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衛東 高憲平
臨沂大學,山東 臨沂 276000
在聯合國193個成員國中,177個國家在憲法中規定了憲法宣誓制度,這充分說明了憲法宣誓制度的廣泛適應性。憲法作為我國的根本大法,在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中處于統帥地位,是一切國家機關、組織、個人的根本準則。研究憲法宣誓制度的法治功能,一方面可以增加公民對憲法認同感,提高公民的憲法意識,維護憲法的權威。另一方面,可以完善國家工作人員的自我監督,對國家工作人員形成社會約束力,激勵其忠于憲法。
憲法宣誓制度是指“在一國的憲法中規定新當選的國家元首、重要領導人以及新近入職的國家公職人員等通過法定程序公開宣誓遵守憲法、崇尚憲法,并效忠國家的重要儀式。[1]”這項制度的產生一般認為是伴隨著憲法產生的。
在早期的中國,并沒有宣誓制度。由于文化原因,宣誓制度一直是由中國特有的“誓”文化來實施的。“誓”文化在中國影響巨大,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都要受到誓的影響。近代的宣誓制度是由孫中山先生首創的[2]。新中國成立后,一直到2014年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開始提出建立憲法宣誓制度,并在隨后開始在全國傳播實施。2015年7月1日,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議中,表決通過了《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實行憲法宣誓制度的決定》。這是我國首次以立法的方式確立了憲法宣誓制度,并在決定中規定了宣誓的主體,誓詞和形式等內容。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訂案中新增一款“國家工作人員就職時應當依照法律規定公開進行憲法宣誓”,作為憲法第二十七條的第三款。這是首次將其在憲法予以確立。
憲法宣誓的誓詞是“我宣誓:忠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維護憲法權威,履行法定職責,忠于國家、忠于人民,恪盡職守、廉潔奉公,接受人民監督,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努力奮斗!”通過誓詞,我們可以發現憲法宣誓的功能是傳播公職人員權力的來源,并宣示憲法的權威。但是這一切的功能都必須是建立在一個法治的背景中。因為只有在法治的國家,憲法的權威才能落實,憲法宣誓制度才有保障。所以憲法宣誓制度雖然是在傳播憲法的精神,但也在宣示一個國家的法治建設。
憲法宣誓制度是為了宣示公權力的來源正當性和樹立憲法權威,這一切的目的也是表明我國的法治建設。所以憲法宣誓制度自然而然的產生了法治的功能。但是憲法宣誓制度的法治功能并未得到落實,所以我提出以下建議:
憲法宣誓制度入憲,雖然表明我國對憲法宣誓制度的重視,但是卻未真正將憲法宣誓制度落實在生活中。雖然在《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實行憲法宣誓制度的決定》中以規范的形式解釋了憲法宣誓制度,但是未真正提供憲法宣誓制度的法律保障功能。
在域外,憲法宣誓制度很少有專門的法律來規定違誓責任。但是由于西方特殊的歷史背景,人們可以用倫理宗教來約束宣誓的主體。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不能可能也是運用宗教倫理來約束公職人員進行憲法宣誓。這就要求我們要通過其他方式來解決。而對一項制度的有效實施一般會通過懲罰與激勵來就行。我國在保障憲法宣誓制度的落實也可以從這兩方面入手。例如,將憲法宣誓對象納入誠信檔案,對宣誓者給予相應的表彰等,以此保障憲法宣誓法治功能的落實。
雖然憲法宣誓制度的功能是為了傳播憲法的精神與權威,但是憲法宣誓制度的確立也需要憲法的落實。憲法與憲法宣誓制度兩者不是獨立進行的,是相輔相成的。憲法構成了憲法宣誓制度的正當基礎,憲法宣誓制度促進了憲法實施[3]。所以進一步在社會中宣傳憲法,才能保障憲法宣誓制度的落實。只有憲法宣誓制度的落實,才能體現其的法治功能。
盧梭說過:“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們的內心里[4]。”對憲法宣誓制度法治功能的認識,才能將憲法宣誓制度落實到每個社會成員中,讓每一個社會成員感受到法治的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