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陵生

當加拿大育空地區的氣溫驟降時,灰熊們就會到當地熊洞山的一條有名的捕魚支流去抓鮭魚。這個偏遠的荒野地區,位于加拿大育空地區北部與阿拉斯加接壤的尼克領土公園內,這里也被稱為“魚產卵的地方”。
來這里產卵的鮭魚有三種:夏天來這里的是奇努克鮭,也叫大鱗大馬哈魚:接踵而至的是長尾鮭,也叫馬蘇大馬哈魚;最后抵達的是銀大馬哈魚,它們要到入冬才來,因為它們產卵的時間是每年的12月份。
冬天來到這里的鮭魚,主要是來自白令海的大馬哈魚,也叫長尾鮭,它們要經過2000多千米的長途旅程才能來到這里,因為這里是它們理想的產卵之地。這里的石灰巖喀斯特地貌為它們提供了溫暖的地下水。地下水從礫石層滲出,使得這里的河流全年都不會結冰。地下水還可以讓這里的礫石層保持充分的氧氣,為鮭魚產卵和魚卵的存活創造了適宜的條件。當大馬哈魚到達這里后,它們就回到了當初出生的地方,完成產卵后不久,它們的生命就走到了盡頭,魂歸故里。
當成群結隊的鮭魚一門心思溯流而上要去完成它們繁衍后代的使命時,灰熊的饕餮盛宴就開始了。灰熊是繼北極熊和科迪亞克棕熊之后,體形第三大的熊類。灰熊雖然身體結構跟棕熊相近,但灰熊的身軀則顯得更為肥胖、蓬松,且體形較重。一般的成年灰熊體長約2.5米,重450千克,較大者甚至可以重達700千克。它們具有極為敏銳的嗅覺,但視覺和聽覺跟狗一樣普通。
在每年的9~11月。很多灰熊都會匯聚到捕魚支流來。灰熊此時心無旁騖,只想飽餐鮭魚,大快朵頤,以儲備脂肪,為度過嚴冬做好準備。

灰熊典型的捕魚方式是站在鮭魚溯游的必經之路特別是瀑布灘頭,手疾眼快地進行抓捕,但也有一些技高一籌的灰熊,還有一些獨門絕技。
史丹利是一頭16歲的灰熊。它來到河中捕魚,它獨特的狩獵策略就是邁步走進河里,然后悄悄潛入水底,在水底抓獲正在產卵的鮭魚。多年來,國家公園的工作人員菲爾·廷帕尼一直在觀察這頭他最喜愛的灰熊的行為,“在它8歲時,會嚅動嘴巴,露出牙齒,發出含混的聲音,看起來像是在自言自語,很滑稽的樣子。”
菲爾回憶起一頭名叫蘇菲的11歲母熊。蘇菲已經進化出成功捕獵鮭魚的辦法:它會在鮭魚產卵區上游用爪子在水中撥拉幾下,攪動使得鮭魚群驚慌失措,一陣亂竄,并快速向下游游去。當鮭魚游過一段狹窄水域時,蘇菲就在那里截住它們。那么多魚擁擠在一處,此時蘇菲便一抓一個準。雖然后來鮭魚逐步適應了蘇菲的招數,學會了任它水波起、我自巋然不動的應對策略,但蘇菲又會想出另外的辦法來驅趕它們。蘇菲的學習能力很強,會因時制宜地制定捕魚策略。
或許,每一頭灰熊都有自己獨特的捕獵技巧和絕招。
短暫的秋季轉瞬即逝,冬天很快降臨,10月中旬,氣溫驟降到-30°C,天氣變得更冷。每天,當灰熊冒險進入河里時,水會凍成冰凝結在它們的皮毛上,讓它們瞬間變成了“北極熊”的模樣,有時甚至都看不到它們的眼睛,因為它們眼睛周圍的皮毛都被冰覆蓋住了。這難得一見的動物界奇觀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野生動物愛好者和攝影師。
到了11月初,河上就沒有這么熱鬧了,鮭魚的洄游期漸近尾聲,陽光變得越來越少。大多數的灰熊開始在附近的山上尋找合適的石灰巖洞穴,準備在那里度過整個嚴冬,直到春天來臨。至今在熊洞山發現的被灰熊用來做巢穴的洞穴,一共有22個。
雖然氣溫已經很低,但在熊洞山的這條捕魚支流里,依然水流潺潺,生機盎然,還有灰熊歡快地在水中追逐著鮭魚。原來這里的水體全年無冰,很多野生動物來到這里蓬勃繁育。這里是動物們尋找植物和其他食物的理想之地。

季節已經到了這個時候還有大量鮭魚在河里流動,這種現象在育空地區靠近北極圈的內陸地區幾乎是獨一無二的。因此這里不僅吸引了大量灰熊,還吸引了其他野生動物,如麋鹿、狼、狼獾、禿鷹和水鳥,這里是北極冬景中的一個小綠洲。
這里熊的數量每年都在變化,從10多只到40多只不等。它們在夏天基本素食,以漿果為主,之后灰熊們便通過一頓頓鮭魚大餐來改善自己的生活,并炫耀展示它們那長得長長的、油光發亮的皮毛。
人們發現,熊洞山的這些天然洞穴里面比外面要溫暖得多。洞里還發現了成堆的植被和碎石,和一些皮毛混雜在一起,那是灰熊為自己準備的溫暖舒適的“床”,這些皮毛有的可能已經有幾千年歷史了。

通常在其他地區,熊挖的洞只用一次就會棄之不用。但熊洞山的灰熊似乎年復一年地重復使用同一個洞穴來做它們冬眠的巢穴,這在北美是一種不尋常的越冬策略。科學家們一直沒有搞明白,這些熊是如何辨認出哪個是自己去年住過的洞穴的。通常情況下,熊的洞穴彼此間可能會相距很遠,至少1千米,甚至更遠。但在熊洞山,它們的“家”彼此都離得很近,有的僅相隔100~200米。
在熊洞山,雄性灰熊似乎很有“紳士”風度,懷孕的母熊、有幼崽的母熊和小熊可優先進入洞穴,冬眠結束后最后出來。成年雄性會較晚進入,在里面待的時間也最少。

獵殺灰熊仍然是一個備受爭議的話題。灰熊在許多地區因人類的獵殺而面臨困境。但幸運的是,在育空地區的熊洞山,灰熊們是安全的。它們沒有受到人類活動的干擾,人們還在這里建立了領土公園,保護了這里的漁獵分支流域。在領土公園保護區里,獵熊是絕對不允許的。
全球范圍內,灰熊的數量自19世紀中期以來已經減少了一半。僅在美國,它們在48個州的活動范圍就減少了98%。加拿大西部現在是灰熊最后的重要棲息地之一,據估計,這一地區灰熊的數量超過了2.6萬頭,主要分布在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約有1.5萬只,育空地區估計有6000~7000頭。
灰熊在易與人類發生沖突的地區,或有人類捕獵的地方,死亡率很高。雖然育空地區仍保留著許多原始荒野,但那里人口也在增長,導致了土地開發和娛樂活動的相應增加,這對灰熊的生存也產生了不利影響。加拿大政府意識到這一點,于2018年6月將西部灰熊列入了聯邦瀕危物種法案的特別關注名錄中。
熊洞山是“冰熊”的一個安全避風港。由于灰熊是一種力大無窮的動物,當地人對它們不無敬畏,因此在這里人類與灰熊之間保持著一種相互尊重的和諧狀態。我們人類不會去打擾它們,它們也不來打擾我們,人與灰熊在這片土地上和諧共存。
(責任編輯張虹)

研究人員發現,灰熊的冬眠模式正在發生變化,它們每年進入巢穴的時間比過去更晚,從巢穴中出來的時間卻更早。它們在巢穴里過冬的周期正在縮短。例如,如果地面沒有結冰,也沒有積雪,熊可能仍然能夠在這個季節的晚些時候出來挖些植物根系補充營養。另外,氣候變暖也可能延長了高海拔地區植物的生長期,改善了北部地區熊類棲息地的生存環境,比如,熊類擴大了它們的活動范圍,有些進入了加拿大北極群島。
在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中,一個研究小組首次記錄了北極熊、黑熊和灰熊在同一地區共存的現象。從2011年到2017年,研究人員在位于馬尼托巴省北部哈德孫灣西岸的瓦普斯克國家公園里的觀察調查,為灰熊在加拿大北部活動范圍擴大,以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了越來越多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