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楊杰
福建省福州市臺江公證處,福建 福州 350004
繼承權公證是基于當事人的申請,從而證明該公民具有繼承死者遺產的能力,并且對死者的財產具有合法的繼承權。在現在的繼承權公證中,將繼承人的繼承權利分為兩種,一種是遺囑繼承,另一種是法定繼承。遺囑繼承需要根據被繼承人的生前意愿進行財產的分配。法定繼承則是要根據法律規定的繼承順序進行財產的分配。
甲于2000年死亡,甲父于1995年死亡,甲母于2005年死亡,現甲的丈夫乙、獨生女丙申請辦理甲的房產的繼承權公證,丙表示自愿放棄繼承權。
經審查,甲母也只有甲一個女兒,甲母應繼承的份額轉移給其合法繼承人丙。丙放棄繼承權后,遺產是否就由乙一人繼承呢?丙是甲母的第一順序繼承人,丙放棄繼承權之后,甲母的第二順序繼承人是否享有轉繼承的權力呢?我國現行法律對此沒有直接的規定和相關的司法解釋,但是根據《繼承法》第2條“繼承從被繼承人死亡開始”的規定和《物權法》第29條“因繼承或者受遺贈取得物權的,自繼承或者受遺贈開始時發生效力”的規定,不論繼承人在何時申請辦理繼承手續,都應推定其取得物權的時間是在被繼承人死亡時。因此,甲母在死亡時就已經取得了其應繼承的遺產份額的所有權,所以甲母的轉繼承人包括甲母的第二順序繼承人,在第一順序繼承人放棄繼承權后,第二順序繼承人就享有轉繼承的權利。因此,只有甲母的第二順序繼承人都放棄繼承權,甲的遺產才能由乙一人繼承。可是讓甲母的第二順序繼承人來放棄繼承權,在實務操作中是很難辦到的。甲母去世時候已經八十幾歲了,她的兄弟姐妹也都不在世了,如果再發生轉繼承的情況,實踐中很難操作,當事人提供證明材料都很費時費力[1]。因此,這種情況最好的辦法就是乙和丙共同繼承甲的遺產,可以約定各自繼承的份額,丙可以少分割一點,然后再通過買賣或者贈與的方式,將產權份額轉移至乙的名下。
甲喪偶后與乙結婚,乙攜帶一個未成年女兒丙,甲與丙生活多年,后來甲與乙離婚,甲死后丙是否有繼承的資格。
丙是否能繼承甲的遺產是根據丙與甲是否有擬制血親關系。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問題意見》第三十七條規定:繼父、繼母與繼子女之間已經形成撫養關系的互有繼承權。在本案中,甲丙之間已經形成了撫養關系,但該撫養關系是否因甲乙婚姻關系的終止而解除呢?目前的觀點主要有兩種,一是,甲乙已經解除婚姻關系,即使甲丙生活多年但是不具備親人關系,并且甲丙的撫養關系在離婚后不復存在,因此丙不能繼承財產。第二種就是甲丙生活多年,繼父女關系不會輕易解除,繼承關系不會隨著甲乙離婚而消失,因此丙具有繼承甲遺產的權利。《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繼父母與繼子女形成的權力義務關系能否解除的批復》(1988年1月22日)中指出:繼父母與繼子女已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并不能自然終止,一方起訴要求解除這種權利義務關系,人民法院應視具體情況做出是否準許解除的調解或判決。所謂的“不能自然終止”的情形包括了生父(母)與繼父(母)離婚。本案中,在甲乙婚姻破裂后,對丙的撫養關系以及繼承關系出現了不明確性。筆者認為,在沒有糾紛的情況下,讓所有繼承人對丙享有繼承權的事實予以確認,如果大家沒有異議,公證處可以受理。如果繼承人之間有爭議,則建議當事人到法院訴訟解決,公證處不宜辦理[2]。
甲、乙兩兄弟申請辦理父親名下一套房改房的繼承公證。經審查,他們的母親于1985年死亡,父親沒有再婚,于1995年參加單位房改,分得一套房子。購買該房時,同時計算了父親和母親兩人的工齡。2005年,父親病故。
房改房的權屬問題一直以來爭議都很大。對于此案,大多數公證員一般會依據《婚姻法》第17條的規定認為,該房屋使用了已故配偶的工齡,房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優惠,工齡轉化為財產或者財產權益,應當認定該房為夫妻共有財產。但是,持不同觀點的人認為,《婚姻法》第17條規定的前提是“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本案中,該房是在母親死亡后才購買的,父母的婚姻關系已經終結。而且按照《繼承法》第3條、《物權法》第9條的規定,該房是在母親去世后才參加房改購買和產權登記的,母親死亡時還沒有獲得該房屋的所有權。因此,該房不能認定為夫妻共有財產。
“房改房”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其本身帶有福利補助性和政策優惠性,從某種意義上講,甚至帶有“人身”的色彩[3]。判斷其權屬時,既不能簡單依據出資來源,也不能僅以購房合同簽訂及房產證取得時間來判斷房屋產權歸屬。應該從特定歷史時期的特定國情出發,充分考慮國家政策制定的初衷和現實國情,作出公平合理的判斷。因此,公證員在處理此類案件時,從風險防范的角度出發,按夫妻共有財產處理比較妥當。但是,在具體實務操作中,有時候會遇到很多難題。比如先去世一方的父母在其后面死亡,這就發生了轉繼承,法定繼承人的范圍就擴大了,遺產分割的難度加大了。很多申請人都認為,房產證只登記在后去世一方名下,而且房改購房款和先去世一方也沒有任何關系。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繼承人之間有糾紛,最好建議當事人到司法機關進行訴訟,確定產權歸屬。
甲于1998年死亡,名下有兩處房產A和B。甲的孫子丙持兩份公證遺囑申請辦理繼承權公證。
為了保障自己的正常生活,防止財產分配引起家庭不睦,越來越多的人,都選擇將自己的財產以立遺囑的方式進行處理,而遺囑的形式多數選擇公證遺囑,同時也帶來一些遺囑繼承方面的糾紛。公證處在辦理遺囑繼承公證時,應該認真審查公證遺囑,確保公證遺囑依然有效,公證遺囑是否是立遺囑人的最后一份公證遺囑,遺囑所涉及的財產與繼承人申請繼承的財產是否一致。
上述案例中,筆者審查了相關證明材料,并登陸公證遺囑備案查詢平臺進行查詢,查到甲生前共立了三份公證遺囑,于是筆者調取了公證檔案,發現甲在1985年立遺囑將房產A留給兒子乙,于1990年立遺囑將房產B留給兒子乙,于1995年立遺囑將房產A留給孫子丙。孫子只提交了1985年、1995年立的兩份遺囑。遺囑所涉及的房屋在甲死亡后被政府征收,并安置了新的房子。房屋的門牌號也幾經變更。對于房產A,最后一份有效的公證遺囑是1995年立的。對于房產B,甲于1990年立遺囑留給兒子乙,因乙已于2000年死亡,因此,該遺囑繼承權轉移給其法定繼承人。該案中,所有的法定繼承人對上述三份公證遺囑都沒有異議,最終孫子丙順利繼承了甲的遺產。
2014年,中國公證協會投資建了全國公證遺囑備案查詢平臺,對于解決繼承糾紛,切合死者生前意愿,保障當事人合法權益意義重大。公證遺囑查詢平臺將公證處辦理的歷史遺囑數據上傳到平臺,可以通過查詢得到相對應的遺囑。但是,遺囑所涉及的遺產信息無法在平臺上查詢到,面對這一問題,平臺應該更加完善。
繼承權公證是公證員按照法定程序進行遺產的分割。以上四個案例僅僅作為參考,在現實生活中會遇到更加復雜的問題,因此公證員在辦理繼承權公證的過程中,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嚴格按照公證程序辦理,并注意防范風險。這樣不僅為政府部門減少壓力,也能服務人民群眾。