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子
很明顯的,“杠精”這個詞被過多賦予了標簽的意味:從最初側重于“精”(即所謂的“戲多”)、“為反對而反對”,到現在用以形容對抗不合理規則和“沉默的大多數”。與其說大家在積極尋求對“杠精”的共識,不如說每一個人都在對這個詞的強調、尤其是外延的拓寬中,加深了對“自我不可侵犯權利”的表達。
2016年,一名美國女子起訴強生公司,稱自己因長時間使用含滑石粉的兒童痱子粉,導致卵巢癌。受此影響,強生公司背負了150萬美元的巨額賠付,股價更下跌10%。
同樣“把較真當天職”的,是因為Note7手機電池爆炸而把三星告上法庭的網友“不老的老回”。此前無數的受害者都選擇與企業私了,只有他不為所動,堅持通過法律程序解決,頂著來自資本和腦殘粉的壓力,只為“讓企業感受法律和民意壓力”,和巨頭死磕三年。
回溯這些消費者維權案件,若以少惹事的眼光看,他們法律維權的原因簡直一個比一個“小題大做”和“費力不討好”;維權的結果,或勝訴或敗訴,或影響深遠,或不了了之,有些,甚至還夾雜一絲蚍蜉撼樹式的悲壯。
要知道,相比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一次又一次被忽視、鬧大之后才被安撫的解決方式,類似案例的公共價值,卻是無可比擬的——因為唯有當個案被推至公眾視角,在輿論和法律的監督下被解決,消費者合法權益,才有可能被尊重。
要感謝互聯網——這是“杠精”得以獲得輿論關注的舞臺。在網絡傳播環境中,信息傳播的空間和時間是對等的,個人意見能高效地傳遞給網絡中的每個人。因此,“杠精”的觀點,能被關注、被發酵、被參與到更廣泛的討論之中,且在這樣的博弈中,不斷強化和塑造自己的異見。
社會轉型時期,爭議性議題層出不窮,公眾對于議題討論的內容,會在互聯網環境中被放大?!案芫钡某霈F,一方面反映出互聯網時代網民素養的變化,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社會進步的程度。這種進步,根源于不同群體認知的不同和世界觀的差異,而這背后,蘊含的是更為深層的社會能量。
當代社會提倡言論自由、批判思考,故而勇于說“不”的“杠精”,已日漸多了起來。當身邊的“杠精”越來越多關涉到我們生活的時候,很可能就是需要對這個詞,做一次全面的反思——我們更愿意的,究竟是成全自我,還是只在抗拒不同?
正如這位起訴迪士尼的法學院女生王某所說,比起自己的一次勝訴與否,比起外界一句“學法律的不好惹”的夸贊,她更愿意看到的,是能通過這次訴訟,呼吁公眾更加關注自身權益,敢于向那些已經習以為常的不合理,說“不”。
是的,“杠精”一詞無論有多少負面意味,但隱藏著的,還有一種正能量——那就是較真。這些“杠”,不是為了抖個機靈、賣個萌、為了抬杠而抬杠,相反,他們邏輯縝密,對不公平敏感,能夠抓住看似合理的要求中被不公平對待的苗頭,并加以質疑;他們表意清晰,喜歡“規則、案例、邏輯、理論”等這些有力量的東西;他們行動力卓越,堅忍執著,意在于“亂花漸欲迷人眼”的世界中,捕捉真理的影子。
對“杠精”一詞思考的意義還在于,我們呼吁去探求真正意義上的平等。如同英國哲學家穆勒所說,人不可能是真理的化身,從人類內心而言,片面性是永恒的規律,多面性才是意外,被壓制的聲音,有可能才是正確的。
或許有人會說,日常生活中的斗嘴、網絡世界的三言兩語,哪里涉及什么真理?要知道,穆勒還說過一句更重要的話,那就是“真理不僅只是被假象遮蔽的真實,更在于求真的態度” 。
有一個好消息,與各位分享。就在發稿日,話題#游客帶西瓜進迪士尼#登上微博熱搜——是的,這次妥協的,不是你和我,是迪士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