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紅
28歲開始創業,經歷行業變化和市場沉浮之后,劉義富創立的安徽省路網交通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路網集團”)始終屹立在市場第一線。目前,路網集團圍繞主題產業園項目,已布局全國10余省份,為轉移企業和地方政府打造40余個產業園區,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了切實可行的“路網方案”。
創新是路網集團的企業精神,也是劉義富身上最顯著的標簽。“作為一家民營企業,創新是推動我們發展的內在動力。市場在變化,客戶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我們必須認真了解客戶需求,不斷創新,用心為客戶解決實際問題、創造價值?!北M管路網集團已經成立15年,但劉義富始終將自己定位為一個創業者,如今他正帶領著路網集團,走在二次創業的道路上。
《經濟》:從2004年創立公司至今,面臨市場和行業變革,路網集團是如何應對的?
劉義富:其實市場和行業的變革并不可怕,一成不變才是最可怕的。只有在變化中,企業才能找到發展的機遇。
路網集團成立15年來,經歷了不同階段的行業變化,能夠堅持到今天并且取得繼續發展的動力,關鍵在于我們始終把“創新”作為發展的內在驅動力?,F如今,我們聚焦縣域經濟發展,圍繞主題產業園創新政企合作模式,也是因為在中國經濟發展的大趨勢中看到了市場機遇,看到了地方政府發展經濟和轉移企業持續發展的迫切需求。我們圍繞客戶需求,通過產業生態全周期服務模式創新,不僅為地方政府提供了促進經濟發展的系統化解決方案,也為轉移企業提供了持續發展的新載體。
《經濟》:您反復提到,創新是路網集團的核心精神,中國經濟的發展也需要創新,路網集團是如何通過商業模式創新,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
劉義富:創新只是手段,我們的目標和初心從未改變,那就是服務地方政府、服務轉移企業。目前,國內從事產業地產的企業很多,有的專注一線城市周邊的連片開發,有的聚焦一線城市的工業廠房開發和租售。在這樣的發展趨勢下,路網集團明確目標,走的是差異化路線,我們看重的是中國廣大的縣域經濟發展市場,中國有這么多市縣,每個地方都有發展經濟的需求,產業需求是非常龐大的。同時,我國又面臨著發達地區產業升級和產業轉移的現實情況,這是大勢所趨,也是國家經濟發展的必經過程。我們通過“PPP+產業園”的創新模式,把地方政府發展經濟的需求和發達地區產業轉移的需求相結合,提供三方共贏的最佳選擇。
產業園區作為筑巢引鳳的“巢”和載體,是地方政府聚焦產業資源的重要平臺。在中小企業產業轉移或者升級的過程中,“PPP+產業園”的模式所融資金、所建設的產業載體和物理空間,能夠切實緩解中小企業的固定資產投資壓力,這種模式才是真正為實體經濟發展服務。
通過與政府共同建立這種創新平臺,我們可實現機制互補、渠道互補、資源互補、人才互補,并著力解決園區產業空心化難題,為城市打造屬于自己的產業標簽。以山東省禹城功能糖產業園為例,這是我們與禹城市政府聯合打造的標桿園區,是財政部第四批PPP示范項目,也是中國PPP基金在山東直投的第一個項目,說明這個模式得到了國家政策與金融政策的一致認可與支持。禹城這個園區通過吸引行業龍頭企業入駐,帶來的是產業集群式發展效應,初步形成了大健康、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四大主導產業集群,為禹城市產業轉型、產城融合提供了很好的探索與案例。
《經濟》:路網集團已經成立15年,您為何還要以創業者的心態重新出發?動力是什么?
劉義富:企業要發展,任何時候都需要創業者的心態。在我看來,沒有這樣的心態,企業就會停滯不前,很難取得長遠發展。之所以路網集團成立15年,我們還在強調重新創業的心態,是因為我們有這樣一個夢想:做中國產業集聚一站式服務領跑者。我們希望通過創新和努力去深耕產業,搭建地方政府與轉移企業之間的合作橋梁,不斷促進區域產業集聚,服務轉移企業,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實現路網集團的長久發展,為國家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貢獻一份力量和價值。
《經濟》: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路網集團作為助推產業發展的企業,對您而言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劉義富:任何一家企業的發展都離不開祖國繁榮帶來的機遇,在中國經濟不斷發展和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的大趨勢下,路網集團也迎來了發展新機遇,我們對祖國懷有一份感恩之心,始終堅守產業報國的初心,希望祖國發展得越來越好,也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為祖國繁榮強盛添磚加瓦,共同見證這個時代的美好。

蚌埠電子信息產業園——全國第四批ppp示范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