還值得進一步探討。
我國現行公司法采取的是約定優先型立法模式。這種立法模式是前兩種立法模式的融合,相較而言此種立法模式較為緩和、周全。一方面表明了法律保護有限責任公司的人合性的態度。另一方面也同時兼顧了私法自治的要求,讓股東可以通過公司章程排除法律關于股東優先購買權的制度安排。
本文認為我國現行立法采取的約定優先型立法模式還是比較符合我國的國情的,盲目移植追隨發達國家立法,可能會出現立法過于超前而造成法律“水土不服”的現象。約定優先型立法模式的優勢在于,在股東對優先購買權沒有通過章程約定時,法律對有限責任公司的人合性通過股東優先購買權制度進行兜底保護。
同意權被架空失去法律意義,和股東優先購買權穿透效力的問題應引起我們的重視。要想賦予同意權法律意義,就應當將有權行使股東優先購買權的股東限制為異議股東,當股東同意股權對外轉讓時,不再具有優先購買權。關于股東優先購買權穿透效力,本文認為應當賦予股東優先購買權穿透效力,這樣才更符合法律設立股東優先購買權制度的立法目的,不至于讓股權間接轉讓這種交易模式成為規避股東優先購買權的工具,不管是轉讓股東還是存續股東,都要符合誠實信用原則,這樣才能達到公司利益最大化,實現良好的社會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