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孜愷 姚 煊
西南民族大學法學院,四川 成都 610041
溫州市是浙江省著名僑鄉,17萬余華僑華人旅居世界70多個國家和地區。每年,涉僑矛盾糾紛都在800件以上。其中,受理的涉外家事糾紛占比達15%以上,長期分居兩地,甚至地處不同國度,對生活工作等事物的思維方式、理念均有較大差異,給婚姻家庭生活造成了較大沖擊。如果遇到矛盾糾紛選擇走訴訟途徑,一般需要180天左右時間,而且還要支付訴訟費、代理費、來回飛機票等費用,數目不容小覷。此外,夫妻雙方或一方旅居國外,也使得法院的文書送達工作十分不容易進行。
為方便廣大僑胞,溫州市在國內率先制定海外人民調解員工作制度,聘請了具有法律知識和民事調解經驗的意大利米蘭僑領擔任人民調解委員會海外人民調解員,并在意大利米蘭等地設立了人民調解委員會海外聯絡點,通過遠程視頻調解涉僑民商事糾紛。
1.涉僑民事案件的立案受理
居住在我國境外的華僑當事人可以通過法院門戶網站網上立案系統申請立案。居住在法國、意大利的海外當事人可前往甌海法院駐法國巴黎、意大利米蘭等海外聯絡點遞交起訴材料,由海外調解員與立案法官約定時間在數字法庭通過遠程視頻(網絡),申請立案。立案經辦人和海外調解員共同核對與確認海外當事人身份,確認海外當事人當場在起訴狀上簽名,共同核對起訴證據材料,并在數字法庭通過網絡向海外當事人傳送受理通知書、繳款通知書等法律文書,并讓海外當事人在送達回證上簽名,由海外調解員將海外當事人的起訴狀、證據材料和送達回證原件通過郵件快遞寄回法院。
2.海外當事人的授權委托
海外當事人需要委托訴訟代理人參加訴訟的,可通過海外調解員與法院約定時間在數字法庭和遠程視頻辦理授權委托手續,同時通知在國內被委托人在上述約定時間到法院指定的數字法庭,由經辦法官與海外調解員共同核對海外當事人與被委托人的身份,由海外當事人在視頻前宣讀授權的具體內容,并當場在授權委托書上簽名,由海外調解員對授權委托書上海外當事人的簽名進行確認后將授權委托書原件通過郵件快遞寄回法院。
3.海外當事人的文書送達
甌海法院立案受理涉外案件后,需要通過海外調解員尋找、聯絡在海外的當事人,經辦人會通過微信聯絡群發布海外當事人身份信息和原告方的訴訟請求。這里分兩類情形,第一類對于海外當事人有詳細住所地的,甌海法院將傳送原告方起訴狀及證據副本等法律文書,需要海外調解員在收到委托后五個工作日內完成送達,海外當事人在送達回證上簽名,海外調解員在送達回證上注明送達情況并簽名確認。第二類海外當事人沒有詳細住所或者住所地不詳的,海外調解員可通過當地商會、華僑社團或者華僑主辦的媒體尋找。
海外調解員協助法院已調解案件240件,接受法院委托調解案件126件,協助法院送達案件348人次,協助遠程網絡視頻開庭審理案件145件,自行解決華僑糾紛411件。涉僑案件調解率逐年上升,海外調解聯絡站與內調解委員會互動調解糾紛共110起,大部分涉僑案件都通過調解得到了成功化解。
溫州法院借助特邀海外調解員制度的優勢,聘僑民集中居住地區僑領擔任涉僑家事調解員,進一步擴大海外調解員聯絡點,加大涉僑家事糾紛化解力度。截至目前,溫州全市共有4家法院在意大利米蘭、羅馬,美國紐約等3個國家6個城市設立海外調解聯絡點。
從案件的性質上看,據《民事訴訟法解釋》①和國際慣例,民事關系的主體、內容、客體其中的一個涉及外國因素即為涉外民商事案件。其中,外國因素包括一方當事人的住所、居所、客觀營業等位于外國。正如前文提到的,海外調解員制度服務的家事婚姻案件、民間借貸案件等均有一方或雙方當事人身在國外從事勞務或經營行為,其經常居所地一般在國外。據此,我們發現這些案件都屬于涉外民商事案件。
根據我國憲法和法律及國際司法實踐,筆者認為我國法院對于涉僑案件有無可爭議的管轄權。雖然華僑當事人住所地在外國甚至有的已經得到了外國的長期居住權,但其依然擁有我國國籍,屬于我國公民。依據憲法第三十三條,我國公民有遵守我國法律的義務,即使是遠在他國的華僑當事人也有應訴的義務。我國對本國華僑糾紛行使管轄權也并不會影響他國的司法主權。
本文所探討的海外調解員制度必然建立在我國法院受理案件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只有在法院認定自身對案件有管轄權并且受理的前提下才有可能采用海外調解員制度,因此管轄權問題并非本文需要論述的重點,故不再贅述。
受理本應由我國法院管轄的案件顯然不會對他國的司法主權造成妨礙,因此需要討論的重點就是海外調解員制度具體實施的各環節的合法性。其中,法院委托海外調解員進行文書送達這一行為具有創新性,在現階段,無論是國際條約還是我國法律都并未對該行為有明確規定,因此,筆者認為委托海外調解員進行文書送達的行為的合法性具有較大的討論空間。
我國的涉外送達制度由我國1991年加入的《海牙送達公約》(下文簡稱公約)和一些雙邊條約以及國內立法構成,而國內立法協調了公約的規定和我國的司法實際情況。《民事訴訟法》規定涉外文書送達主要有委托駐外使領館送達、依據條約送達、公告送達等七種形式。目前國內法院委托海外調解員幫忙送達文書的情況可分為兩種,其一是當事人在海外居住地明確,由海外調解員協助法院送達;其二則是當事人在國外居住地地址不明,法院需要海外調解員利用其在海外僑胞中的人脈和威望協助尋找其下落并轉交法律文書。
筆者認為,雖然在我國國內立法并無明確規定的情況下,委托海外調解員進行文書送達在目前尚不符合法律強制規定,但舉重以明輕,我國法律規定在受送達人同意的情況下可以采用郵寄送達的模式。公約第十條也規定在受送達國不表異議的情況下,送達國可通過郵寄的方式送達文書,也就是說涉外文書的送達并非一定要經過受送達國的官方同意,變通送達的途徑并不會影響他國的司法主權;至于受送達人下落不明的情況則并不受公約的規定,而我國法律規定下落不明的當事人可公告送達,顯然公告送達的模式并非解決糾紛的上策,所以委托有人脈、有威望的海外調解員尋找當事人更加有利于訴訟的進行和糾紛的解決。由此筆者認為,在立法的目的上,海外調解員制度與我國涉外文書送達的目的并無二至。所以,委托海外調解員進行涉外文書的送達雖然目前并無法律直接規定,但其設立的目的與現有法律并不沖突,也并不會侵犯他國的司法主權。
近年來,為了方便當事人參與訴訟、減少訴訟的成本以及達到簡易糾紛速裁的目的,網絡庭審已經成為許多法院的廣泛采用的糾紛解決方式。據統計至2018年,溫州法院利用網絡庭審的方式成功審理了95件民事糾紛,其中婚姻家事糾紛多達93件。②涉僑民事案件在審理時具有路程遠、周期長等困難,當事人回國出庭參加訴訟的時間和金錢成本都很高。若通過網絡進行庭審則只需當事人前往法院在其住所地附近設立的辦事處便可與國內的法官連線進行庭審。
我國法律對于法庭審理的場所并無明確的規定。在實踐中,法院中法庭的陳設也不盡相同。例如溫州甌海法院就設置了圓桌式的家事法庭,不同于一般法庭的莊嚴肅穆,圓桌式法庭以白色等暖色調為主,原被告席之間的距離也更近,比起“對簿公堂”的場所更像是商討家事的會議室。另外,實踐中,法庭也并非一定要設置在法院中。可見,我國法律對于審判的“空間”要求并不嚴格,實踐中可以靈活的變通。因此,網絡庭審將法庭審理的“空間”由實體場地變為虛擬空間也并未違反我國法律的規定。
筆者認為,隨著依法治國的不斷推進,人民群眾的法律常識越來越健全,法院的公信力將漸漸更少的由此類形式上的陳設來體現,只要將網絡庭審的環境設置的嚴肅并嚴格依照訴訟程序進行,則不存在缺乏威信的問題。至于親歷性原則,筆者認為,隨著互聯網科技發展至今,ODR數字平臺、SKYPE語音等設備的運用可以使當事人、法官、律師、證人等清晰地表達觀點,無論是語言還是肢體動作都能被清晰看見,并不會由于空間的虛擬性而割裂各方的實際參與。并且網絡庭審的對于法律、實體的審理與一般庭審的程序并無差別,因此在實際效果上與傳統的法庭審理也不會有很大差別。
[ 注 釋 ]
①據法釋[2015]5號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522條第二款,當事人一方或者雙方的經常居所地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的,法院可認定為涉外民事案件.
②鄒挺謙.一帶一路語境下的浙江法院特邀海外調解員制度研究[J].人民法治,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