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華
三年前,我當了外婆。從小外孫女出生的第一天起,她就高頻率地出現在我的朋友圈里。我的朋友們常常跟我說,我們見證了你外孫女的成長。我忽然想到,在我的童年和少年時期,沒有手機,沒有電視,更沒有朋友圈,除了幾張發黃的照片,我們的成長在哪里?
其實,我們的成長故事也是有趣的、溫馨的、充滿歡樂的,我們應該把過去記錄下來,講給今天的孩子們聽。
我今天想講一講我的“小紅花”的故事。
我的小學是在海濱的一個小縣城里讀的,因為是跟著爸爸媽媽從省城下放到這里,我在家就已經開始識字,也會簡單的算術,校長就特批我直接讀了二年級。可能是因為我說一口普通話吧,很快就有老師來找我,叫我加入學校的“小紅花”。“小紅花”,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學校的藝術團。這個藝術團有唱歌、跳舞、樂器演奏,還有專門的曲藝表演。老師也許覺得我是個可塑之才,就讓我都試試看。我跳了一陣舞,又唱了一段時間的歌,最終才確定在說快板、演小戲和唱京劇上。
快板是一種傳統的說唱藝術,也叫“數來寶”,因為瑯瑯上口、清脆響亮,特別適合街頭廣場表演。學校挑了七八個學生,請了鎮上文化館的老師來教我們打快板。先練左手“節子”(我們叫它小板),再配合右手的大板,打出“嗒—嘀嗒—嘀嗒—嘀嘀—嗒”或是“嗒嘀嘀嘀嗒—嘀嘀嗒”的節奏來。包括我在內的三四個學生很快就學會了,于是我們就成了一個表演快板的小組。每次演出,快板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它和時政結合得最為緊密。有的時候是對口快板,有的時候是群口快板。我們在縣大禮堂最大的舞臺上演過,在街頭廣場上演過,在工廠和田間演過,通過這樣的文藝形式來配合宣傳,教育群眾。雖然當時我還是一個小學生,卻通過打快板了解了許多國家大事,盡管只是一知半解,但卻有一種在為國家作貢獻的感覺,心中真的有種無比的崇高感。
隨著“小紅花”影響的擴大,我們的節目變得越來越豐富。一天,老師宣布我們下面要學京劇了。我們很是興奮,追問老師要教我們唱什么。老師說,我們先從簡單的學起,學習《紅燈記》中小鐵梅的唱段《都有一顆紅亮的心》。雖然只是一小段,但老師教得很認真,從眼神到手勢,一板一眼、一招一式,都嚴格要求。老師告訴我們:光學會了唱腔還不行,得要知道這一段講的是什么意思。小鐵梅在爹爹、奶奶的影響下,決心也要像他們一樣,做一個革命的接班人。所以要把小鐵梅的精、氣、神演出來。我們聽著、練著、體會著,光那個左手拽衣角,右手做“1”的手勢,甩頭亮相,配合著“都有一顆紅亮的心”的造型,就不知道練了多少遍。當聚光燈亮起,舞臺上站著一排“小鐵梅”,穿著小紅花襖,梳著長辮子。隨后,伴奏響起,“我家的表叔數不清,沒有大事不登門……”小演員們仿佛已經成為戲中人,一個高腔,一個亮相,都引來滿堂掌聲。
“小紅花”是個小舞臺,但是它聯結的是社會的大舞臺,我們在小課堂之外,還有這樣一個大課堂給我們提供了學習的天地。人的成長也許是多方面的,一個人性格的養成、品味的提升也來自方方面面。我們可以從有字的書上學,也可以從無字的大書上去學,只要是對成長有益,任何一段經歷、任何一種學習,都是人生的歷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