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茂 劉宗靈
[摘要]群眾是在既有的政治經濟環境中來認識自身的,在還未有堅定的革命信仰時,他們追求的仍然是具體的、直接的利益目標。1922年至1937年間,除在蘇區領導工人運動外,劉少奇在國民黨統治區亦從事了大量領導工人運動的活動,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通觀這段歷史,可以看出,他在領導工運的過程中,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善于抓住工人群眾最為關心的經濟訴求,在為群眾經濟利益斗爭過程中,循序漸進地提升工人政治覺悟,擴大黨的影響力與階級基礎。
[關鍵詞]劉少奇;經濟斗爭;工會
[作者簡介]趙春茂(1994-),女,漢族,四川人,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共黨史與黨建。劉宗靈(1982-),男,漢族,四川人,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博士,研究方向:中共黨史與黨建。
[中圖分類號] D410[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6-8031(2019)11-0008-03
黨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逐步形成了一切工作都要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作風,這是黨最大的政治優勢。正如美國學者西達·斯考切波所言,抓住群眾最迫切、最敏感的經濟利益目標訴求,采取他們所習慣的群體方式行事,為他們的利益而斗爭,這是建立與群眾間聯系橋梁的重要手段。①為群眾爭取與其直接相關的經濟利益,采取他們所能接受的行動方式,是密切聯系群眾路線中恒定不變的真理。劉少奇是中國革命與建設的重要領導人之一,為革命事業奉獻了一生。縱觀其革命政治生涯,可以發現劉少奇非常關心人民群眾的切身經濟利益,并善于以此為切入點和各階段黨的政治需求與中心任務相結合,從而有效動員群眾,引導革命斗爭深入發展。可從劉少奇的相關實踐與理論中探索如何密切群眾聯系,搞好黨群關系以及學習領會其中所體現出來的創新精神與敢于堅持真理的品質,有著重要意義。
一、領導工人群眾經濟的政治的日常斗爭
大革命失敗后,劉少奇依舊堅持在發動工人運動的第一線,在領導白區的工人運動中積累了寶貴經驗。全面抗戰爆發前夕的1936年4月,劉少奇總結了1927年以來黨領導白區職工運動的經驗,為形成白區職工運動應該采取的正確方針,撰寫了一份工作提綱——《關于白區職工運動的提綱》。在提綱中,劉少奇首先理性地梳理了白區中共與國民黨力量的對比。他指出,國民黨所控制的中心城市區域皆是反革命力量最強大的地方,而中共在這些地方的革命力量還比較薄弱,黨在此最重要的任務還是爭取群眾,采取防衛措施。為團結工人階級中的大多數,積蓄革命力量,黨員干部“必須特別注意領導工人群眾經濟的政治的日常斗爭”②。康永和與顧大椿在回憶這位偉大的工人領袖時也曾談到,“少奇同志一開始從事工人運動,就強調把領導工人的經濟斗爭同奪取政權、實現社會主義的目標聯系起來,引導全體工友向勞工解放運動的正確道路前進”。③
可以說,這是根據中國工人階級客觀的現實處境所做出的正確策略指導,因為“中國工人階級勞動條件之惡劣,是世界各國所沒有的”。④在經歷大革命時期領導工人運動的實踐后,劉少奇總結道,“工人在任何時候,都不能離開要求其經濟上之利益”,并應進行各種經濟斗爭作為職工運動的方針,“經濟斗爭之發展,即為中國職工之發展”。⑤工人是在所處的經濟政治環境中來認識自身的,日常的經濟斗爭所爭取的利益與未來革命勝利所能為工人取得的全部利益相比,是很小的,但是工人卻能在這樣微小的卻關乎切身利益的運動斗爭中看到利害關系,選擇站位,從而團結在黨的周圍。這時中共再適時對其加以政治引導,推動他們進行“經濟的政治的斗爭”,使工人階級覺悟到應為無產階級革命的最終勝利而持續奮斗,黨領導工人運動的目標就完全達到了。革命導師列寧認為,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是“逐步由低級向高級發展過程,從最初的經濟斗爭發展到政治斗爭”的。⑥在劉少奇看來,對群眾的政治引導是必要的,這是符合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經濟斗爭到政治斗爭的發展有一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黨的領導性、權威性、先鋒性,便是在長期為群眾利益奮斗的實踐中得到群眾認可而產生的,而此種為工人群眾切身經濟利益發聲的運動正是最好的先導體。誰能為群眾在切身經濟利益上發聲,為群眾爭取應得的利益,誰就能團結群眾,進而組織群眾為實現自身徹底解放的政治目標團結奮進。
經濟斗爭是手段,政治斗爭才是目的,因此必須領導工人進行“經濟的政治的斗爭”。領導安源路礦工人罷工是劉少奇早期領導工人運動的重要經歷,亦是他通過經濟斗爭手段領導工人運動獲得成功的光輝范例。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就其本身性質來說,其實就是一場經濟斗爭。⑦就其形式來說是以工人集體行動向廠主提出和平抗議為主,目的則是為了爭取工人向資本家出賣勞動力的有利條件。其罷工宣言主要圍繞著“改良待遇”“增加工資”,突出地強調了工人迫切的生活問題。尤其是以為工人爭取切身經濟利益為宣傳口號,吸引了大批工人團結起來一致對外。
但縱觀整個革命斗爭過程,這次罷工又是一場色彩鮮明的政治斗爭。在這場工人運動中后期,劉少奇領導創辦了工人的革命報刊——《安源旬刊》,加強黨支部建設,增辦工人夜校,設立工人學校,這種種措施都意在宣傳革命理論,加強對工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文化水平和政治認識能力,以提升普通工人的階級覺悟。另一方面,其宣揚的口號宗旨更明確為“保護工人利益,減除工人的壓迫與痛苦”,這個宗旨既表達了工人的經濟要求,又表達了工人的政治訴求。⑧經過這樣的改造,就較好地將黨領導工人運動的政治目標與經濟目標結合了起來,為此后進一步的斗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啟發、引導、說服:真理的堅守與創新
革命進程并非一帆風順,正確的策略方針也不是總能得到堅守。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前后,中共中央多次在工作會議上明確劉少奇是白區正確策略路線的代表。例如,在1937年5月黨中央召開的白區工作座談會上,討論劉少奇《關于白區工作給中央的一封信》時,“毛澤東稱贊這封信寫得很好,是對黨的白區工作的正確總結”。⑨1941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延安舉行的擴大會議,王稼祥、陳云等與會同志皆表示“劉少奇是白區工作中正確路線的代表”。⑩1945年4月中共六屆七中全會上通過的《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再次指出,劉少奇在白區工作中的策略思想與毛澤東對整個中國革命的指導一樣,皆是革命工作最好的模范。?為什么此時黨中央要多次提出劉少奇是白區工作的正確路線代表呢?這是與土地革命時期中央執行“左”傾路線的背景下,劉少奇的正確意見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有一定關系。
在1928年2月前后,劉少奇對革命形勢的判斷與中央不甚合拍。其時中共中央認為當前是革命的高潮期,而劉少奇則對處于白色恐怖下的革命形勢持較為謹慎的態度。乃至1930年6月,劉少奇在莫斯科出席赤色職工國際第五次代表大會時,因為對革命形勢的判斷與職工國際的判斷相左,被戴上了“右傾機會主義”的帽子。?
盡管劉少奇對中央的屢次批評非常苦悶,卻仍堅持自己正確的主張,試圖幫助中央糾正失誤的決策。1931年,劉少奇在給中共中央的一封信——《關于工運的意見》開篇便表明態度,“關于目前工人斗爭形勢問題,中央早有決定,故我只能和你們來討論”。劉少奇認為,判斷當下工運斗爭形勢是應進攻還是防守,其重要標準之一,就是觀察現階段工人斗爭中最迫切的口號與要求是什么。他在信中舉例說道,當工運鼓動家拿著全總的要求綱領去鼓動工人時,工人卻答復說:“這個綱領好是好,可是目前做不到。”?。他們的斗爭口號依舊是反對加工時、減工資,反對開除、裁減工人,反對克扣和罰工資,類似這些基本的要求,是防守的狀態。
1932年3月11日,劉少奇在給中共中央的《一九三一年職工運動的總結》報告中仍舊堅持表明“工人的斗爭更困難了”,“全國估計有三百萬產業工人,與我們有聯系的大約只有三千人”,對工運形勢的判斷依舊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以至于當年3月14日,中共臨時中央政治局會議在討論工會工作問題時轉達共產國際的指示——“劉湘(劉少奇)不能擔任領導工作”,嚴厲指責劉少奇在領導工運過程中存在著嚴重的右傾機會主義領導方式,并撤銷其中央職工部部長職務。?但劉少奇對此并未氣餒消極,他于同年12月前往中央蘇區,仍舊堅持在革命戰斗第一線,開始負責中央蘇區的工人運動。
在實際領導工運過程中,劉少奇也經常和混淆政治斗爭與經濟斗爭的錯誤做法作斗爭。當時,常見的誤區就是將經濟斗爭口號與政治斗爭口號雜糅在一起,部分干部以為將經濟要求與政治口號寫在一起,就是罷工政治化。劉少奇在不同時期的革命進程中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并對此進行了深刻的經驗教訓總結。例如,在1932年河南孝義兵工廠最終失敗的罷工斗爭中,當時領導罷工的黨員干部就是將經濟斗爭的口號與政治斗爭的口號簡單串聯在一起,洋洋灑灑列了14條之多,其中有要求提高工資待遇、打倒國民黨反動派、打倒帝國主義、擁護蘇維埃等各色宣言,“實際使工人不知道為哪一個要求而斗爭才好,使工人看了這些蘇維埃、紅軍的口號之后,連經濟斗爭都怕發動不起來了。”?劉少奇對此總結道,其實當時的工人群眾最迫切的要求就是增加工資,分配花紅,這兩條要求是工人愿意用最大的犧牲來要求實現的,那么領導罷工者就應該利用這兩條要求來領導工人罷工,當這次斗爭勝利以后,工人肯定愿意在工會引導下提出其他的三條或四條斗爭要求,這時工運領導者再將斗爭口號與目標引導至階級革命等政治目標上去,工人便容易接受了。
那么,斗爭中如何將政治口號與經濟要求聯系起來呢?劉少奇提出,就是要向工人耐心分析致使他們生活困苦的根源所在。例如,工人要求增加工資,是因為覺得工資太少了,那就向工人解釋為什么工資會如此少:軍閥戰爭和帝國主義侵略破壞了社會平衡,物價飛漲,工資不夠維持基本的生活,只有驅逐帝國主義和消滅軍閥才能徹底解除工人的痛苦。而蘇維埃和紅軍的任務就是驅逐帝國主義和消滅軍閥,只有他們才能在根本上幫助工人改善生活。工人為了自身的利益,就應該幫助紅軍和蘇維埃展開斗爭。在進行經濟斗爭的過程中對工人進行思想引導,循序漸進地提升他們的階級覺悟。劉少奇認為,在長期與資本家、國民黨反動派進行斗爭的過程中,僅強調經濟斗爭也是不行的,不能長久,只有結合不同時期的政治目標,發動政治的經濟的斗爭,將政治目標與經濟斗爭相結合,才能維護工人群眾的根本利益。中國早期工人階級大多幾乎未曾受過良好教育,對本階級的歷史使命、政治前途等知之甚少,思想覺悟不高,他們還提不出帶有強烈政治色彩的口號或者還根本沒有階級斗爭的意識。但是,在實際的罷工過程中,劉少奇通過口號的轉變、黨支部的設立、工人學校的興建、與錯誤思想傾向作斗爭等等舉措,逐步啟發、喚醒工人覺悟,引導工運斗爭的矛頭逐漸清晰地指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制度,影響廣大工人逐漸有了明確的階級斗爭意識,表現出更高的政治覺悟。?總而言之,劉少奇所強調的這樣一條革命斗爭之路的核心在于,應在保護工人經濟利益的斗爭中團結聚集大多數工人群眾,讓工人群眾認識到自己的經濟地位與政治訴求,再以黨的力量逐步對他們進行階級覺悟的啟發,使其認識到自己的階級地位及歷史使命,一起為實現無產階級專政的根本目標而努力奮進。
三、工人運動中經濟斗爭策略運用的現實啟示
新時代下,黨對群眾工作依然非常重視,仍在積極地適應新形勢、新任務、新特點,以努力構建和諧共生的黨群關系。其中,堅持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工作態度,教育、引導、服務群眾,維護好群眾的切身權益是做好群眾工作的根本保證。根據這一現實需要,研究第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劉少奇的經濟斗爭策略思想依然具有極強的啟示意義,可以為今天的群眾工作提供如下的寶貴歷史經驗。
一是在工作方法上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根據社會實際需要適時進行理論創新與方法創新,堅持方法策略應為根本目標服務的原則。劉少奇在領導中國工運的實踐中,既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工運理論為指導,又從中國工人運動的實際出發,不斷總結經驗教訓,針對中國工人運動的特點,創新斗爭策略方法,開創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工運經濟斗爭理論。在實際工運領導工作中,不盲從國際赤色職工指導,不屈從身邊同志及上級的批評意見,堅持根據客觀實際判斷形勢,相信真理,勇于堅持少數人的真理。
二是領導群眾工作,應審時度勢、穩抓民心,解決群眾最關心的問題,樹立正確的群眾觀。劉少奇所運用的經濟斗爭策略具有鮮明的實踐性與機變性。他善于從實際出發,務實機變,實事求是,根據不同時間段、不同區域和不同斗爭情況,根據群眾的切實需求,提出適宜的斗爭口號、目標。他倡導同志們不要坐在屋子里寫佛經,要到工人中去了解群眾疾苦,知悉他們最迫切的要求,關心群眾疾苦,善于利用群眾最關心的經濟利益以啟發階級覺悟。在啟發過程中審時度勢,“主要的是采取說服教育的方針”?,以團結最廣大的民眾。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公平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社會主體利益關系更加復雜化的情況下,人民內部矛盾在某種程度上更加多元,突出表現在干群關系惡化、群眾性突發事件增加等方面,造成這樣局面的原因很多,其中,沒有處理好黨群關系,未能切實解決群眾最關心的問題不失為一個重要的原因。在現實生活中,人民群眾的需求已不僅僅是物質不豐富這一單一層面上了,而是在于上層建筑方面的問題,是人們對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更高層次的需求。建立正確的黨群關系是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核心內容之一。幫助解決關乎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耐心引導教育,是正確建立黨群關系的有效方法。
三是在一切群眾工作中努力建構廣泛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同時,堅定不移地保持黨的領導地位,既是民主革命時期劉少奇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領導工人運動取得勝利的根本保障,也是新時代黨員干部扎扎實實做好基層群眾工作的重要法寶。不管是在大革命時期領導安源路礦工人罷工中注意爭取廣泛的社會同情,還是在土地革命時期提出利用黃色工會與各種工人自發形成的互助組織,以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共同推進黨的革命事業取得成功,劉少奇在全面抗戰前夕領導工人運動的過程中都靈活運用了統一戰線策略,并且也用實際成績證明了工會與統戰工作相結合的重要性。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全面進入新時代的今天,基層工會有服務基礎、貼近群眾、協調各方關系、化解矛盾的組織優勢;堅持廣泛的統一戰線思想也是凝心聚力實現中國夢的有效手段。利用數量眾多的基層工會作為團結廣大人民群眾的統戰平臺,既可為實現中國夢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也有利于凝聚更多的力量共建和諧社會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遠大目標。
[注釋]
①[美]西達·斯考切波著.何俊志譯.國家與社會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0頁.
②劉少奇.關于白區職工運動的提綱(1936年4月).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華全國總工會編.劉少奇論工人運動.中央文獻出版社,1988年版:第191-192頁.
③康永和,顧大椿.中國工人運動的杰出領袖.本社編.懷念劉少奇同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3頁.
④劉少奇.工人階級在革命中的地位與職工運動方針(1926年5月).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華全國總工會編.劉少奇論工人運動.第25頁.
⑤劉少奇.關于白區職工運動的提綱(1936年4月).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華全國總工會編.劉少奇論工人運動.第25頁.
⑥列寧.列寧全集(第十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27頁.
⑦陳君聰,曹宏遂.劉少奇工運思想研究.工人出版社,1988年:第2頁.
⑧陳君聰,曹宏遂.劉少奇工運思想研究.工人出版社,1988年:第3頁.
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緬懷劉少奇.中央文獻出版社,1988年:第5頁.
⑩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劉少奇年譜(上卷).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第371-372頁.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979頁.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劉少奇年譜(上卷).第106頁.
?劉少奇.關于罷工的意見(1931年10月5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華全國總工會編.劉少奇論工人運動.第52-54頁.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劉少奇年譜(上卷).第119-121頁.
?劉少奇.某某兵工廠罷工斗爭的經過和教訓(1932年1月21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華全國總工會編.劉少奇論工人運動.第101頁.
?陳君聰,曹宏遂.劉少奇工運思想研究.工人出版社,1988年:第34-49頁.
?劉少奇.中國職工運動簡史(1939年5月).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華全國總工會編.劉少奇論工人運動.第30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