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娜
天津市紅橋區法律援助中心,天津 300000
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指導思想和主要任務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和對法律援助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圍繞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日益增長的法律服務需求。法律援助作為國家建立一項重要法律制度,在不斷擴大法律援助范圍的基礎上,能更有效地提高公共法律服務質量,實現“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準”的目標要求。
公共法律服務包括以“經濟困難和特殊案件當事人”為主要對象的法律援助服務,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實際需要,落實政府責任,不斷擴大法律援助范圍,提高法律援助質量,增強法律援助保障能力,保證服務對象獲得及時有效的法律幫助。法律援助體系的健全與發展,是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必需品,將極大縮短法律服務提供能力與群眾日益增長的法律需求之間的差距。
健全法律援助服務網絡,建立省(市)、區、鄉鎮(街道)、村(社區)四級網絡服務模式,不斷擴大民事、行政法律援助覆蓋面,進一步放寬經濟困難標準,使法律援助覆蓋人群逐步拓展至低收入群體。加強法律援助,推進參與申訴案件代理,健全法律援助質量考核評價體系。結合適時調整法律援助補貼標準,完善經費保障制度。
“公共服務”(Public Service)是有效發揮政府作用,加強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核心。英國一直積極探索建立全面一體化法律服務方式,通過集中提供各項法律服務、社會服務,使當事人能夠在同一地點獲得所需的服務,以消除轉介疲勞①。由英國法律服務委員會設立的社區法律咨詢中心,旨在為當事人提供初步診斷和信息,直到咨詢、幫助和法庭代理在內的一系列服務,而法律援助正是這種綜合性一體化服務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在美國,大多數州設立了司法服務共同體(Access to justice communities)在全州范圍內提供綜合一體化法律服務。該項機制正是在法律援助改革基礎上加強公共法律服務的創新思考結果。加拿大在法律服務實施上,最具創新意義的重要發展是努力建立由律師、法律援助工作者和其他專業人員組成的跨專業團隊,協助當事人解決其面臨的相互關聯的法律問題。所以,上述三個發達國家在公共法律服務方面的建設和創新都源于法律援助服務領域的拓展和綜合性、一體化施援服務的發展。
國內公共法律服務模式主要有以政府購買法律服務和轉變政府職能為特色的深圳福田模式;以健全完善法律服務網絡、對外來務工人員實行同城化待遇為特色的江蘇太倉模式;以政府牽頭搭建平臺、多方機構參與、政府購買服務、社會化運作的上海東虹橋法律服務園模式。全國最早積極實踐的杭州模式,建立了統籌城鄉的基本公共法律服務圈,推出“一站式”便民服務,多平臺免費法律咨詢、全過程規范法律援助、重點管控案件承辦環節、“無盲點”實施質量監管等舉措。
近年來,我國法律援助事業蓬勃發展,法律援助體制機制不斷完善,功能作用日益凸顯。在服務群眾方面,法律援助堅持把服務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工作的著力點。全國絕大多數省份將與民生緊密相關的事項納入補充事項范圍,20個省份將經濟困難標準調整至低收入或者低保標準的2倍,進一步降低了法律援助門檻。近5年來,全國法律援助機構共組織辦理法律援助案件約650萬件,受援人約達700萬人次,提供法律咨詢超過3650萬人次。在制度改革方面,法律援助的立法進程在加快,全國接近30余個省市制定了地方性法律援助法規或規章,建立了法律援助管理機構。在組織設置上,新設立的公共法律服務管理局已被司法部明確為重新組建后的司法部四大職能部門之一,它包括原來的法律援助等法律服務管理職能,是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的重要構架。
1.靜態的經濟困難標準不足
目前的經濟困難標準說明存在著一個購買市場法律服務有困難但又不符合當今法律援助條件的低收入人群的法律服務需求與可提供的法律服務之間的差距。
2.法律援助服務質量缺乏科學認定標準和法律依據
自中國法律援助制度創建二十多年來,法律援助質量標準原則性的規定因為缺少細化的規則而難以操作,法律援助機構也失去了質量管理和質量控制的基石。
3.法律援助保障能力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由于各地經濟差異較大勢必導致各地法律援助范圍辦案質量千差萬別,經費短缺已成為制約法律援助發展的瓶頸。地方法律援助機構對信息化建設的必然趨勢認識不夠到位,網絡平臺建設嚴重滯后,不能充分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手段等問題。
一要建立動態的、與社會誠信體系銜接法律援助困難標準,注重在立法上擴大民生領域法律援助覆蓋面;二要發揮法律援助在人權司法保障中的作用,推進積極參與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試點,確保被告人獲得及時有效的法律幫助;三要以需求為導向,提升智能化水平,實現法律援助“全業務”進駐公共法律服務平臺,增強法律服務供給能力。
法律援助作為社會管理性服務,應當納入政府購買服務指導性目錄,實施購買服務②。完善法律援助申請、受理審查、指派等工作機制,優化辦案流程,制定法律援助案件質量標準和法律援助服務標準。綜合運用內部監督制度和改進完善同行質量評估制度、特邀社會監督員等外部監督制度。
完善法律援助隊伍建設,優化法律援助隊伍結構,加強交流培訓,提高專業領域法律援助服務能力和水平,進一步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的法律服務需求。建立領導干部公共法律服務接待和直面群眾、直接聽取批評意見制度,將各種渠道收集到的群眾批評意見進行分析匯總,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對公共法律服務的滿意率。充分利用報刊、電視、網絡等媒體,提高影響力,推廣好的經驗、做法,為加快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良好的社會氛圍。
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既是實現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有機組成部分,又是一項惠及民生的工程。法律援助制度本質屬性與公共法律服務特有的公益性相吻合,是促進解決民生問題的重要途徑。在新形勢下要強化法律援助的大局意識、創新意識和進取意識,以群眾實際法律服務需求為出發點,為群眾提供公益性、均等性、普惠性、便利性的法律服務,以促進完成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
[ 注 釋 ]
①轉介疲勞,是指在轉介過程中,尋求法律幫助的人會感到筋疲力盡,他們需要付出很大努力才能見到法律咨詢人員.
②2014年12月15日財政部、民政部、工商總局聯合下發《政府購買服務管理辦法(暫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