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靜
貴州省石阡縣司法局楓香司法所,貴州 石阡 555100
譚某和汪某于2008年登記結婚,婚后帶其子陳某與汪某及其子女共同生活。2015年汪某去世,譚某多次上訪要求分割汪某的承包土地。由此產生的問題是家庭內部成員之間是否能就土地承包經營權是否屬于人民法院受理范圍,是否能夠對土地承包經營權進行分割,主要有如下三種觀點:
(一)土地承包經營權不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調整范圍,即不屬于人民法院的受理范圍。土地承包經營權的順延承包,應由人民政府先予以確權,在確權中一并予以分割。
(二)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法釋[2005]6號),屬于承包經營權繼承糾紛,應屬人民法院受理范疇。土地承包經營權可以由人民法院按一定比例分割。
(三)土地承包權是村委會或居委會(發包方)分發給以家庭聯產承包的農戶(承包方)。應屬于物權,但土地承包權下放到戶之后就屬于土地承包經營權。土地承包經營權應屬于用益物權。應適用于物權法的共同共有物的劃分,屬于人民法院的受理范圍。可以由人民法院按一定比例分割。
(四)土地承包經營權屬于用益物權,因《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在用益物權一章中專門規定了土地承包經營權,應由人民法院受理,也是可以分割。
(一)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性質,主要代表觀點有勞動關系說、債權說、物權說和用益物權說四種。
勞動關系說明顯不符合《勞動法》與《勞動合同法》的相關理論與規定,但持有債權說觀點的學者認為:以債權的調整方法來調整與確認發包方與承包方的權利和義務就是債權。其次當發包方有撤銷合同等違約行為時,承包方只能通過主張違約責任來維護權利,而不能通過物上請求權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說明土地承包經營權采取的是債權的保護形式,并無物權的對世效力。再次土地承包經營權具有連帶性,連帶于“聯產承包”。最后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轉讓必須經發包方的同意,是債權的一般屬性。
物權說為主要觀點,其理由主要是土地承包經營權規定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五章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的用益物權一章中,以上兩章是我國關于物權制度的規定和用益物權的專門規定。其次土地承包人對其承包的土地直接控制、管理、收益符合物權的支配性特征。再次,土地承包人基于占有產生排他性和長期穩定性具有物權的對世權特征。最后土地承包人不需要向發包方主張請求權就能實現其訴求,與物權的本質是相合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具有直接支配性;土地承包權具有排他性和對抗性;內容的法定化;采取的是物權的保護形式等四個方面土地承包經營權也應屬于物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十一章的第一百二十四條至第一百三十三條規定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戶對承包地的享有直接支配的權利,是在集體所有的土地上根據法律規定或合同約定所享有的他物權,是用益物權。但這種權利與傳統的用益物權是有區別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五條規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有權依法承包由本集體經濟組織發包的農村土地”。即承包農農戶所承包的土地的所有權是歸集體經濟組織,但農民必須是該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具有身份關系。因此,是一種特殊的用益物權。[3]
眾所周知,一般的用益物權是能夠分割的,但這種特殊的用益物權是否能夠分割,需要參照司法實踐中的一般做法。
探討實踐中對于家庭內部成員之間是否都有權利對此進行劃分的問題。本文收錄以下三篇法律檢索作為參考:
1998年第二輪土地承包改制后,被上訴人張某與庫爾勒市英下鄉簽訂土地承包合同,承包12.05畝土地,從1998年至2028年。該承包土地一直由被上訴人及兒子耕種。現在上訴人楊某要求被上訴人分給其一畝地,依法無據。因被上訴人與庫爾勒市英下鄉簽訂土地承包合同屬家庭承包經營,即以家庭為單位經營。根據土地政策,以農戶家庭為單位進行承包,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再沒有就戶頭上人數的增減而重新分配過土地,均由家庭內部自行處理分配,自主組織生產經營。
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處理。但是國家保護承包方依法、自愿、有償地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本案屬于土地承包經營權繼承糾紛,屬于本院的受案范圍。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土地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遺產是公民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本案中原被告父母生前耕種的3.6畝耕地屬于村民委員會集體所有,不是原被告父母的個人合法財產,不屬于繼承的范圍。本案爭議的土地為耕地,原告要求繼承父母承包的1.8畝耕地的承包經營權,沒有法律依據,不予支持。
家庭承包的承包方是本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戶。原告楊某生為戶的代表與被告楊某聰為戶的代表各自取得了土地承包經營權,是兩個獨立的家庭承包戶。原告楊某生與案外人楊某龍屬于同一個承包經營戶成員。農村土地承包后,土地的所有權性質不變。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不屬于個人財產。現原告要求確認原、被告對父親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繼承份額的訴訟請求,于法無據,證據不足,不予支持。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一章第十條規定:“國家保護承包方依法、自愿、有償流轉土地經營權,保護土地經營權人的合法權益,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故家庭內部成員之間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分割屬于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中的承包經營權繼承糾紛,應屬于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圍。
我國土地實行的是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依法屬于國家或村農民集體所有。承包人生前耕種的土地屬于村民委員會集體所有,不是承包人的個人合法財產,《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三條明確規定了公民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但土地承包經營權不屬于該范圍(林地除外)。要求繼承承包人所承包的土地的承包經營權,沒有法律依據,不能予以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