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炯?吳平
【摘要】澳門回歸20年來,澳門書業在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共同努力下,呈現諸多發展特點,如多語種出版、出版內容富有地方色彩、出版主體多元化、出版合作交流向縱深發展等。由于澳門圖書市場很小,閱讀人口不多,且圖書題材多以澳門為主,導致其內銷市場有限,外銷市場受限。在澳門特區政府大力推動文創產業的背景下,澳門書業應充分利用政府對文創產業的資助,打造特色精品圖書,并通過建立文化交流平臺和網絡平臺,提升澳門書業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關 ?鍵 ?詞】澳門;回歸20年;書業
【作者單位】張炯,湖北第二師范學院文學院;吳平,武漢大學。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編輯力體系構建及應用研究”(19YJC860049)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239.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9.22.007
2019年是澳門回歸20周年。20年間,澳門與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日趨頻繁,澳門書業在兩地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過程中逐漸朝規模化、專業化方向發展,同時又保持了自己的風格特色。回眸20年來澳門書業的發展歷程,審視其出版現狀,分析其面臨的問題和挑戰,能對當下乃至未來澳門出版業的發展有所助益。
一、澳門書業的發展特點
長期以來,澳門的印刷和出版業在中西文化,特別是宗教、教育、科技文化交流過程中起到積極作用,在“西學東漸”“中學西傳”中具有特殊地位。例如,1820年在澳門出版的《海錄》是當時民眾了解海外的重要中文書籍;1893年《紅樓夢》英文版在澳門出版,成為《紅樓夢》最早的翻譯作品。澳門早期的出版活動為澳門出版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多語種出版與合作出版相輔相成
回歸以前,葡萄牙政府對中國文化、華文出版是不提倡、不支持的,這導致澳門出版市場以葡文書籍為主,即使是回歸前夕出版的書籍,也有不少是中葡雙語或中英葡三語的。回歸后,當地一些出版機構開始大量出版中文圖書和中文工具書,澳門的華文出版得以茁壯成長。
由于特殊的歷史原因和地理位置,澳門長期以來都是中國與葡語國家交流的重要樞紐,多語種出版既是其出版特色,也是其打開國際圖書市場的有利條件。1999年,澳門出版的圖書中,中文圖書為212種,中葡雙語圖書為67種,中英雙語圖書為11種,中英葡三語圖書為23種[1]。 “十二五”期間,不同語種的圖書出版在澳門均有增長。其中,中文圖書共出版2049種,中英葡三語圖書共出版404種,中英圖書共出版289種,葡文書共出版270種,英文書共出版169種。在內容方面,葡語作品以法律和藝術為主,英語作品主要以文學創作和語言學習為主[2]。這些圖書成為葡語系讀者了解澳門及中國文化的重要參考。
近年來,澳門與內地合作出版的步伐加快,例如,澳門基金會與廣東人民出版社,澳門特區政府教育暨青年局與人民教育出版社,澳門大學與復旦大學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等不同內地出版單位都有合作[3]。這種合作既拓寬了稿源,又擴大了圖書的市場影響力,是建立在互惠共贏基礎上的回歸效應。尤其是教材出版,澳門以前一直沒有自己的教材,都是依賴外地教材[4]。2007年,澳門特區政府教育暨青年局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合作,開始著手本地教材的編寫與出版。《品德與公民》(小學、初中、高中)、《歷史》(中學)、《澳門地理》(初中)等教材先后出版,并被當地中小學校選為教科書或補充教材。
2.出版類別突出,地方色彩濃厚
澳門雖然經濟規模不大,但其旅游業、酒店業和博彩業等產業特色突出。經濟發展特色也影響到澳門的文化、出版產業特色,使其成為一個出版類別相對集中、出版內容富有地方色彩的城市。
回歸前,澳門的出版類別主要集中在教育、藝術、文學、史地、政治及公共行政等方面。回歸后,出版類別沒有發生大的變化,依舊以這些主題為主,只是占比和排名有所不同。比如,1999年排名第一的出版類別是教育,占比27.7%;2011年及隨后的幾年,排名第一的均為藝術類圖書,其次是文學、公共行政、歷史、法律類圖書,出版種類突出而穩定。從排名看,藝術類圖書是澳門出版最多的圖書類別,這與近年來特區政府大力推動文創產業及展覽業發展有關。隨著文化交流和藝術展覽活動的增加,作為交流工具和展覽結果的作品集需求量和出版數量也隨之增加。這些作品集內容豐富,設計精美,在國內外圖書市場上獲得不錯的口碑與銷量,逐漸成為澳門圖書市場的熱點和亮點。
統計資料顯示,澳門出版的書刊中約有80%是以澳門為主題的。經過多年東西方文化的碰撞,澳門已成為一個風貌獨特的城市。自澳門特區政府提出建設“世界旅游休閑中心”的目標后,世界各地對澳門的關注度日漸提高,以澳門為主題的圖書備受青睞。此外,澳門興旺的博彩業,也催生了不少與之相關的出版物。可見,澳門的城市定位和經濟特色決定了它的出版特色。
3.出版主體多元化,民眾出書更為便利
澳門的出版主體不限于出版社,出版單位的類型有很多,包括特區政府部門、社團組織、私人出版單位、學校和個人等。
從出版單位數量上看,2017年澳門共有217個出版單位,其中社團最多,有107個;其次是私人出版單位,有43個;再次是政府部門,有40個;個人自助出版和學校分別為16個和11個。從出版數量來看,澳門2017年共出版書刊650種,居首位的是政府部門,共出版278種,占出版總量的42.8%[5]。從出版市場來看,澳門約有六成圖書沒有進入書店銷售,而是以贈閱的形式進行傳播,而且大部分私人出版單位只為作者制作圖書,沒有大量印制,也沒有進入真正的圖書流通市場。可見,特區政府是澳門出版活動和出版市場的主導,對澳門出版業的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澳門出版法第四條規定:“出版界思想表達自由的行使,不受任何形式的審查、許可、存放、擔保或預先承認資格等限制。討論和批評是自由的,尤其是對于政治、社會和宗教的學說、法律以及澳門特別行政區具權限的機關和公共行政當局的行為,以及其有關人員的表現。對出版自由的限制,只能援引本法律和一般法的規定,以保障人們身心完整性,其審議和適用只能由法院負責。”這意味著澳門居民只要有出書的意愿,一般都能實現,而且特區政府還為民眾出書提供許多便利與資助。例如,澳門文化局下轄的中央圖書館向出版者提供免費的國際書號申請服務;澳門基金會向當地作家、學者、藝術家提供出版贊助,幫助他們出版個人專集。這是澳門在“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原則下,通過自行制定相關法律,對本土出版進行保護和規范。
4.文化出版交流活動向縱深發展
回歸后,澳門與內地的文化交流活動更為密切,出版界亦愈來愈重視各種書展和圖書貿易活動。一方面,澳門歡迎內地出版界來澳參訪與參展。澳門每年有三次大型書展,分別在3月、7月和11月舉行,規模和影響力都在逐年提升,吸引了不少內地出版商來參展。另一方面,澳門積極參加內地書展,如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廈門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等,宣傳和推廣自己的優秀出版物。
2011年起,澳門基金會、文化局開始支持民間出版單位到香港、臺灣等地參加書展,努力開拓新的圖書市場。在舉辦研討會方面,自2000年以來,澳門共舉辦了4次華文出版聯誼會議,對內地(大陸)與港澳臺地區的華文出版和文化交流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在圖書版權貿易方面,這些年,澳門向內地輸出的圖書數量要遠低于引進數量。以2016年為例, 澳門引進內地圖書版權56種,輸出版權僅1種[6]。
此外,澳門特區政府還積極推動圖書數據庫建設。2007年,澳門中央圖書館推出國際書號查詢系統; 2011年,澳門基金會設立澳門出版物檢索系統。這兩個系統不僅是讀者選購圖書的重要平臺,也是各地代理商、合作商了解澳門出版概況的重要參考。
二、澳門書業面臨的挑戰
澳門出版業雖然近些年發展較快,但由于澳門圖書市場很小,商業回報率低,其出版活動主要依靠有關機構、團體或個人資助,缺乏必要的競爭機制,市場化進程和商業出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1.內銷市場有限
澳門的出版物內容大多以澳門為題材,這既是澳門出版業的特點,也是影響澳門出版業未來發展的主要因素。澳門本地閱讀人口不多,讀者需求量不大,圖書內銷市場有限,加上本地出版物內容單一,質量參差不齊,因此相較于本土出版的圖書,澳門讀者更喜歡購買內地及香港特區、臺灣地區的圖書。雖然澳門每年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上千萬的游客,但游客除了對旅游指南、地圖類圖書有一定需求,對澳門出版的其他圖書并沒有太大興趣,因此無法帶動澳門的圖書銷售。
從書店的銷售情況來看,澳門共有30多個實體書店,但半數以上的書店傾向于銷售外地的暢銷書,對澳門本土出版的圖書尤其是學術性圖書并不熱衷。因此,在澳門圖書市場的收入中,書店只貢獻了一小部分。
2.外銷市場受限
由于澳門本土市場狹小,圖書外銷似乎成為澳門出版業的不二之選,但單一的題材和內容又制約了圖書的外銷市場。在澳門,大部分圖書為贈書,如政府的年度出版物、年報、統計匯編等,不具備商品外銷的特性。即使是一般商品類圖書,內容也多以澳門為題材,集中在藝術、文學等領域,受眾面較小,限制了外銷市場。再加上澳門的圖書定價較低,印刷成本和運輸費用日益上漲,導致圖書外銷發行渠道不暢。
澳門的多語種出版有利于打開國際圖書市場,葡語、英語等翻譯人才是多語種出版的基礎,但澳門的翻譯人才卻大多數在政府的公務員系統,出版商一般很難找到合適的翻譯人才,導致某些翻譯圖書計劃擱淺,不利于圖書外銷市場的發展。
三、新時期澳門書業發展的思考
澳門特區政府為了實現經濟多元化發展,大力推動文創產業。出版業是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出版物是文創產品的重要傳播紐帶,在新政策的推動下,澳門出版業迎來了更多發展機遇。
1.充分利用政府對文創產業的資助,打造特色圖書
縱觀澳門近些年的圖書出版情況,藝術類圖書在眾多圖書類別中獨領風騷,彰顯了澳門在藝術領域的特色以及在藝術類圖書出版方面的優勢。
隨著特區政府城市規劃的持續推進,以及對文化、教育、出版扶持力度的加大,澳門當地出版機構應充分把握時機,利用優勢資源,在開放的市場競爭環境下打造特色精品圖書。此外,澳門特區政府將多元文化視為澳門的品牌之一,不斷增強澳門文化品牌的吸引力和競爭力。出版物作為重要的文化傳播載體,應當擔負起澳門多元文化交流的使命,豐富人們多樣化的閱讀需求。
2.依托“粵港澳大灣區”和“一帶一路”倡議,促進各方交流合作
澳門與粵港地區不僅地域相近,而且文脈相通,《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頒布,為澳門書業發展打開了新的空間。澳門出版機構應當利用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的政策先機,尋求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出版機構合作,實現出版資源在內地(大陸)與港澳臺地區的合理分布和優化配置,深耕細作,減少圖書的對外依賴;同時,也要積極配合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發揮多語種出版以及葡語國家文化交流的優勢,促進出版產業的跨地區合作,為澳門出版業的國際化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3.實現線下線上相結合,努力擴大目標受眾群和書業影響力
一方面,澳門出版機構要充分利用書展等實體交流平臺,有組織、有計劃地參加各地書展,在版權貿易和出版資源方面加強合作,努力適應國際出版市場的發展需求,提升澳門書業的社會認知度和世界影響力;另一方面,要緊跟時代潮流,充分發揮互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等優勢,加強書目數據庫和網絡平臺建設,及時發布新書書目和出版資訊,讓澳門本土出版物有更多被了解、被認可的機會。此外,還要利用新媒體社交平臺進行新書推廣,利用電商平臺擴大圖書的銷售范圍。
總之,在建設“世界旅游休閑中心”的目標指導下,澳門特區政府大力推動文創產業發展,為澳門出版業營造了一個有利的發展環境。在此背景下,澳門出版界應抓住機遇,把握特色,貴精不貴多,努力提升出版質量。面對國際書業發展形勢,澳門出版界應不斷拓寬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渠道,揚長避短,加強對編輯出版人員的業務培訓,以促進澳門出版業的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雨潤. 回歸后澳門華文出版何去何從?[J]. 出版參考,2003(Z1):28.
[2] 范軍,李曉曄. “十二五”時期中國出版業發展報告[M]. 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7:240-249.
[3] 范軍,馮建輝. 2014—2015中國出版業發展報告[M]. 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5:204-215.
[4] 郭曉明. 論政府對澳門教科書事務的有限介入[J]. 全球教育展望,2005(7):77-80.
[5] 范軍,李曉曄. 2017—2018中國出版業發展報告[M]. 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8:222-230.
[6]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規劃發展司. 2017中國新聞出版統計資料匯編[M]. 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