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曉娟
摘 要:為理順審計思路、鍛煉審計隊伍,結合信息化服務外包審計,通過建立“任務清單、問題清單、流程清單”三項清單,明確審計項目“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做實做細審前準備,提升審計質效。
關鍵詞:審前準備 ?審計質效 ?三項清單
一、主要做法
(一)建立審計任務清單,精準掌握審計范圍
堅持全面覆蓋與突出重點相結合,分析“一套數據、兩本臺賬”,建立審計任務清單,拓寬審計的深度和廣度。
一是分析財務序時賬數據,初步建立審計任務清單。首先分析與信息化服務外包項目列支渠道相關的“電子設備購置費”、“電子設備運轉費”、“安全防衛費”等賬戶,通過摘要等關鍵詞篩選審計期內組織實施的信息化項目。其次分析“暫收款項-質保金”賬戶,篩選審計期內尚在服務的信息化項目。通過對以上項目的篩查,初步搭建審計任務清單。
二是分析固定資產臺賬,充實審計任務清單。依托固定資產管理系統,統計服務器、交換機、路由器、應用系統的基本情況,重點分析支撐核心業務開展的信息化基礎設施,如重要網絡設備、核心服務器、重要業務系統等資產,核查其維護保養情況,充實審計任務清單。
三是分析合同管理臺賬,完善審計任務清單。結合合同文本內容,詳細列示項目金額、合同范圍、供應商信息等,并從三個維度標識重點關注項目。從花錢問效出發,關注大額資金項目;從信息安全出發,關注駐場式服務外包項目;從保障核心業務服務連續性出發,關注核心網絡設備、重要服務器等設備的服務外包項目。通過建立審計任務清單,精準掌握審計范圍,確保對重點項目查深查透。
(二)建立審計問題清單,精準把握潛在風險
堅持問題導向,梳理關鍵環節和風險易發節點的問題,建立審計問題清單,提高審計人員發現問題的能力。一是立足標準詞條,建立問題清單。依托內審綜合管理系統,梳理信息化服務外包問題詞條,同時納入采購管理、應用系統建設、合同管理等專項審計的問題詞條,分門別類建立審計問題清單。二是對標優秀審計項目,完善問題清單。與系統內其它優秀項目對標,將歷年來的采購管理、合同管理、應用系統建設等審計項目整理分類,建立優秀項目審計發現問題分析清單。
(三)建立流程檢查清單,精準發現流程漏洞
聚焦管理制度,建立流程檢查清單,不僅關注制度執行“對不對”,同時審視制度制定“好不好”。一是制度流程化,直觀審視制度執行“對不對”,評價程序合規性。根據總行、同級的相關制度,繪制了信息化建設項目管理流程圖、信息化建設項目立項流程圖、集中采購及分散采購流程圖等5項流程圖,從項目規劃開始、到項目立項、項目采購、合同簽訂、合同執行等環節全過程跟蹤項目實施,直觀審視制度執行情況,提高審計人員比照制度發現問題能力。二是制度流程化,直觀審視制度制定“好不好”,評價制度有效性。通過繪制流程圖和分析制度發現,零星采購程序存在缺陷。
二、取得成效
(一)完善審計程序,提升審計質量
從以往的重審計實施、輕審前準備向做實審前準備轉變,逐步固化審前準備工作模式,完善審計程序。一是明確了審前準備工作規劃。對審計標準制定、審計資源配置、審計方法創新等內容進行明確規范。二是制定了嚴格的審計標準。按照審計目標、審計內容等要求,制定適合審計項目的審計標準,做到審計深度、廣度的標準化,防范因審計標準不一引起的審計質量風險。三是形成審計實務操作指南。在審計過程中,形成了可推廣的審計實務,如:數據分析方法、業務流程、審計輔助工具、操作手冊等等審計實務在審計項目中推廣使用,提升了審計質量。
(二)推動非現場審計模式,提高審計效率
從以往的埋頭現場審計向非現場和現場審計相結合的模式轉變,初步形成了“數據+制度”的非現場審計模式,即有效運用信息化手段充分收集分析業務數據,為后續現場審計提供有價值的線索。轉變傳統制度學習模式,靈活運用流程圖跟蹤目標活動情況,直觀審計制度合規性、有效性。
(三)強化審計隊伍建設,提升審計專業性
將理論培訓和實務操作相結合,打造“一專多能”的審計隊伍。一是重積累,以理論培訓提升業務素質。在審計過程中,邀請采購部門、法律部門、科技部門的專家開展“微講堂”,結合審計內容詳細講解審計人員遇到的業務知識盲點,增加知識積累。二是重錘煉,以審計實戰提升專業水平。內審人員參與上級行的審計項目,接觸優秀做法,開拓審計視野、轉變審計思維,提高基層行審計人員的勝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