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德泉
福建省福清市人民檢察院,福建 福清 350300
良好的法治環境可為營商環境提供有力保障。但是當前由于各部門營商環境意識缺失,導致惡意競爭案件較多,相關法律不健全等因素造成了較大的營商風險。對此,通過不斷完善法律保障,防范營商風險,打造健康營商環境,勢在必行。
營商環境是在企業整個經營過程中面臨的所有環境之和。利用法律保障可將營商環境加以優化,為經營者提供公平、民主、有序的發展環境,保護投資者的經濟安全,提升各職能部門工作效率,提升企業經營過程中的經濟效益,進而促使我國過國民經濟不斷發展。與此同時,健康的營商環境可促使國家更好地展開國際合作、招商引資等工作,提升市場競爭實力,促使企業不斷升級與轉型,帶動區域經濟持續發展,提升社會就業率。要實現健康經營環境的不斷優化,應落實簡政放權,強化市場監管,加大法律保障力度,促使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促使我國企業不斷轉型,打造法治化營商環境[1]。
首先,在立法方面法律保障的完善,應重視因地制宜。在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之后,在立法層面和經濟內容相關的內容逐漸完善,經濟立法體系逐漸形成。但是,從當前企業營商過程面臨的環境問題來看,營商環境法治化管理還存在幾方面問題:首先,在營商環境中宏觀調控相關法律體制與規范尚未完善,當企業經濟運行過程產生問題時,常使用政策仿真與手段加以解決,沒有行之有效的宏觀調控規定。其次,在地方立法過程中,沒有將地域特色展現出來,出現較多地區立法內容重復現象嚴重的問題。最后,沒有在保護知識產權方面提出重點立法保護。以上幾點立法過程存在的問題導致國家營商環境實現法制化建設和管理過程中遇到阻礙。特別是當前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促使電子商務方面知識產權的保護過程受到較大挑戰。
司法流程是保障企業經營過程各項權利的法律防線。因此應通過司法過程將企業的營商風險加以降低,同時保護其處于市場主體環境下的主要權益,對各類違法犯罪等行為嚴厲打擊,及時解決企業在運行過程產生的各類經濟糾紛。當前我國在司法領域當中主要體現出的問題有以下幾點:首先,司法存在明顯的地方性,存在的地方保護政策促使司法執行受到制約,對于違法事件的審判權也呈現出地方特性。其次,司法部門出現各種形式的案件,導致工作壓力過大,不但執行、審判存在困難,而且工作效率不高。最后,在司法監督方面的法律機制不完善,不能充分發揮監督作用[2]。
在執法方面,重點建設法治政府,有效提升執法人員的服務意識,利于防范營商風險,化解潛在危機。我國行政機關等部門的服務意識方面的法律制度存在不完善的現象。第一,在執法過程存在不遵照法律的行為,致使政府職能未能有效體現出來。第二,在審批制度方面,相關制度的改革不完善,導致各職能部門之間責任不清,出現問題互相推諉,造成行政效力難以提升。第三,各個地方沒有將簡政放權政策有效落實,政府權利集中,執法權利弱化現象。
對于以上關于營商環境存在立法方面存在的問題,可重點從三個方面著手:第一,重視法治管理,制定出健全的法規,為企業營商環境提供法律支撐。當前企業面臨的營商環境呈現出復雜化,營商環境的安全性關乎社會的健康發展。營商環境風險的防范屬于系統工作。在相關法規制定過程中,應重點加強宏觀調控的認識,使整體規劃更加合理。在營商環境日漸復雜的環境下,只有加強各領域當中法律系統特性以及協調特性才可防范在經營過程中出現營商風險。
第二,將地方立法的地域特色展現出來,將立法作用加以發揮,落實中央對地方營商立法方面的管理。以往立法主要權限集中在中央,相對于中央來講,地方在立法過程中的條件有限。由于不同地區經濟在發展過程出現不均衡,統一的由國家立法可改善國家整體營商環境,但是不同地區取得的效果各不相同。當前我國為優化企業營商環境,將立法權限向市區擴展。在立法過程,應本著因地制宜原則,將地方特色展現出來,不斷優化各地區的營商環境,促使國家法規有效落實。
第三,重視保護相關知識產權方面的立法,轉變以往在此部分中的不足。當前,在立法方面,關于知識產權的保護法律上有不足,導致企業在經營過程,產生各種侵權事件。對此,應在立法層面上,將產權侵權行為的法律代價加以提升,形成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促使企業勇于創新。
為保障企業營商環境的良好,應加大力度進行司法改革,重點對人員管理、司法責任等制度加以完善,讓司法工作者以公正的態度解決企業面臨的經濟糾紛,為市場主體主要權益作出保障。具體措施為,制定出完善的商業案件審判機制,不斷提升審判人員的專業能力。在機制制定過程,應立足于解決商業糾紛,利于為企業經營作出正確市場指導。重視調解手法的應用,在具體的商業經濟糾紛案件中使用簡易流程。因為,在糾紛上升到司法程序時,就會影響企業權益和效益。對此在解決糾紛過程中,應重點將對企業產生的影響考慮其中。此外,還應制定出完善的解決商業糾紛機制。法院要重點做好訴訟、非訟二者在解決糾紛機制方面的銜接工作,積極配合仲裁部門以及行業協會,并和律師之間形成合力,向訴訟人明確提出訴訟面臨的風險。不斷拓寬經濟糾紛問題的解決路徑,有效將糾紛化解在訴訟之前。
政府應不斷加強法律健全力度,并與治理方面相結合,不斷優化企業的營商環境,具體可通過以下措施加以完善。首先,將政府職能不斷轉變。明確政府、社會、市場三者之間的關系,制定出具體明細,解決政府在執法過程存在的越位與錯位等問題。政府、社會、市場的相關事務應集中做出宏觀調控,落實政策完善,將政府服務公眾職能顯示出來,提升服務質量。其次,將政府審批流程加以精簡。在打造健康營商環境過程中,應對行政審批做好范圍界定,將政府審批清單重點向質量方向傾斜,不能只考慮到數量。其次,適當將審批權利加以下方,防止行政層權力過于集中。同時還可制定出由多個協同機構,共同使用信息化審批方式開展一站審批模式。不同地方可按照各自審批流程將其中具體程序加以規范,主要包括審批規定、審批流程、問責機制。最后,強化對政府職能的監督作用。當權力失去制約之后,就會產生腐敗現象,故此當政府服務與審批機制相結合之后,應重點對政府機構的行政權力加以監督。可由人大展開對政府的外部監督;內部行政機構負責政府內、司法、社會等監督,以完善的監督體系促使執法過程決策、執法、監督等各項權利之間形成制衡[3]。
總而言之,良好的營商環境可促使商業競爭處于公平的環境當中,使各項經營活動有序、公開進行,促使企業經濟逐漸轉型。因此,我國應通過社會環境、法治建設等不斷完善,促使法律為營商提供全方位的保護,促使國家經濟穩步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