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坤
西北民族大學,甘肅 蘭州 730030
自古以來,家庭暴力在任何時期都是一個普遍的社會問題,只是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凹冶辈辉僦皇呛唵蔚募彝炔繂栴}轉而上升為備受關注的社會問題。隨著社會的發展,法律的介入以及人們思想的不斷進步,大大降低了家庭暴力的比率,但是要想杜絕家暴問題仍然還存在諸多的困境。本文將從以下幾方面,分析家庭暴力的現狀,家庭暴力的成因,維護家暴中女性權益的必要性并最終適當地提出相應的法律建議。
根據2016年11月全國婦女聯合會發布的《中國家暴現狀》統計數據:在2.7億的中國家庭中,30%的已婚婦女遭受過家庭暴力,這意味著每隔7.4秒就有一名婦女被丈夫毆打。我國每年大約有157,000婦女自殺,而其中60%是因為家庭暴力。且不說偏遠地區法律宣傳不到位,人們的法律意識淡薄,就北京而言,存在家庭暴力的比例就讓人瞠目結舌。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安鳳德通報,2016年至2017年,北京市法院受理的離婚案件共17,463件,其中當事人反映有家庭暴力情節的有1867件,占比近11%。這些令人無言的數據背后,還有太多不為人知的慘案。2001年我國播出了第一部反映家庭暴力的電視劇《不要和陌生人說話》。該劇的熱播引發了觀眾對家庭暴力的熱議,給不少人心中留下陰影。當時,對于“家暴”問題并沒有健全的法律法規保護制度,在2016年3月1日,我國正式實施《反家庭暴力法》,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社會的進步,反家暴法的推出加大了對弱勢群體的保護力度,但是在司法實踐中仍然暴露出很多不足,仍然需要各司法機關工作部門和社會保障部門對“家暴問題”從根源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采取有效的家暴預防和制止措施。
從古至今,男尊女卑的男權主義思想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成為人們的固化思想,尤其在經濟較不發達的地區或文化程度不高的群體中,這種思想至今仍然根深蒂固地存在很多人的意識中,男性和女性由于各自不同的的生理和心理特質,本應處于同等的地位,擔任不同的角色,但幾千年來重男輕女的思想一直延續下來,類似“女子無才便是德”,“三從四德”這樣的觀念到現在還未徹底清除。
從農耕時代開始,就有了男耕女織的角色分配,在人們的意識中仿佛女性就是附屬品,男性支撐著家中的經濟開銷,其地位就一定是至高無上。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謀生手段早已進入了依靠智慧創造財富的時代,男女平等的時代本應早已到來,但一些人認為女性就應該主內而不該拋頭露面,從人格上遍貶低女性,當代女性更應當首先經濟獨立才能真正走向人格獨立。
我國《憲法》、《刑法》、《婚姻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等法律法規對“家暴”行為都有相關禁止性規定,但是缺乏明確的認定和制裁條款,可操作性較差。雖然現在我們國家正式實施《反家庭暴力法》,但其中一些規定仍然屬于原則性條文,實用性不高,還需要相應的司法解釋,相關的法律法規加以補充方可適用,但是這樣在無形中也降低了反家暴法的威信度,不能發揮其原有的保護力度,整個反家暴法一共六章三十八條,對于很多問題的細節并未嚴格規定,顯得過于單薄,同樣在司法實踐中由于存在“認定難”“取證難”等種種阻礙,導致受害人在心理上可能遭受二度傷害,法律有它的局限性,我們只能建立更為有效、健全的保障機制來維護受害者的合法權益。
有數據研究表明那些在和睦家庭長大的孩子比成長在充滿爭吵、暴力、單親家庭的孩子犯罪率要低得多。在一個充滿暴力氣息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心中更多是恐懼與冷漠,他們通常表現為以破壞性的行為來獲得存在感,其攻擊性強、易怒,控制欲強等特點,使得其長大后容易出現婚姻觀扭曲,心理畸形等不良現象。維護“家暴”中的女性權益,進而為青少年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對家庭,對社會都是不可或缺的前提。
我國的法治起步較晚,曾有法學學者表示,屬于典型的“先天不足,后天畸形”。近代以來逐漸提出依法治國的概念,我國在法治建設方面有著巨大的進步,但是很多腐朽的思想在群眾內心深處依然根深蒂固,提高國民的法治意識仍然是一項重大的工程。對家庭暴力的容忍不僅不利于國民個人品德和思想修養的提高,反之有可能助長一些人漠視法律的心理,甚至不惜觸碰法律的底線,將他人的合法權益作為墊腳石來發泄個人情緒,我們應當從道德和法律兩個角度體現出對女性權益的保護,既要從道德層面進行呼吁,使道德的力量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遏制家庭暴力的蔓延,也要通過法律的懲治讓施暴者不再肆意橫行。
據英國媒體報道,在英國,反家暴法規定了“家庭暴力注冊薄”制度,那些打老婆的人會被“載入史冊”,這種規定是為了監督施暴者之后的生活中是否還有此惡行,警方還可以向施暴者未來的妻子核實相關信息,若還有此種行為將會進行相關刑事處罰。
德國法律規定了“誰施暴,誰離開”的制度,即實施暴力的一方會被掃地出門,并被禁止靠近,禁止糾纏,若有違反,會進行刑事拘留。
我國自從反家暴法實施后,規定了“人身保護令”的制度,目前已經有多地采用了“人身保護令”的方式保護了受害者。
從以上各國可以看出家庭暴力不再只是簡單的“家務事”,出于對弱勢群體的保護,全社會都應當對這個問題加以關注,對家庭暴力持以零容忍的態度,從而維護受害者的合法權益。
1.加大對受害者的保護力度
反家暴法的實行讓很多受害者心中又多了一道求助路線,例如“人身保護令”的規定,雖然近幾年來各地反映投訴家暴案件的數量不斷上升,但相對于真實存在的家暴案件數量,真正訴諸于法律手段求助的人數比例卻很小,一些地方由于認定和實施細則等各種原因,最終大部分都無法發出人身保護令,這使得反家暴法對受害者的保護力度無形中又打了折扣。對于“認定難”“取證難”的問題,目前國際上“受虐婦女綜合癥”已經作為法庭的可采證據,這一詞是用來描述“受虐婦女”特殊的心理和行為模式。她們經歷的受暴周期一般是:關系緊張的積累階段——爆發階段——平靜期(甚至是蜜月期)——緊張關系的積累期。正是因為這種惡性循環,使得受暴婦女心存幻想,不忍心離開施暴人。在國外,患有“受虐婦女綜合癥”的婦女只要獲得專家鑒定,就可以在因為被家暴而反抗從而導致犯罪的案件中獲得輕判甚至無罪釋放,這種認定方式更有利于保護受害者的權益。
2.行政機關執行規則精細化
雖然我國反家暴法的實行在很大程度上預防和制止了家庭暴力的發生,但是正如文中上述,很多規定屬于原則性的條文,實用性略低。在司法實踐中,相關執法機關在執法過程中還需要有更為明確細化的執法規則作為指引,從而最大程度的保障受害者權益。
1.重點懲治性質惡劣的家暴行為
反家暴法規定,保護令的裁定和執行都由法院進行,公安機關以及居委會、村委會等應當協助執行。但由于法律條文對這些機關如何協助及權責規定都不夠明確,這就對反家暴的司法實踐造成了很大影響。歌德曾說“有兩種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禮節”。那些無視法律,不尊重他人權利的人就應當受到相應的懲罰,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盡可能細化法律規定,讓法律成為弱勢群體強大的武器,最大限度的降低家庭暴力的發生,對那些施暴者給予嚴厲的懲治。
2.發揮執法部門和社會輿論的共同作用
通常這種家庭暴力事件發生在家庭成員之間,為了保證社會秩序和人民的正常生活,僅依靠執法部門的嚴懲并不是萬全之策,現代社會是一個多媒體的時代,輿論的力量無處不在,選擇以媒體的力量來宣傳不失為一個更有效的方式,讓那些施暴者對法律產生敬畏之心,懂得不得無故侵犯他人權益。
法治建設不斷在推進,法治的宣傳不斷走進廣大民眾,通過執法部門和社會輿論的共同努力,那些實施暴力者得到應有的懲罰,這對廣大民眾起到一種法律上的指引作用,使得那些意欲施暴的人心生敬畏,降低家庭暴力的概率,從而也會提高國民的守法意識,盡可能用道德的手段解決問題,讓法律出現在它該出現的地方。
當家庭暴力問題發生在我們身邊,當家暴新聞一次次出現在熒屏上,我們不應再對家庭暴力持著“家丑不可外揚”的態度而讓施暴者逍遙法外,我們應該意識到這種行為嚴重侵犯了受害者的人身權,名譽權,人格尊嚴等權利。一直以來,男尊女卑的思想嚴重影響著一部分人,導致家庭暴力的數量只增不減,所以是時候拿起法律的武器維護自身權益了,既要從道德的層面出發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讓中華民族互敬互愛的傳統家庭倫理道德觀念深入人心,從內制約施暴者的外在行為,這樣才有利于從根源上杜絕“家暴”問題的蔓延,又要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加大對家庭暴力問題的關注度,加強對那些侵犯他人權利的施暴者的處罰力度,切實保障廣大婦女的權益。讓男女平等不再只是一句宣傳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